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雯
【摘 要】戲曲臉譜是我國戲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可以說戲劇臉譜研究對于戲曲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臉譜極具文化功能和藝術(shù)欣賞的雙重功能。中國戲曲凝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張張迥異的臉譜更是中國精神文化的縮影。
【關(guān)鍵詞】臉譜;戲曲研究;功能性
中圖分類號:J815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035-01
一、臉譜的來源
論及中國戲劇中的臉譜,它的來源并不怎樣久,因為在元明的雜劇中,我們找不出有花臉出臺的事,但是假面具的來源卻是很久了,漢書禮樂志上便說有戴假面具,裝扮成魚蝦獅子等動物。蘭陵王善戰(zhàn)而貌美,曾多次戴假面具出戰(zhàn),這便是面具的演進,一直到明朝的時候,面具依然是這樣使用,如明人的《度柳翠》劇,便用一個大頭和尚的面具來扮演。鄧振鐸也有一篇文章是談到臉譜的,他在青樓集里找到,在元朝劇目里偶然提到的,都只有花旦、凈、丑等腳色,說明這臉有“粉墨”的,粉墨登場這個意思,便大概是這個意思??梢姽糯膽騽±锿磕ǖ牟贿^粉、墨兩種顏色,至于紅臉、藍臉、黑臉、金色臉等臉譜,我們幾乎找不到它最早的來源。直到明末還不見它的蹤影,我在明朝張岱的《陶庵夢憶》中看到一段,說村中祈雨的時候,大家要扮水滸的人物,足以說明明朝時期還沒有臉譜出現(xiàn)。
如果那時有臉譜,則不需要這樣費勁,只一涂抹便可裝扮不同人物,何必東尋西找,花重金聘請三十多人來扮演,臉譜的發(fā)現(xiàn)應(yīng)該在清代,因為有許多大花臉的戲,都是自從清代開始才編的劇本。如《昭代箭韶》,便譜楊家將故事,水滸故事等都是荘恪親王在清宮里所編的,還集聚了許多文士在宮里,對臉譜加以研究。
二、劇場的臉譜
劇場臉譜的要義,按類別分為三個:
(一)具有褒貶意義的,按照劇中人物的品行、人格來區(qū)分,也隨時代的變遷更改。比如曹孟德定計獻計,匡扶漢室之時,臉譜為素面,后來用墨勾眉顰蹙的痕跡,表示他內(nèi)心權(quán)變,疑慮多端;直到殺呂伯奎全家之后,如斬華雄時,則圖謀不軌,即可繪大白臉。
(二)具有象征意義的,顯示劇中人的心理與個性,若紅色為忠烈,如關(guān)羽,黑色為直戇如包拯,白為奸詐,如曹操,紫為義勇,如專諸;青為暴戾,如青面虎;黃為兇猛,如典韋。然而有時臉譜也和姓氏有關(guān)系,用姓區(qū)分顏色,如黃蓋,黃巢等為黃色;綠為陰殘,如竇爾敦;粉色象征嗜酒而滑稽,如張飛、牛皋、焦贊等,兩種都圖粉色,帶笑或者醺醉之容。每當(dāng)人物喜歡與人開玩笑,或說唱小曲,雖然勇猛過人,但他幽默的地方,不影響臉譜的顏色。小花臉種類甚繁,以小白臉為多,如張文遠之流,深為浪漫女子所愛,所以舞臺上的小丑,率以為戒,而舞臺下的小丑,都是像這樣做而不能。
(三)具有紀(jì)實意義的,如果名為鐵牛,就繪成黑色,都是根據(jù)他原來面貌顏色而定。比如抽鴉片的人,當(dāng)然要畫成白色的臉,抽白面,打藥針的人自然也就需要畫個小白臉了,不過這個小字,不是年紀(jì)大小的小,而是干枯瘦小之小的小。
如果臉譜上是帶字帶圖的,如楊七郎的一筆虎,姜維的太極圖,黃巢的金錢,包拯的半月,不是形容人物勇猛,就是能掐會算,而判斷陰陽之神話,只有九更天(即義僕計滾釘板)的文天祥畫金臉三只眼,與殷朝的太宰聞仲連相似。雖然用金臉來象征人物的正直不阿,哪怕沒有臉譜當(dāng)中那一雙有眼無珠的眼,一樣可以有走雷霆,吞河嶽的氣派,為什么非要從殷朝請他到宋朝來串演呢,況且畫聞太師臉譜的顏料,不一定比文天祥的少啊。
古代帝王實行專制制度,為了在宮中防微杜漸,實行宮刑,制造特殊奴仆。這種特別的制度,在歐洲也是如此,但是已經(jīng)禁止很久了,不像我們國家到清代末期,還有很多人當(dāng)太監(jiān),自從在北平建都城之后,此類人從北平東南部各處移民,互相援引,結(jié)為死黨。清代的制度禁止太監(jiān)干政,然而小安子、李蓮英等人持寵弄權(quán),流毒朝廷,只不過沒有明代那么嚴重。劇場根據(jù)說部所傳,描寫寺宦最忠烈的人為宋代的陳琳,及“逍遙津”傳血詔的太監(jiān),均為素面綠袍,象征其忠肝義膽,標(biāo)耀史冊,到《打龍袍》時陳琳已經(jīng)老了,雙鬢皤然,然后用白粉敷在臉上,畫幾道皺紋象征隆重老態(tài),因為沒有胡須,所以不像其他人那樣裝扮。
此故春秋一字之褒,所謂原心所論戲,也是古代正史的意愿。藝術(shù)固然重視戲曲的美的地方,只有劇場的臉譜反其道而行之,可以用面部線條的直曲,刻畫劇中人物。然而人心不可測,如果用臉譜描畫角度平正勻直,如黃蓋之流,和尉遲恭、徐延昭、姚期等人,不屬于兩代完臣,是開國名胄。臉譜線條為正為曲展現(xiàn)的人心不同,就像他的臉譜,成為刻畫劇中主人公的一個注腳而已,平時把擺架子的行為說為“擺譜兒”就是諷刺不符合自身的相貌。我們的一言一行,怎么能不照著鏡子以自查呢。
中國傳統(tǒng)戲曲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戲曲流傳至今天。戲曲臉譜也逐漸演化成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這不僅是我國人民智慧的象征,使臉譜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符號,一張張小小的臉譜塑造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戲曲人物,在方寸之間囊括了人世百態(tài),演化至今成為一個個生動的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李濤.出神·入畫[J].電影文學(xué),2010(2):139-140.
[2]王建平.京劇的臉譜藝術(shù)[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xué)),2012(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