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這段時間發(fā)生了一個算是有影響力的事件:網(wǎng)名為“Ayawawa”的網(wǎng)絡紅人、“情感教主”人設崩塌了。
其實早在這之前,本刊記者黃靖芳就已經(jīng)關注到了這個人和她的粉絲,并且,通過調查大致還原了她的粉絲都是些什么人。從調查上看,Ayawawa女士確實找準了她的市場。
她毫無疑問是這個社會的成功人士—人設崩塌也并不意味著就不會繼續(xù)成功。而且,跟她類似的那些大號,無論是制造性別仇恨,放大戾氣,還是進行知識忽悠,到現(xiàn)在都被很多人頂禮膜拜。她的一次智商故障,也僅僅是一次故障而已。
Ayawawa提供給她的粉絲—主要是年輕女性—去確立自我和世界在認知上、價值上、情感上的關系的“理論”,那些MV、PU、剪刀石頭布的說法,其實就像是一種低智游戲,但卻有兩方面的巨大效果。
其一是顯得洋氣,在社排上比較高端,而絕大多數(shù)人當然是屈服于社排的;其二是非常簡單,幾乎不用什么思考,但又能讓一些對世界沒有什么認知能力的人獲得對世界的一種簡單分析框架。當然,在社排上,她的包裝非常到位,比如就自稱是什么高智商協(xié)會門薩會員,智商145。
值得注意的是,Ayawawa人設崩塌,并不是因為她那些忽悠人的“理論”在被批判、揭穿中被人唾棄。所以,說“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其實意義不大。
我發(fā)現(xiàn),Ayawawa,還有很多網(wǎng)紅,他們對無數(shù)人的心理預設(也可以說是對無數(shù)人的“人設”)其實代表了主流的玩法。也只有他們的商業(yè)模式才能玩得轉。
一般來說,一個人被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是善良、天真的,但這種善良、天真被別人利用了。另一種是,在別人騙他前,他本來就已經(jīng)進行了自我欺騙。
忽悠、騙子的出現(xiàn),并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實是這個社會的商業(yè)、觀念市場的運作,建立在角色+假自我基礎上的結果,它導致了用真自我去面對這個世界的人根本玩不轉。
在很多情況下,被欺騙者和欺騙者在心理上其實是一伙的,但欺騙者在智商、社排包裝等層面,比被欺騙者高了很多等級。這就像是主子和奴才的區(qū)別一樣,奴才之所以成為奴才,是因為他在心理上其實也想成為主子。從我所觀察到的情況看,這個社會中,諸如煽動性別仇恨的大號動輒幾百萬粉絲的影響力,網(wǎng)貸騙局,“理財”騙局,傳銷,都是這種情況。
Ayawawa等人之所以成為成功人士,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設,以及他們對別人的人設,跟商業(yè)在運作時對消費者(客戶)的人設是保持一致的。
假如一個人要在自媒體上對人掏心掏肺,亮出他的真實自我,他肯定玩不轉,而且會被人鄙視。玩得轉的,都有一個特征,即是用假自我、角色來面對別人,但還要裝出是玩真自我的樣子。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家商業(yè)公司對人完全是真情實意,不玩各種套路和包裝,把每個消費者都設定為是真誠的、有眼光的人,恐怕都讓人警惕。
原因很簡單,大多數(shù)人,是不會拿真自我出現(xiàn)在自媒體面前,出現(xiàn)在一家公司面前的。他們出現(xiàn)在你面前并不是來講感情,而是因為符合他們的利益需要與心理需要。
所以,商業(yè)的運作在陌生人社會中有一個預設:把消費者設定為是扛著角色和假自我出現(xiàn)的人,真自我極少。它夸張的版本,尤其體現(xiàn)在觀念市場上,更是把關注者、消費者設定為傻子。越這樣設定越成功。
所以事情根本不是“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這樣簡單。忽悠、騙子的出現(xiàn),并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實是這個社會的商業(yè)、觀念市場的運作,建立在角色+假自我基礎上的結果,它導致了用真自我去面對這個世界的人根本玩不轉。傻子和騙子用角色和假自我打交道,某種意義上,平時一直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