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同英, 崔振澤, 黃燕, 徐超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臨床以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為主,且部分患兒愈后反復喘息,最終發(fā)展為哮喘。已知Th1/Th2亞群比例和功能失衡是哮喘的主要免疫學發(fā)病機制,表現(xiàn)為Th1細胞功能低下,Th2細胞功能亢進[1]。而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機體免疫功能如何,是否也存在Th1/Th2細胞比例失衡,一直都是國內(nèi)外相關(guān)領(lǐng)域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為了解毛細支氣管炎的發(fā)病機制并指導臨床治療,本研究對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血清中Th1/Th2相關(guān)細胞因子進行了檢測,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大連市兒童醫(yī)院呼吸科收治住院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3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24個月,平均年齡(10.28±3.82)個月。同期選擇本院健康體檢兒童3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24個月,平均年齡(11.34±2.78)個月。兩組兒童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6年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管理——美國兒科學會臨床實踐指南簡介[2]中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兒童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2)年齡2個月至2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重癥肺炎引起的心、腦、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2)縱膈占位、心內(nèi)膜彈力纖維增生癥、異物吸入、支氣管畸形等疾病。
1.5 檢測方法 每天分別收集健康體檢兒童、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的靜脈血2~3 mL,以3 000 r/min離心,離心后收集血清,存于-80 ℃冰箱保存。采用ELISA法測定γ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IL-4、IL-10、IL-13、IL-33、IL-17),試劑盒購自美國R&D Systems公司,檢測步驟按試劑所附說明進行。
1.6 觀察指標 兩組IFN-γ、IL-4、IL-10、IL-13、IL-33、IL-17指標比較。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秩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顯著性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兒童血清IFN-γ、IL-4水平及其比值的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血清IFN-γ、IL-4水平及其比值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t=-2.959,P<0.05。
表1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血清中IL-4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清中IFN-γ、IFN-γ/IL-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兒童血清IL-10、IL-13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兒童血清IL-10、IL-13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t=-2.020,-2.150,P<0.05。
表2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患兒血清中IL-10、IL-13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兒童血清IL-17、IL-33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兒童血清IL-17、IL-33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t=-2.224,-2.065,P<0.05。
表3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血清中IL-17、IL-33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正常情況下,Th0按照一定比例分別向Th1(主要分泌IL-2、IFN-γ)和Th2(主要分泌IL-4、IL-10、IL-13、IL-33)分化,Th1可誘導巨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延遲超敏反應,有利于機體抵抗外來病原微生物的侵襲,Th2主要刺激抗體介導的反應,釋放IgE,促進Ⅰ型超敏反應,正常情況下二者細胞因子相互制約,使機體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3-4],當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時,Th1/Th2細胞的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出現(xiàn)了向一側(cè)漂移的情況。本研究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血清中Th1/Th2細胞因子分泌情況,結(jié)果顯示,毛細患兒血清中IFN-γ水平較對照組下降,IL-4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初步提示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體內(nèi)存在Th1/Th2細胞失衡狀態(tài),與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一致[5]。IFN-γ是由Th1型淋巴細胞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被活化后的自然殺傷細胞也會產(chǎn)生IFN-γ,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重要的是誘導Th0細胞向Th1轉(zhuǎn)化,抵抗呼吸道病毒的感染[6]。而IL-4是CD4+T淋巴細胞向Th2型淋巴細胞生成的必需細胞因子,其輔助Th0淋巴細胞向Th2型淋巴細胞分化,并可以使IgE受體表達增加,分泌增多的IgE與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相互作用,促進炎性介質(zhì)釋放,從而引起喘息。重要的是,IFN-γ和IL-4又分別體現(xiàn)著Th1和Th2型淋巴細胞的主要生物學效應,兩者常作為監(jiān)測Thl型淋巴細胞及Th2型淋巴細胞功能的指標,IFN-γ/IL-4平衡狀態(tài)代表Th1/Th2免疫反應是否處于平衡狀態(tài)。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體內(nèi)IFN-γ/IL-4比值較對照組兒童有所降低,提示出現(xiàn)IFN-γ/IL-4平衡漂移,Th1型細胞因子表達受抑制,Th2型細胞因子處于優(yōu)勢表達,Th1/Th2相關(guān)細胞因子失衡,導致IgE合成增加,分泌增多的IgE與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相互作用,炎性介質(zhì)釋放增加,從而引起喘息[7]。免疫學研究證實,哮喘患者體內(nèi)也存在Thl/Th2型淋巴細胞功能失衡,出現(xiàn)IFN-γ/IL-4失衡[8],這也從Thl/Th2平衡角度提示,毛細支氣管炎與哮喘的發(fā)生存在相似的機制。
IL-10、IL-13屬于Th2型細胞因子,主要發(fā)揮Th2效應。IL-10由T細胞、B細胞以及單核巨噬細胞所產(chǎn)生,既能促使Th0淋巴細胞向Th2型淋巴細胞轉(zhuǎn)化,還具有非常強的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本研究得出,毛細患兒血清中IL-10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有研究報道,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鼻咽部IL-10水平升高,與毛細支氣管炎后反復喘息相關(guān)[9]。而IL-13是一種多效能的細胞因子,可以促進B細胞的產(chǎn)生,進而提高體內(nèi)IgE的水平,IgE作用于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引起哮喘的急性發(fā)作。本研究得出,毛細患兒血清中IL-13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與相關(guān)報道相一致[10]。IL-4與IL-13通過其共同的受體IL-4Rα作用于氣道平滑肌細胞內(nèi)的靶細胞(增生/肥大)及B細胞(IgE分泌),肥大細胞(生長及分化)及杯狀細胞 (化生及黏液分泌)[11],引起喘息。
IL-33也可促進Th2型細胞因子的分泌。本研究得出,毛細患兒血清中IL-33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與國內(nèi)外研究相一致[12-13]。IL-33可激活B1細胞并促進其增殖分化,加強IgM型抗體的產(chǎn)生,提高機體IL-5、IL-13水平。此外,IL-33還可有效活化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并促進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脫顆粒、成熟,提高其生存,并可使Th2型淋巴細胞募集并活化,并且還可以募集、活化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樹突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在以上細胞所產(chǎn)生的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的作用下,使喘息加速發(fā)生[14]。
IL-17是由Th17淋巴細胞分泌的一種效應細胞因子,可以產(chǎn)生促進中性粒細胞聚集,引起炎癥反應的作用。本研究得出,毛細患兒血清中IL-17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與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15]。IL-17可以引起機體炎癥反應,并且能夠激活巨噬細胞、上皮細胞,促進以上細胞分泌IL-1、IL-6、IL-8等細胞因子以及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前列腺素E2等因子,在以上因子的作用下促進氣道平滑肌增生、纖維結(jié)締組織形成,導致氣道重塑和氣道炎癥反應。機體內(nèi)IL-17的水平也受到了表觀遺傳學的影響[16],尚需要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我們只是測定了剛?cè)朐簳r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血清中各細胞因子的水平,但患兒血清中各細胞因子水平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以及患兒康復后喘息發(fā)作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的隨訪完善,以明確毛細支氣管炎與日后哮喘發(fā)生的相關(guān)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將來均發(fā)展為哮喘,這還與哮喘的遺傳因素等復雜的發(fā)病機制有關(guān)。從檢測手段來說,本研究只是從免疫細胞因子方面分析了毛細支氣管炎與哮喘發(fā)生之間是否存在相關(guān)性,但是從基因檢測、蛋白組學以及代謝等方面的研究還待進一步證實和研究。
[1] 黃燕.Th1/Th2細胞因子網(wǎng)絡失衡與毛細支氣管炎[J].醫(yī)學綜述,2008,14(16):2427-2430.
[2] 范娟,李茂軍,吳青,等.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管理——美國兒科學會臨床實踐指南簡介[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30(10):730-732.
[3] 高雪,陳琪瑋,羅佳,等.匹多莫德對哮喘患兒血清中Th1/Th2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科學,2015,7(3):231-233.
[4] 黃莉,季偉,周衛(wèi)芳,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T細胞亞群和相關(guān)細胞因子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 24(1):85-86.
[5] 吳倩.IFN-1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中的表達及作用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6] Schwarze J, Cieslewicz G, Joetham A, et al. Critical roles for interleukin-4 and interleukin-5 dur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fter airway sensitization[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2(2 Pt 1):380-386.
[7] Meyer EH, DeKruyff RH, Umetsu DT. T cells and NK T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J]. Annu Rev Med,2008,59:281-292.
[8] Schuurhof A, Janssen R, de Groot H, et al. Local interleukin-10 production dur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 is associated with post-bronchiolitis wheeze[J]. Respir Res,2011,12:121.
[9] 王峻,李峰,王麗.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患者血清IL-13、IL-8、TNF-α、TIgE水平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7):4-6.
[10]Rael EL, Lockey RF. Interleukin-13 signaling and its role in asthma[J]. World Allergy Organ J,2011,4(3):54-64.
[11]胡應龍,周鳳娟,雷震山,等.白細胞介素-12、13水平對兒童哮喘影響的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29(1):29-30.
[12]戚菲菲,王銳瑩,劉靜,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誘導BALB/c鼠固有免疫細胞分泌IL-33[J].微生物學雜志,2014,34(4):37-41.
[13]Bahrami Mahneh S, Movahedi M, Aryan Z, et al. Serum IL-33 Is Elevated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5,168(3):193-196.
[14]姚圣連,徐美玉,錢金強,等.輔助性T細胞17及白介素-1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細支氣管炎的表達及作用[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9):850-853.
[15]Tripathi SK, Lahesmaa R.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T-helper lineage specification[J]. Immunol Rev,2014,261(1):62-83.
[16]Iwakura Y, Ishigame H. The IL-23/IL-17 axis in inflammation[J]. J Clin Invest,2006,116(5):12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