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玥
世間有千萬種人,千萬種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卻在屬于他人的故事中迷茫,忽然迷失了方向和人生的意義。
為什么三毛選擇在撒哈拉沙漠流浪?為什么張愛玲會選擇晚年遠(yuǎn)走他鄉(xiāng)不問世事呢?
撒哈拉沙漠物資匱乏,氣候干燥,過的日子又怎會如在大城市中的舒適舒坦呢?所以三毛又為什么要找這份罪受呢?畢竟她去之前也不會知道,自己能在沙漠穿行中得到靈感,成為著名作家。而張愛玲晚年在臺灣已人氣頗高,又為何要將自己囚禁在一個異國清冷的公寓中,而不是享受自己奮斗所得的奢華生活?
這些無不使我迷茫。迷茫為何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迷茫不走尋常路的人生是否更加精彩。
后來我找到了答案,每個人的生存意義不同,故事才會不盡相同。正如三毛的生存意義是遠(yuǎn)方和自由,于是她選擇行走,她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只鳥,飛越永恒,沒有迷途的苦惱。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如果有來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為永恒。”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最終她也憑借行走攝取了撒哈拉的精魂,她的青春無悔不死,她永恒自由的魂靈也被世世流傳。不必來生,她的今生已經(jīng)化為了永恒。
而張愛玲在晚年之時,因經(jīng)歷了太多的人事而早已洗盡鉛華。她開始一切從簡,當(dāng)嘗遍人生各種酸甜苦辣之后,最終最愛的還是那清淡的味道。淡淡的甜,淡淡的酸,一切都是淡淡的。她說:“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孤獨的人有他自己的泥沼?!奔热欢忌硖幠嗾?,既然認(rèn)清了生命是一襲爬滿虱子的華袍的本質(zhì),那便不妨淡然處之。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思議甚至讓入迷茫不解的生活方式,可能恰恰是最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世間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遇到獨特的葉子,欣賞它奇異的姿態(tài),探究它奇特的紋理就已足夠。
不必迷茫于他人故事,因為你不是他,無法懂他。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靈魂,也有獨特的行事方式,而每種方式都有意義,每個生命都有價值。所以不必迷茫于他人故事,只用忠實于自己的故事。
點評
標(biāo)題亮眼,人海茫茫,茫然之思有時便起于對他人與自己不同選擇的觀照。
作者迷茫于三毛和張愛玲獨特的人生選擇,困惑于這些選擇的成因,而最終作者找到了迷思的答案。答案的敘述中巧妙地穿插了兩位作家的文句,思維之美、文學(xué)之美、哲理之美在其中流淌。
結(jié)尾“不必迷茫于他人故事,只用忠實于自己的故事”,既點題,又升華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