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夢蝶 楊棟
摘 要:采用資料法、調查法以及實驗干預法對大學公共體育籃球專選課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研究。經(jīng)過16周的實驗,結果表明:(1)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內部動機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外部動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2)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平均心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表明學生練習更加積極主動;(3)實驗組學生在一分鐘投籃和半場V字運球上籃技術上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運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適合在大學公共體育籃球專選課教學中加以推廣。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 普通高校 籃球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2(b)-0046-03
Abstract: By means of data,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college public sports basketball selective course. After 16 weeks of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nal motiv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ternal motivation;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verage heart rate, indicating that students practice more active; (3)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in the One-minute shooting and half-court V-dribble lay-up technology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that sports education model has certain advantages, suitable for college public sports basketball elective teaching to be promoted.
Key Words: Sports education mo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ketball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指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中小學為重點,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xiàn)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fā)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fā)展,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的重點放到強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可見,國家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以及教育質量的高度關切。大學體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深化體育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進學生身心健康,這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根本任務?;@球作為傳統(tǒng)體育項目,深受學生喜愛。由于受前蘇聯(lián)教育觀念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當前籃球教學中還具有廣泛代表性。該模式雖有利于運動技術的系統(tǒng)傳授,卻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加之籃球技術動作較為復雜,長時間的個人練習難免會產(chǎn)生倦怠心理,導致學習熱情的消退。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體育教育家西登托普先生歷經(jīng)十幾年的時間研究與實踐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1]。它是用游戲理論、團隊學習理論、情景學習理論作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設計和組織體育教學,以合作學習和同伴學習為學習方法,通過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等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在游戲和運動比賽之間建立某種聯(lián)系,通過對運動規(guī)則的修改和必要的運動策略,使運動更加適合學生的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有運動能力的(compe-tent)、有運動教養(yǎng)的(ilterate)和熱情的(enthusiastic)運動者[2]。運動教育模式在美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已廣泛應用于體育教學之中。對培養(yǎng)學生運動知識、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顯著成效。在我國,“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等現(xiàn)代教育理念引領下,如何完善籃球課程設計,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這是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需要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南華大學2017級籃球專選兩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16周的實驗干預。隨機選取兩個班為對照組進行研究。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上具有同質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主題,檢索時間為 2000—2017年,共搜集到197篇文獻,剔除部分重復和無關文獻31篇,最后共有166篇納入研究范圍。
1.2.2 調查法
跟據(jù)研究需要,初步制成了《大學生籃球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包括內部動機測量3題、外部動機測量3題,測謊1題。用阿爾法信度系數(shù)法測得問卷信度系數(shù)為0.812,問卷設計符合要求。采用當場發(fā)放當場回收的收集方式。實驗前后各發(fā)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18份。
1.2.3 實驗法
實驗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根據(jù)南華大學籃球俱樂部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為:近距離一分鐘投籃、半場V字型運球上籃。四個班均由本人統(tǒng)一授課,期末成績評定由兩位籃球專選課教師擔任。
1.3 實驗方案設計
將籃球課程劃分為準備階段(第1周)、季前階段(2~10周)、季中階段(11~13周)、決賽階段(14~15周)和季后階段(16周)5個階段。由教師遵循互補原則將實驗組的60名男生分為A、B、C、D、E、F組,每組10名學生,這6組學生在整個學期教學中需保持固定,各組選出一名小組長領導全組。在上課過程中,各小組成員要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相關練習。在實驗中運用多個角色體驗平臺、制定學習卡片等手段對實驗組進行干預;對照組則使用“傳遞—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組與對照組課時量相等,即每節(jié)課45min,每周2節(jié)課,共16周32節(jié)課。按照南華大學體育學院籃球俱樂部課程大綱規(guī)定內容進行學習。為確保實驗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實驗組與對照組均使用相同的考核內容與評價指標。
2 結果與分析
2.1 實驗后學習動機分析
已有研究證實,內部動機是由三種內驅力引起的,一是好奇的內驅力,即求知欲;二是好勝的內驅力,即求成欲; 三是互惠的內驅力,即人們都需要和睦共處,協(xié)作活動,人們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對個人行為發(fā)生更大的推動作用[3]。持有內部動機的學習者對學習更為專注和投入。個體從事這種活動時不需外力作用的推動。外部動機是由個體所從事的活動以外的刺激誘發(fā)而產(chǎn)生的動機。這種活動本身并不能給個體帶來直接的滿足, 但通過這種活動卻可以得到另外一種或多種效應, 這種效應也就是活動以外的刺激。大量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內部動機比外部動機更能使人積極地奔向目標、持續(xù)作用的時間更長[4]。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的內部動機與對照組相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采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表1所示。
2.2 實驗前后學生運動強度對比分析
心率可以比較準確地描述身體機能對運動刺激的即刻反應或者慢性適應,在相當大范圍內,運動強度與心率發(fā)生平行變化[5]?!哆\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南》中推薦大多數(shù)成年人每天至少進行30min中等強度的運動,每周至少5d,總計至少150min/周,或者每天至少20~25min的較大強度運動,每周至少3d,總計75min,或者每天至少 20~30min中等強度和較大強度相結合的運動,每周運動 3~5d[6]。從表2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平均心率上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實驗組的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更加積極,對運動更加投入,如表2所示。
2.3 實驗后學生籃球技術對比分析
南華大學籃球俱樂部考試大綱規(guī)定:近距離1min投籃、半場V字型運球上籃各占總成績的20%??荚嚪椒ㄈ缦拢耗猩驹谙拗茀^(qū)外,采用單手肩上投籃方式投籃,一分鐘時間投進8個為滿分,4個為及格。半場V字型運球上籃,半個籃球場,以籃球場中線與邊線交叉點為圓心,以30cm為半徑畫弧作為該項考試的起始點和折返點,從起始點(雙腳在弧線后邊)運球,到達籃下投籃,投中后運球至另一側折返點,一腳踏過弧線后,往回運球上籃,投中后運球回到起點(雙腳過弧線),計時評分。男生滿分為15s,及格為25s。
從表3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在一分鐘投籃和半場V字型上籃兩項技術考核中和對照組均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表明運動教育模式的效果要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
3 結語
(1)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內部動機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外部動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平均心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表明學生練習更加積極主動。
(3)實驗組學生在一分鐘投籃和半場V字運球上籃技術上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運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適合在大學公共體育籃球專選課教學中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冬.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網(wǎng)球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2.
[2] 孟文,李海燕.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實施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工程學院網(wǎng)球教學改革實踐為例[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5):84-85,91.
[3] 蘇志雄,郝選明.心率監(jiān)測在運動訓練中的作用及影響因素[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9-91.
[4] 李燕平,郭德俊.激發(fā)課堂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TARGET模式[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112-116.
[5] 熊艷,馬鴻韜,孫琴.“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運動強度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5,22(1):130-133.
[6] 王正珍.ACSM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南[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