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嶺
一、方法講解
許多學(xué)生在寫記人敘事抒情類作文時,在情感表達(dá)上,往往會出現(xiàn)兩種問題:一是不知如何抒情,情感表達(dá)蒼白;二是濫于抒情,情感表達(dá)空泛。情感表達(dá)蒼白,則文氣弱,難以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情感表達(dá)空泛,則內(nèi)容虛,難以形成持久而強勁的感染力。當(dāng)然,兩個問題,各有各的解決辦法,但有一個方法,卻有一舉兩得的作用,那就是在寫作中,寄情于物。
寄情于物,一方面是情感表達(dá)的途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借物抒情,另一方面則能為情感尋求具體的事物,以作為載體,讓抽象的情感有具象的支撐。
細(xì)思生活,物與情之間往往是相依相存的。人們常說,睹物思人,是因為物不只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還是一種真切的情感的存在。以物作為切入口,往往能夠更好地觸摸到情感,而情感也使得物具有了生命和意識,可以相對獨立于客觀世界,變成一種往來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溝通此人與彼人的媒介。
當(dāng)然,大多學(xué)生起初并不會太在意“物”,他們一開始便將焦點集中在“情”本身上,緊扣著“親情”“友情”“師生情”來挖掘,以情挖情,只會使情感表達(dá)的空間越來越窄,使得寫作起于濃烈,卻難以為繼,最終在倉促勉強中收尾。因此,引導(dǎo)學(xué)生在情感的指引下,積極尋求與情感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如“親情”可以是通過一件衣服、一雙鞋、一道菜等來承載,友情可以是通過一本書、一架紙飛機、一個盆栽等來承載,師生情可以通過一支粉筆、一盞燈等來承載。這樣,我們以“物”為中心,圍繞物來敘事、描寫,從而讓人、物、事有了充分的融合,情感表達(dá)也就自然而真切了。
寄情于物,圍繞物來寫入、事、情的作品在我們課本里也有不少。例如《項脊軒志》,就是通過寫項脊軒的前后變化,寫出了一系列家庭瑣事,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對死去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也表現(xiàn)了作者年輕時刻苦讀書、怡然自得的樂趣。再如《囚綠記》,寫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fā)現(xiàn)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jìn)屋里,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卻固執(zhí)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dá)了對自由的渴望,風(fēng)格含蓄深沉。
不過,寄情于物這一方法,在具體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物”要具有典型性,要與所寫之人關(guān)系密切,且可以透過物去把握人的思想、情感、個性、品質(zhì)等;
2.“物”要貫穿全文,借物線形成情線,使物線與情線交織,保證文脈的暢通;
3.對“物”的描寫要細(xì)膩,并使之與人的描寫交相輝映于文中,形成物中有人,人中有物的效果:
4.寫“物”和“人”可有適度的直接抒情,不可多,只是畫龍點睛幾句,便可收到奇效。
二、范文講解
綠毛衣
吳滌
周六,清晨的陽光懶懶地爬進(jìn)了我房間,照在我的身上。不溫不火,不涼不冷,剛剛好。我感覺我擁有這世上最安靜的幸福。
你織的毛衣安靜地臥在書櫥里,還穿著針拖著線,是個半成品。陽光里的它顯得分外親切,只是一
猶記得小時候啊,我最喜歡綠色,因為樹上的棗綠的最嫩,鄰家店里泡泡糖綠的最甜,你做的艾葉糍粑綠的最香,而愛織毛衣的你,自然為我織的綠毛衣最多。
那時的我最幸福的事是穿著新織的綠毛衣,在星空下躺在你的懷里聽你講故事。你說,星星是有顏色和味道的:那紅的一顆是西瓜味的,吃了清爽;那橙的一顆是柑子味的,又酸又甜;而那顆綠的是艾葉糍粑味的,吃了長大以后又壯又高又聰明,是我們家孫兒最愛吃的味道喲……你的比喻拙劣,可那時的我總是聽得入神,看著身上的綠毛衣,抱緊,生怕這屬于自己的、最好的顏色—綠色被別人偷走。
后來上小學(xué)了,我跟著爸媽來了城里念書。學(xué)校里的老師教我們:星星沒有味道,不能吃。城市里的夜是灰亮的,哪有星星。小時候那段溫暖而幼稚的回憶也被這灰色給悄悄淹沒,沉淀在了腦海深處。咱老家偏,沒郵局,寫不成信,你也沒有電話,就這樣,你在我年年歲歲里的印象一下子空了好幾年,雖然我時常能收到你托老鄉(xiāng)捎來的綠毛衣,只是一件件都被收到了柜底。
2012年的一個星期五,我聽到你病重的消息,急忙乘了幾個小時的車回到祖屋,房榻下的你我已不認(rèn)識——頭上不見一縷青絲,眼窩深陷,骨感分明,兩臂如柴一般橫在床沿,你氣喘吁吁,已睜不開眼,說不出話來。我的心被山壓著,直到我看見床頭,床頭有一件毛衣,還穿著針拖著線,我的淚便不受控制地涌了出來,碎在地上。
你昨天還在為我織毛衣,是嗎?
你不知道我已長高,是嗎?
你屋上的星還留在原來的天空,等著我回家,是嗎?
歲月洪荒,已是三年,我多后悔沒在你生前多讓你看看我,看看那毛衣有多綠,穿在身上我有多歡喜。
你,我的奶奶,對不起——還有,我愛你。
點評:本文以“綠毛衣”為載體,表達(dá)了對奶奶的懷念之情。開篇因一件半成品的毛衣引發(fā)回憶,將文字引向作者小時候,寫與奶奶相處的點點滴滴,童真的快樂里充滿了奶奶細(xì)膩而真摯的愛。作者并沒有刻意表情,但情因綠毛衣而自然真實地流露;隨即,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寫城里的生活,稍稍一抑,使行文有了起伏,但馬上又寫奶奶病重,再次將重心落在床頭的毛衣上,與開篇形成呼應(yīng),懷念之情溢于紙外。作者無法控抑,連續(xù)三句,連用三個“是嗎”,將感情推向高潮,最后深情地道出“你,我的奶奶,對不起——還有,我愛你”。
“綠毛衣”貫穿全文,連通虛實,使文章在情感表達(dá)上有了具體的物象作支撐,睹物而思人,人與物互現(xiàn)。
三、寫作訓(xùn)練
運用“寄情于物”方法,以“感動”為題寫一篇記敘文,不少于800字。
四、學(xué)生優(yōu)作
感動
何懷森
奶奶古木色的床頭放著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上有一男一女,男的肩上搭著一條白色的毛巾,面容干凈,健壯樸素,是個莊稼人。那是我的爺爺。
為了照顧我妹妹,奶奶只好留在長沙與我們同住,爺爺不習(xí)慣城里的生活,回了村里。
其實奶奶的事情也不多,打掃衛(wèi)生,煮飯,哄著妹妹如期入睡就夠了。閑下來的時候就一個人坐著,捏著針線,做點東西。只有這時,她褪去芳華的臉上才會泛出一抹臨別的黃昏,有著將落之凄美。
有一天,奶奶拿著一塊紅布繡了起來,紅布上繡著絲絲青線和白線,隱約是一棵白菜,似乎剛剛破土而出,青嫩可愛。奶奶坐在床沿,帶著老花鏡,長了褶子的手上下擺動,捏著繡花針,嘴角泛著一絲笑容,像是返璞歸真般,臉上多了一絲紅暈。
我悄悄湊過去問她:“你在縫什么?”她瞇著眼笑著說:“這是個香包呀,我在上面還繡了一棵白菜,嘿嘿,這玩意你爺爺最喜歡了。”她頓了一頓,“他可喜歡吃了,包餃子,做包子,炒辣椒,還要炒出湯水來喝。呵呵,只是那時候白菜少呀,現(xiàn)在不缺了,日子好了,那老頭還是喜歡白菜,吃得兇呀?!彼O率掷锏幕?,盯著床頭的照片,愣愣地出神,“這白菜,我閉眼也可以縫呀?!蔽仪那牡刈唛_,關(guān)上房門,門縫里的奶奶牽著線,緘默無語。
后來,逢著中秋,自然是舉家回村,一起趕到老家。到了家門口,看到爺爺一個人站在菜園里,邊拿著水壺澆水,邊趕著誤闖入園的母雞,用土話說著:“走,快走,嘖嘖嘖。去去去,出去?!睅卓眯旅鐝耐晾锾匠鲱^來,我跑過去問他:“爺爺,這是什么菜???”爺爺猛地抬頭,說:“哎呀,你們回來啦??次曳N的白菜,很久沒吃了。”說著眼神往后一晃,奶奶抱著妹妹慢慢地走來:“你還會種菜了,這么懶一個人,看上去不錯。”爺爺撓著頭,笑得合不攏嘴,“進(jìn)屋進(jìn)屋。”
中飯后,母親與奶奶帶著一家人去走親戚了。只留下我和爺爺在家。爺爺坐在木搖椅上,從懷里掏出一個香包,咧嘴笑道:“你看你奶奶就喜歡做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做個這玩意有什么用?!毕惆侠C著一棵嫩青的白菜,油油的,煞是可愛?!澳隳棠叹拖矚g白菜,這么多年也不膩?!闭f著憨憨地笑著。
我偶然間瞥到爺爺床頭有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上一男一女,女人帶著笑容依偎在男人懷中,笑臉如花,手里捧著一顆白菜。
爺爺見我盯著那張照片,用土話說道:“那是你奶奶,那年是我們結(jié)婚的第一年,那是我們1978年種的第一棵白菜。她呀,只愛白菜?!闭f著,慢慢地,我聽見身后沉重的呼吸聲一起一伏。
晚飯時,奶奶端著一碗白菜出了廚房,清香沁入鼻腔,嫩青的白菜靜靜地躺在湯水里,喘著熱氣。奶奶笑著對我說:“你爺爺最愛吃了,你看他等下怎么吃的?!睜敔斉e著筷子,憨憨地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