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斌
【摘 要】從文藝復(fù)興開始,藝術(shù)家把自己的靈魂、信仰融入他們的作品里,他們已不再是單純的工匠、畫匠,而是朝著藝術(shù)這個龐大縹緲的宗教,極其虔誠地在自我審視、自我要求中走向前人無法達到和身邊世界無法理解的高度和深度的“信徒”。他們一次次自我摧毀并重新構(gòu)建自己和自己的藝術(shù),如同一個革命者、詩人一樣去尋找、靠近自己向往的伊甸園或上帝,把自己血肉、骨髓、信仰通通投入,走向無比孤獨凄涼又寧靜圣潔的地方。
【關(guān)鍵詞】孤獨;宗教;美學;米開朗基羅;倫勃朗;梵高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143-02
一、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十幾歲被人賞識、28歲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對男人身體最高最完美的審美標準的《大衛(wèi)》;37歲畫完了曠世絕作西斯廷的穹頂畫……一生完成的杰作讓后人望而興嘆,這個看上去一直被上帝眷顧垂愛、給我們無窮無盡的美、崇高和力量的人,他自己又是怎樣的孤獨和渴求呢?
據(jù)說,米開朗基羅從小被送到別人家寄養(yǎng),六歲失去母親,十幾歲學畫畫引起父親和家人的不滿,一生好幾次逃離出走。比如1494年10月,離開佛羅倫薩逃往威尼斯;1529年9月逃往威尼斯;一個人獨自完成西斯廷343個人物形象的天頂畫;為了尤利斯二世的陵墓簽了六七次合同并工作了40年;當壁畫《最后審判》完成后,卻被當權(quán)者命其弟子把所有裸體形象都添上衣物;晚年遇見自己傾心的女人卻不能合法在一起;一生未婚。幾乎所有非物質(zhì)上的苦難他都經(jīng)歷承受了,如此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人,是什么支撐他毫不退縮且從未懼怕和放棄過呢?
我們不妨從他辦事的嚴謹和親力親為來看看他對藝術(shù)的毫不放松和最高追求。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人體雕塑的結(jié)構(gòu)秘密和透視手法,他和達·芬奇一樣學習解剖學。在創(chuàng)作雕塑《大衛(wèi)》時他沒有助手,獨自一人精力充沛地在那塊大理石上一點一點雕琢,有時在工作室里焚膏繼晷、不舍晝夜地工作很多天,實在累了連衣服都不脫在棚里睡幾個小時后又接著干。如此不要命可以攀比拼命三郎了,同時也可知天才的成功也是多么的不易。為了運石材他親自開山筑路,并親自監(jiān)督石材運送。1547年,米開朗基羅拒絕教皇彼得三世給出的優(yōu)渥薪酬,負責彼得教堂,據(jù)說是他對神的愛和對圣彼得的尊敬。很難想象,這是如何崇高的靈魂才能如此。
命運對偉大的英雄和斗士來說總是飽受折磨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完成像《摩西》那樣飽經(jīng)風霜的軀體和沉穩(wěn)堅毅平靜的面部。正如弗洛伊德評價摩西這個形象“體現(xiàn)了只有人才能達到的最高精神世界,為了他所獻身的事業(yè),同內(nèi)心感情成功地進行著斗爭?!惫P者認為,摩西也許就是他自己,背負著世人不能理解的任務(wù),經(jīng)歷無數(shù)的折磨和苦難,最終完成時也沒得到世間的認可。當然他也并不需要得到認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以后會恩澤萬世,鑄就光輝。米開朗基羅在他那個時代,無疑是站在頂尖,也就注定他一生孤獨,也正是那樣的生活讓他成為讓后人無比敬仰的形象。
二、倫勃朗
說起倫勃朗,人們想到的都是他那一幅幅記錄自己一生的自畫像;那把他帶向另一個境界的《夜巡》;還有就是那神秘引人入勝的“倫勃朗光”。
倫勃朗可謂是早年得志,二十幾歲開始成立自己的畫室,并成為當時阿姆斯特丹最有名氣的畫家,從他早期的自畫像里就可以看出,那時候他也像很多年輕人一樣自戀甚至有點臭美,來到阿姆斯特丹的他,繪畫技巧足以討好滿足那些市民的虛榮心和要求,他混跡于上層社會,事業(yè)上達到人生頂峰,又有一位賢淑的妻子,感覺他也要像魯本斯那樣過著舒適奢侈的生活了。無論什么時候,他眼睛里都有一種天真,像個不問世事的孩童一樣,只為自己的繪畫,只是這個時候他還沒完全找到自己真正需要和支撐他走下去的信仰。
也許是上天注定要他成為偉大的畫家,于是并沒有讓他這樣平坦順利地一路走下去。1642年,36歲的他住著豪華大宅,收藏著古玩文物,生活一片美好。這時,又有一單生意找上門來了,也就是后來我們所看到的巨幅作品《夜巡》。如果他還像《督二堡教授的解剖課》那樣創(chuàng)作,也許他真的會一直榮華富貴下去,偏偏他沒有,他開始不滿足那些程式化的東西,想帶著自己對畫面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來創(chuàng)作一幅藝術(shù)品,而非簡單的團體肖像畫。他想讓光線表達情感,讓色彩表達思想,于是就有了這幅藝術(shù)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遺憾的是,這樣一幅曠世杰作卻在當時得不到認可,雇主要求修改,遺世獨立的倫勃朗拒絕一切,從而使他身敗名裂,再也沒有人來找他訂畫。此時的他開始遭遇人生的狂風暴雨,而且期間一直陰雨連綿,至死也沒有等來艷陽高照。事實證明,創(chuàng)新是危險和痛苦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像他那樣的眼界和魄力去承受和努力,并且至死不渝。
就在這樣的黑暗里,一心作畫的倫勃朗反而慢慢找到屬于自己的光,就像他穿過悲劇云翳,看見自己人生的基調(diào)那種顏色的、昏黃的光。他完全不理會周遭的事物,只是在繪畫的世界里打轉(zhuǎn),即使世界將他拋棄他也無動于衷,反而像是他拋棄了世界,獨自走向自己的光明。就這樣,他的顏色日益飽滿多樣,筆觸越發(fā)厚重自由精煉,畫面開始越來越暗,每一個人物仿佛習慣在黑暗里,默默堅守著。
設(shè)想一下,倫勃朗沒有《夜巡》后遭受的一連串悲苦不幸,也許他只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肖像畫家,最多也就像哈爾斯那樣,那世界藝術(shù)史將不會有現(xiàn)在的倫勃朗和“倫勃朗光”,那是怎樣的落寞啊。
三、梵高
毋庸置疑,梵高已經(jīng)是個被后人推向神壇的人物了,他完全超出了一個畫家所承載的功能和意義,正因為如此,從而使他更加孤獨和不可靠近。幸好他留下了日記般密集的畫作和寫給弟弟提奧的信。我們才得以窺見真正的梵高。
梵高從事繪畫,本事就是為了從那傷痕累累的生活中掙脫出來,從那救不了他的宗教中掙脫出來,于是,他滿懷希望和激情,一頭扎進了繪畫這個更飄渺的“宗教”里。早期他的作品基本都是重灰色調(diào),畫面陰沉可怖。來到巴黎后,他開始從弟弟那里接觸到很多印象派的畫家和日本趨于平面的浮世繪,他的畫面開始明亮起來,他開始將自我的感知、飽滿的熱情和貼合這些狀態(tài)的顏色往畫布上堆砌,直接宣泄自己的內(nèi)心。此后,他又前往法國南部阿爾,在這里他不僅找到了燦爛的陽光,他還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夜晚,自己的《星空》。阿爾仿佛是為他存在的,只有被他畫過的阿爾,世人才覺得那是阿爾。在阿爾,他背著畫框畫架和顏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逐著太陽,感受著炙熱的太陽,等待著星空,描繪著星空。正是這樣一段時間,他沒日沒夜地畫,也正是在這樣一段時間里,使他走向藝術(shù)的頂峰。情感的堆積和表達,使他成了眾人眼里的瘋子,從而進了瘋?cè)嗽海廊划嫯?,直到最后自己解決了這痛苦的肉體。
梵高一系列的孤獨痛苦災(zāi)難和激情,像上帝給世人的禮物,帶我們走向純粹激情和置身世外的真實。他的那些畫作也在攪動著我們的神經(jīng),讓我們偶爾可以清醒地喘不過氣來,同時我們也知道,自己永遠達不到那種境界,也開始畏懼這種藝術(shù)家的狀態(tài)。
藝術(shù)史上無數(shù)的人為藝術(shù)貢獻了一生,而能被后人銘記的少之又少,像米開朗基羅、倫勃朗、梵高這樣的更是鳳毛麟角,成就他們的當然也不只是單純的藝術(shù)上的成就,他們個人的斗志、奮斗史、孤獨等一生的經(jīng)歷,尤其是孤獨落魄的遭遇,更是成就他們的重要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l]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倫勃朗傳[M].王逸梅譯.福建:鷺江出版社出版社, 2011.
[2]羅曼·羅蘭.米開朗基羅傳[M].傅雷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3]梵·高.孤獨與瘋狂:梵·高[M].,楊立群譯.吉林: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