2005年7月12日,英國佳士得以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拍出了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震撼了國內(nèi)學術(shù)界、藝術(shù)品收藏界和投資市場,至今仍是研究和愛好中國瓷器者議論的熱門話題之一。
我國雖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燒制青花瓷,但成熟的青花瓷器誕生在元代。
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元代中晚期景德鎮(zhèn)開始大量生產(chǎn)青花瓷器,而且質(zhì)量很高。青花瓷器從此成為景德鎮(zhèn)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chǎn)中的最主要產(chǎn)品,被人們譽之為“國瓷”。同時,元朝還在景德鎮(zhèn)設(shè)立了全國唯一一所管理陶瓷機構(gòu)——浮梁磁局。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尺寸:罐高27.5cm 口徑21cm 腹徑33cm 足徑20cm 成交價:2.3億元人民幣
人們常說的元青花主要是指元代晚期(1341——1368)的至正青花,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能涵蓋整個元代青花瓷器。元青花的存世量少,主要與多年來的征戰(zhàn),以及明初統(tǒng)治者野蠻焚毀元代器物有關(guān)。
元代前前后后還不到一百年,作為一個王朝,它雖然短暫,但元青花卻是我國瓷器中璀璨奪目的一顆珍珠。有趣的是,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如明、清直至民國,仿元青花瓷器幾乎沒有,因為元青花瓷器當時資料和器物都很缺乏,況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書寫紀年款識。
因此,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斷代界限上,也每每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了明朝永樂、宣德時期,又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高峰之一,愛好者和牟利者都很關(guān)注明朝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卻忽略了元青花才是真正一座尚未開發(fā)的寶藏。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現(xiàn)。
元青花瓷器在我國歷史上,曾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大量銷往海外的中東地區(qū)。陶瓷藝術(shù)品以大件為主,如大盤、大罐、梅瓶、葫蘆瓶、玉壺春瓶、扁瓶、長頸瓶、高足碗等。而盤、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則多行銷到東南亞一帶。
在當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宮和伊朗國立考古博物館。此外,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亞的日本,以及西亞、非洲、歐洲、北美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也都發(fā)現(xiàn)與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大維德瓶”又叫青花云龍象耳瓶、青花象耳瓶或叫至正青花瓶,它是世界上唯一以姓氏命名的中國瓷器,也是中國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鑒定元青花的標準器。它的主人是猶太裔英國收藏家大維德爵士。
大維德花瓶(David Vases),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zhèn)窯青花云龍紋象耳大瓶,共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zhèn)。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賁熙帶著一對罕見的青花云龍象耳瓶來到琉璃廠,請當時古玩行的專家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這對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其中一只的頸部記有六十二字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xiāng)德教里荊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而另一只則為六十一字銘文,內(nèi)容幾近相同。這是元代至正時期一個叫張文進的人為全家祈福而施舍于道觀的供器。
遺憾的是這對青花象耳瓶被當時琉璃廠的眾多行家認為是膺品瓷而拒之門外,“元代無青花”似乎是當時中國古玩行的共識。最后這對象耳瓶被英國的中國古陶瓷收藏家大維德收藏。
1952年美國人波普博士發(fā)現(xiàn)了這對象耳瓶,并以這對“至正十一年”銘文的象耳瓶為“標準器”,對包括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伊朗艾斯迪爾寺博物館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青花瓷,進行排比分析,查找到七十四件特征相同的青花瓷,認定這對象耳瓶是中國江西景德鎮(zhèn)同時代產(chǎn)品,并稱之謂“至正型”青花。他的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使得元青花瓷器成為公認的事實,并將青花瓷器的鼎盛時期提前了一個朝代。
這兩只大維德瓶均有傷殘且器形歪斜,一只高63.3厘米,直徑21厘米;另一只高63.6厘米,寬22厘米。器型復雜,有八層紋飾,順序為纏枝扁菊、蕉葉、飛鳳靈芝、纏枝蓮、四爪云龍、海濤、纏枝牡丹和覆蓮雜寶。雜寶有銀錠、法螺、笏板、雙角等吉祥物。此后凡是層次多,繪制內(nèi)容相仿佛的元青花瓷器,都被統(tǒng)稱為“至正型”,可見此瓶的影響力。
而青花象耳瓶頸部“至正十一年”的紀年銘,成為衡量許多相同類型瓷器的一標桿尺。
元青花罐(尉遲恭單鞭救主公)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元青花除纏枝蓮、纏枝牡丹、靈芝、卷草等蒙元貴族偏愛的花紋之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直接將民間故事和歷史典故寫實地繪制于表面。這類元代青花瓷器呈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畫風,用筆扎實,一氣呵成,寫實意味濃郁,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其豐富的表意性直接影響了明代小說繡像和人物畫的筆法。
繪制通俗故事的元青花,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涉及戰(zhàn)爭、民族融合等歷史題材,除前面提到的“鬼谷子下山”圖罐,還有1956年出土于湖南常德的“蒙恬將軍圖”玉壺春瓶,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元青花“尉遲恭單騎救主公”罐等。另一類則是戲曲、小說等民間故事題材,如存于私人藏家手中的“王實甫《西廂記》焚香一景”罐,又如裴格瑟斯基金會藏“《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罐。而藏于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的“昭君出塞”罐經(jīng)考證,取自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
元青花器物之所以采用了故事題材繪制,與元代民間文學和戲曲的興盛密不可分。元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科舉制度廢止,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緊縮。無法入仕,大量知識分子便散落市井,誕生了一批“書會才人”,他們以創(chuàng)作曲藝底本為生。民間戲曲也因為書會才人的加入,呈現(xiàn)出從未有過的盛景。當時戲劇演出廣泛,上自帝王,下至平民,觀賞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娛樂習慣。在重視文人的宋代,這些書會才人本應成為社會中堅的士大夫階層,但因歷史的變故,意外地為元代戲曲的繁榮貢獻出卓越的才華。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元雜劇大家關(guān)漢卿。
無論是故事圖案,還是花紋裝飾,在元青花身上,始終洋溢著一種雄渾張揚的帝國氣質(zhì),這在它之前和之后的瓷器中,都絕無僅有。
元 景德鎮(zhèn)窯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收藏家馬未都在談自己的收藏往事時曾這樣說:“我剛喜歡陶瓷收藏的時候,人家一提釉里紅,我就肅然起敬地說: 哎喲,我什么時候能買一件釉里紅呢? ”
馬未都所說的“釉里紅”,是以銅紅釉在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后,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紅色,以紅色為貴。古人留下的遺產(chǎn)中,有不少與紅色有著關(guān)聯(lián),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作為瓷之國的中國瓷器自然少不了那一抹紅——釉里紅。
釉里紅的燒造始于元代,興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這種以銅為著色劑的色釉在燒造中十分困難,早期多數(shù)都難以達到理想的要求,導致存世佳品可謂鳳毛麟角,因而釉里紅也成為了瓷器中的貴族。
釉里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與青花搭配裝飾,這種搭配被稱之為“青花釉里紅”。其既包含了青花的幽靚雅致,沉靜安定,又有釉里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shù)風格。
青花釉里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里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據(jù)傳釉里紅瓷器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緣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說是元代銅匠圍著粘有銅屑的圍裙,到窯廠找繪制瓷器的藝匠聊天時,把銅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銅屑粉末顆粒細微,難以肉眼觀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時也未被工匠發(fā)現(xiàn)和處理,后入窯經(jīng)1350度高溫燒制青花瓷的同時,粘了銅屑器皿部位也還原氣氛燒制成帶有暈散的紅色,幸運的是這種銅元素要還原成紅色的溫度要求幾乎與青花一致,經(jīng)追究,發(fā)現(xiàn)這種紅色即為銅匠圍裙上的銅屑所致,就這樣,一種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種—“青花釉里紅”誕生了。
把青花與釉里紅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為一個新的藝術(shù)精品,這是元代景德鎮(zhèn)陶瓷藝人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成就。釉里紅顏料只有涂布達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紅色,而且一旦呈色,顏色都比較濃,因此它不能產(chǎn)生顏色深淺的層次變化。
青花的呈色,類似于水墨畫,隨著顏料涂布厚度的變化,可以產(chǎn)生由淡到濃的各種顏色效果。因此,青花彌補了釉里紅呈色層次變化的不足,而釉里紅則豐富了青花瓷的色彩。
進入明代,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出生的朱元璋酷愛紅色,他頒布“以紅色為貴”的旨意,并且朝廷規(guī)定“服色所尚,于赤為宜”。
朱元璋生于安徽鳳陽,在南方發(fā)跡,定都南京,在五行學說中,南方屬火,以赤色為代表。朱元璋早年參加過紅巾軍,“朱”就是紅色,“洪武”的“洪”也與“紅”諧音,因此朱元璋認為紅色與自己命數(shù)相合,非常吉利,這些因素導致他對紅色的偏好。
當時宮中的裝飾及服飾皆以紅色為主,《明史》中有“今國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漢、唐、宋,服終。
洪武釉里紅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有瓶、盤、碗、壺、爐等,少見杯盞之類的小件,這也與朱元璋的喜好有關(guān)。
明太祖出身卑微但聰明過人,在對器物的喜好上欣賞厚重、古拙、龐大的造型,符合他的審美情趣。技術(shù)的進步往往要靠人力來推動,而在古代,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惡與意志為轉(zhuǎn)移。朱元璋喜愛紅色,釉里紅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這一時期最得寵的瓷器。
如果說釉里紅與青花是瓷器中兩位同時出世并有著極高聲譽的大俠,那么不同之處在于,青花一直行走于江湖,而釉里紅則幾番沉浮,曾傲絕群雄又一度隱世,而后重出江湖,中間甚至有著200年的沉默期。
明代中后期,釉里紅產(chǎn)量日益減少,到了宣德時期甚至停止了燒制。差不多200年后,到了清朝康乾時期才又恢復。到了乾隆后期,釉里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自然更談不上突破,而是陷于一種程式化。隨著乾隆盛世的結(jié)束,釉里紅的黃金時代也就跟著結(jié)束了。
元 灑釉里紅弦紋玉壺春瓶 尺寸:20.9cm成交價: 1,875,000 HKD
明嘉靖 白釉塑貼紅蟠螭紋蒜頭瓶 景德鎮(zhèn)窯制品高30cm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 青花釉里紅團花紋搖鈴尊 高23cm成交價: 10,580,000 RMB
幾經(jīng)沉浮,使得釉里紅在幾百年后擁有了極高的價值。馬未都說,當年北京琉璃廠的文物商店,一般的明清官窯瓷器賣到幾百元,而釉里紅要賣到上千元。2004年,美國舊金山一家拍賣行拍賣了一件洪武年間的釉里紅大盤,當時的成交價是570萬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