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志勇
【摘 要】速度某種程度決定了一首作品的基本情緒風格。演奏前明確一首樂曲的速度對于作品的整體理解和詮釋十分重要,它往往通過作曲家在樂譜上的明確的速度標記提出一個作品所要求的速度范圍。
【關鍵詞】鋼琴;演奏;速度`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071-01
一、速度標記的意義
“速度”一詞在音樂作品中表示一個基本拍的時間長短。不同情緒風格或體裁的音樂都在速度上體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或者也可反過來說,速度某種程度決定了一首作品的基本情緒風格。演奏前明確一首樂曲的速度對于作品的整體理解和詮釋十分重要,它往往通過作曲家在樂譜上的明確的速度標記提出一個作品所要求的速度范圍。不同速度要求下的基本拍時長不同,如果同為四分音符,那么它在快板和慢板中的時長就相差甚遠,當然是在快板中要短得多。對于各種速度標記所指向的基本拍的時長,一般有一個較小的范圍區(qū)間,它們是按照一分鐘可以彈奏多少個基本拍來計算。事實上,早在17世紀,歐洲作曲家便開始在樂譜上以意大利語標記樂曲速度,這些標記很多都是原意為表情用語的詞語,所以當它們用于提示演奏時,應指一個可以制造這些情緒的相對速度。不過,對于速度概念把握還不夠清晰的演奏者,應該先通過梅爾采爾節(jié)拍器中的各個速度標記對應的具體拍數(shù)時長來建立基本的速度概念。
二、速度的統(tǒng)一、變化及緩急法
(一)速度的統(tǒng)一。一般在沒有新的速度標記出現(xiàn)之前,應在之前速度標記指示下,始終保持演奏速度的統(tǒng)一性。對于速度統(tǒng)一性的要求其實并不難接受,只是很多情況下,演奏者并不是在自身意識到的情況下失去統(tǒng)一性,而是常常因為音樂情緒的改變、力度的改變、織體音型的改變、奏法的改變、觸鍵的改變等,不知不覺地慢下來或快起來。這首先源自演奏者對各種速度概念不清晰和對速度的感知不敏銳,然后,也源于演奏者對待音樂處理的一貫態(tài)度,最后也可能受技術條件的影響。針對類似的情況,首先需要培養(yǎng)正確的速度觀念,意識到音樂的處理在速度上不能過于隨意,在演奏和練習中隨時保持對速度的關注;然后可以通過節(jié)拍器的輔助,反復鞏固內在的速度概念;對于速度感知的問題,也可借助節(jié)拍器,但是一定要分段式地局部進行核對,不建議通篇不間斷地使用節(jié)拍器,原因很簡單,音樂任何時候都不是機械的;還可以通過練習錄音的回放來客觀認識在速度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校對和調整。至于技術條件問題,只能先解決技術困難,如果實在解決不了的,就按照困難片段的適應速度來彈奏整曲。
(二)速度的變化。自古典主義時期開始,樂曲中一般都會出現(xiàn)一些或長或短的速度變化。在古典奏鳴曲式中,已經出現(xiàn)許多指示速度臨時變化的標記。用以提示某樂句的局部小范圍臨時速度變化,并且在隨后以a tempo提示還原至變化以前的速度。這類標記的詮釋要注意兩點:第一,區(qū)分它們強調的速度變化方式,是直接的還是漸進的?第二,把握它們在速度變化上的程度與節(jié)奏。一些關于速度較大范圍地變化的標記,通常標記在一個有顯著情緒變化的樂段開頭,或者三段體的對比中段。這類變化速度標記的樂段中,從樂段的一開始便直接進入快一些或慢一些的速度,然后始終保持,直至這個樂段結束。至于速度變化的程度,應該依據(jù)音樂情緒特定需求或者在對比程度上的需要來確定。變化的節(jié)奏應考慮變化的程度、漸進的幅度在整個時間進程中的合理分配。
(三)緩急法的運用。在音樂的表演中,有一個非常具有音樂的藝術性本質特點的表演術語——agogic(緩急法)。它表示在演奏中,不是因為音樂正常的節(jié)拍律動、而是由樂句的性質而產生的稍慢、稍快、停頓、rubato(伸縮)等音樂性處理。換句話說,它是從實際操作上涉及了速度的一種旋律的表情處理。
在近年的一些音樂表演研究中,也將這種處理稱為演奏中的速調,以此來強調因旋律的內部結構特性、音樂語氣、表情要求所形成的在音的進入時機上的演奏個性化處理。緩急法的運用通常是為了勾勒出某種樂句的輪廓,其中包括強調某個音、加劇進行的緊張度、渲染音調或其他材料組織上的某種強烈的方向性。在強調某個音的情況下,可以是延緩的,也可以是推進的。這兩種處理都可能發(fā)生在樂句進入的音上,也可能在樂句的中心音上,還可能是在某個具有明顯跳進或者不協(xié)和音程進入時。在加劇進行的緊張度情況下,通常是推進的,也有在最后關鍵的音出來前延緩的。在方向性的渲染上,則要根據(jù)音樂情緒發(fā)展方向的引導和需要,作對應的處理。
總之緩急法的運用是圍繞樂句的外部輪廓與內部結構的特征來進行的,并且必須基于不破壞音樂的整體性、律動性以及樂句的流暢性原則,絕不能過度地使用。它一定程度上有點類似人并不為日常生活所察覺的自然呼吸,在情緒的主導下它的確發(fā)生了輕微變化,只是與整個機體此刻發(fā)生的其他表現(xiàn)有機融合后并不為我們所察覺。所以在音樂中,隨著緩急法的處理,音高、音強、音色,以及旋律音調自身的樣式,都在速度細微變化的同時,被聽眾一起接收,從而聽眾并不會意識到有一種額外的速度改變,而是將其看作一種與自己心理期待相符合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君.鋼琴演奏效率分析[J].嘉應學院學報,2005(04).
[2]方岳民.鋼琴藝術的創(chuàng)新方向[J].零陵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