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潔 胡桃 沈敏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同性戀群體社會可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性戀群體漸漸活躍在社交媒體中,以期獲得更多的合法權益。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總體上的對同性戀群體的態(tài)度漸趨寬容,但仍然存在不小的差異,各國的同性戀群體發(fā)展程度也不盡相同。本文基于國際同性戀協會(ILGA)的調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數據及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綜合相關理論,探討各國經濟發(fā)展程度、文化建設水平以及法律保障與同性戀群體發(fā)展程度的相關性,建立模型進行多元回歸,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經濟越發(fā)達、公民文化水平越高且對同性戀法律保障程度越高的國家,同情戀群體社會可見度越高,發(fā)展程度也越高。
關鍵詞:同性戀群體、多元回歸、影響因素
1引言及文獻綜述
同性戀群體作為一種亞文化群體游離在主流文化圈之外,它給人們呈現的一面更多是隱秘、遮蔽、不為大眾所知的。同性戀在歷史上是一個長期的存在,在中國素有“龍陽”、“短袖”、“磨境”之稱。
根據陳秀元[1]對同性戀研究論文進行的分析梳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心理學和醫(yī)學方面,而社會學領域關于同性戀的研究受病理化的影響頗深。在同性戀成因的研究中,基要主義和構建主義持不同的看法,基要主義即性取向是內在的本質,獨立于社會政治經濟,這與倪曉昉、沐煒[2]提到的國內“先天說”相契合;構建主義則認為現實是社會性的構建,性取向是社會的產物,這與“后天說”相似。汪新建、溫江紅[3]從生理(遺傳因素、大腦結構和激素水平)角度和心理社會角度兩方面對同性戀成因進行了分析,更傾向于心理社會因素決定論。目前的研究傾向于用生理—心理—社會模式來解釋同性戀的成因,即同性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個國家在政治上對同性戀群體的看法以及保障程度,對同性戀者極為重要。同性戀群體從一種被邊緣化的群體到現在非主流人群,漸漸步入大眾視野。隨著話語權的增加,同性戀群體以各種方式爭取平等地位和自身合法權益,呼吁社會的尊重寬容及法律支持,尤其是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但是同性戀群體因其特殊性,在法律問題上有不少的爭議。王森波[4]《同性婚姻法律問題研究》認為目前對同性婚姻正當性的三種思路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不足。作者認為在傳統(tǒng)文化和觀念的壓力下,“不分性別的互助關系立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淡化同性戀話題,有助于解決有事實婚姻的同性戀者現實困境。原婷婷[5]《關于同性婚姻立法模式的研究》中,對國內外的同性婚姻立法模式進行對比,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分析了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法路徑和困難。
各國社會文化及倫理觀念的存在差異,對待同性戀的態(tài)度也大有不同。古希臘人認為男人之間的愛超越生理,將其當做一種高雅的追求,中世紀的歐洲受基督教的影響,對同性戀幾近殘忍;而中國倡導“中庸之道”,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較為含蓄。中國每個朝代的社會風氣及統(tǒng)治者對民眾的控制不同,同性戀的發(fā)展也有差異。[6]媒體的話語對文化起到導向作用。至今,大眾關于同性戀的討論變得逐漸開放,從一個敏感詞匯變成一個公共詞匯,尤其是社交媒體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同性戀的了解日趨增多,大眾媒介不再把同性戀當作一種疊加母體,在其上冠之以變態(tài)、艾滋病、資本主義罪惡之類的話語體系。[7]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同性戀群體的社會可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同性戀的認識也愈發(fā)理性,但各國的同性戀群體發(fā)展仍存在較大差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程度、文化的開放包容性及其他社會因素對本國的同性戀群體發(fā)展至關重要。本文以此為契機,從經濟、文化及法律方面出發(fā),以各國同性戀群體為研究對象,選取相關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利用R語言,探討了當代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遷對同性戀群體發(fā)展的影響,并基于此分析同性戀現象及其發(fā)展產生的社會影響。
2數據說明及模型構建
2.1數據說明
本文實證分析中使用的是截面數據,以2016年七十四個國家的相關數據為樣本,做橫向分析,數據來源于國際同性戀協會(ILGA)的調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數據及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2.2模型的構建
2.2.1變量選取
為研究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遷對同性戀群體發(fā)展的影響及其程度,綜合相關理論及筆者觀點,本文提出以下假設并選取變量指標:
被解釋變量Y:為了統(tǒng)一度量、便于比較,選取各國同性戀占總人口比重,表示各國同性戀群體大小。
解釋變量X:分析可能的影響因素,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以下變量指標:
A.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物質生活豐足,人們對自我的認知更清晰,對性取向的識別程度相對較高。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個性的發(fā)展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部分人為了尋求刺激或新鮮感而與同性交往。
假設1:經濟發(fā)展程度與同性戀群體發(fā)展呈正相關。選取指標各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X1):表示各國經濟發(fā)展狀況。
B.根據《公眾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的調查報告》顯示:不同背景人群對同性戀態(tài)度有差異,具體來說學歷越高,越容易接受同性戀及同性戀行為。教育水平也是每個國家公民水平文化素質的衡量標準,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個人的認知水準和對事物的接納程度。
假設2:國家平均文化水平與同性戀群體的大小正相關。選取指標各國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X2):表示各國教育水平的高低。
C.隨著同性戀群體平權意識的提高,對同性婚姻法的呼聲漸大,法律是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國家對同性戀群體的態(tài)度可以通過法律規(guī)定體現出來。
假設3:法律對同性戀婚姻的支持助力同性戀群體發(fā)展壯大。選取虛擬變量指標未通過同性婚姻法(X3);通過同性婚姻法(X4):表示國家在法律層面對同性戀行為的態(tài)度。
D.受宗教傳統(tǒng)思想以及解放思潮的影響,不同國家對同性戀的社會主流思想也不同,社會環(huán)境的寬容度同樣對同性戀群體發(fā)展會有影響。
假設4:社會文化環(huán)境越寬容,越有利于同性戀群體的發(fā)展,反之則不利于其發(fā)展。選取指標各國社會包容度(X5):表示各國社會環(huán)境對同性戀的包容程度。
2.2.2模型構建
綜合理論假設和選取的變量,構建如下模型:
其中,Yi為第i個國家的同性戀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X1i是第一個解釋變量的第i個國家的樣本量,X2i,...,X5i同上,μ1為隨機誤差項,表示未納入模型變量以及度量誤差等因素的影響。
3實證分析
3.1描述性分析
在建模前,需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為觀察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首先創(chuàng)建基礎的散點圖矩陣。
綜合散點圖來看,響應變量均與響應變量存在或多或少的相關性,且部分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相互影響彼此,為研究具體關系,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進一步探究。
3.2截面回歸結果分析
Coefficients:
從結果可看出,參數檢驗X1, X4, X5以外均不顯著。
但P值明顯小于0.05,F檢驗顯著,且擬合優(yōu)度為0.7657,在截面數據中這一情況較好。在散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響應變量與解釋變量明顯相關的,因而我們有理由懷疑其存在多重共線性。
R2=0.7657,說明自變量X對Y的聯合解釋程度高,方程擬合得比較好。
3.2.1多重共線性的檢驗與改進
多重共線性是線性回歸模型中的解釋變量之間由于存在精確相關關系或高度相關關系而使模型估計失真或難以估計準確,下面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
本文運用方差膨脹因子平方根進行多重共線性檢測,結果如下:
方差膨脹因子是指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時的方差與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時的方差之比。若膨脹因子的平方根大于2,則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以上結果中,前4個變量的VIF值均在1-2之間,而X5的膨脹因子平方根大于2,可能存在共線性。為了減少多重共線性的影響,進行主成分分析,載荷結果如下:
Loadings:
從碎石圖(提供了因子數目和特征值大小的圖形表示)可以看出,只有第一個成分的特征根大于一,因而我們選取第一個成分做主成分分析。根據載荷因子,重新賦值,組成新的函數,結果如下:
新的解釋變量此時變成了不相互影響的變量,對新函數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Coefficients:
從結果可看出,參數檢驗中P值明顯小于0.05,F檢驗顯著。
3.2.2異方差的檢驗與改進
異方差即隨機誤差項具有不同的方差,通常檢驗方法有殘差圖、ncvTest生成計分檢驗、懷特檢驗等,可以用異方差和自相關穩(wěn)健性Newey—West估計、加權最小二乘來修正。
我們運用計分檢驗進行分析
得到結果如下:
由以上結果可知,p = 1.059791e-05 明顯小于0.05,故存在明顯的異方差。
我們同樣可以運用spreadLevelPlot進行異方差檢驗,結果如下:
Suggested power transformation:0.5757122
結果與上文相同:存在嚴重的異方差,而建議的冪次變換值為:0.5757122 ,我們用0.5代替1對響應變量進行冪次變換,再進行積分檢驗,過程結果如下:
我們發(fā)現,p值明顯大于0.05,此時不存在異方差。
3.3模型結果及分析評價
模型結果如下:
最后得出的模型,驗證了之前的理論,與散點圖也相符。即:響應變量與解釋變量X1,X2,X3,X4,之間呈正相關,與X3之間成負相關,在經濟越發(fā)達,公民文化水平較高,且對同性戀法律保障程度越高的國家,出現在“陽光”下的同性戀占比越高,基本與實際情況相符,同時驗證了我們之前的假設。
4總結
同性戀群體得到的關注度并不高,距離被社會認同接受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未來,同性戀的研究應偏向于社會環(huán)境對同性戀者身份認同的影響,為社會成員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同性戀這一群體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huán)境,進而促進同性戀者融入社會。學者應注重多層面多角度研究,將不同學科知識結合,研究方法改進由個別案例分析深入追蹤同性戀者認同的心理過程不斷探索,形成更完整的同性戀認識體系。
伴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同性戀者可以為自己的正當權益發(fā)聲。就大眾媒體來講,需要加強與學界的合作,推動某個公共話題在官方話語的地位和變化。同性戀報道在與社會學、法學、醫(yī)學界的合作后也能更從容更有說服力。同性戀群體爭取話語權的努力、各類活動的開展在另一種程度上會加深大眾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理解,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秀元.中國同性戀研究:回顧與展望——對1986~2006年間178篇學術論文的文獻綜述[J].中國性科學,2008(11):30-35.
[2]倪曉昉,沐煒.關于同性戀成因研究綜述[J].紅河學院學報,2003(06):45-49.
[3]汪新建,溫江紅.同性戀成因的理論探討[J].醫(yī)學與哲學,2002(04):1-4.
[4]王森波.同性婚姻法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1.
[5]原婷婷.關于同性婚姻立法模式的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
[6]張楠,張晶.傳統(tǒng)倫理觀對中西歷史上同性戀現象的影響[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9(03):182-183.
[7]劉藝杰.《南方周末》的同性戀報道研究[D].蘭州大學,2014.
[8]魏偉. 城里的“飄飄”:成都本地同性戀身份的形成和變遷[J]. 社會,2007(01):67-97+207.
作者簡介:
陳夢潔(1997-),女,湖北省荊州市人,民族:漢 職稱:無,學歷:在讀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社會關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