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
【摘要】德彪西《月光》創(chuàng)作于20世紀,是鋼琴作品《貝加瑪組曲》中的第三首,屬于浪漫主義風格向印象主義風格過渡的作品。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十一單元《一個人的流派——德彪西》中通過《月光》淺析印象主義音樂。
【關鍵詞】德彪西;月光;高中;音樂鑒賞
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十一單元《一個人的流派——德彪西》中,通過分析德彪西的作品《大?!返谝粯氛?、《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以及從旋律、節(jié)奏和色彩上的異同比較欣賞兩首《月光》,感受德彪西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和印象派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認識了解印象主義音樂和代表作曲家德彪西。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音樂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當拿到一首音樂作品時,首先應對作曲家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代表作品有《牧神午后》、《雪上足跡》、《大海》、《月光》等。他天性喜愛繪畫,受印象主義繪畫派的影響,德彪西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能運用各種音樂要素將繪畫中的色彩美轉至音樂中,從而使他的音樂具有特殊的視覺與聽覺的共溶感。在了解了作曲家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音樂教師要帶領學生聆聽、感受音樂,分析音樂作品,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各要素的辨別能力,包括旋律、和聲、調性、節(jié)奏等。
德彪西《月光》是一首優(yōu)美、動聽、舒緩,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樂曲,表達了德彪西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9/8拍,行板,其曲式結構為再現(xiàn)單五部結構,調性以濃郁的降D大調開始,37小節(jié)旋律在E大調領域以內,以小調性質為主,同時和聲具有升c愛奧利亞的特性。第一部分A為1-14小節(jié),由兩個同頭異尾的樂句構成平行樂段,旋律以三度疊加為主,左手是線條化和聲的低音進行;第二樂句旋律變?yōu)榘硕券B加為主,主要在高音區(qū)發(fā)展;B部分為15-26小節(jié),2小節(jié)為一個句讀,流動的織體構成音塊。27-50小節(jié)把旋律性較強的音型改為流動的分解和弦,31小節(jié)的屬九和弦一下屬和弦和聲稱為“德彪西式進行”,從43小節(jié)開始,持續(xù)降D音,暗示降D調中心。51-65小節(jié)為減縮再現(xiàn),織體為分解和弦的形態(tài)。最后尾聲coda旋律斷斷續(xù)續(xù)在琶音上方,臨時變音記號,明暗色彩變化的和聲形象地描繪出了靜謐的月夜畫面,塑造了一種朦朦朧朧的美感。
在本單元中,選擇比較欣賞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月光》的原因是在西方音樂的歷史中,描寫“月光”的樂曲最著名的除了德彪西的作品《月光》,還有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对鹿庾帏Q曲》作于古典主義時期,是貝多芬早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古典樂派的樂圣貝多芬的《月光》同德彪西的《月光》作比較,旋律、節(jié)奏、色彩都有所不同。如果說“靜”是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點的話,那么“動”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通過二者的比較,讓學生嘗試著用色塊表達他們的音樂感受,加深學生對印象主義音樂的認識。
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壓力大,任務重,面臨著高考的磨練。高中音樂課程以選修模塊的形式開設,
“音樂鑒賞”模塊的教學都以堅持聆聽音樂為主要的教學原則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鼓勵學生對所聽到的音樂有獨立的見解與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在考慮教學設計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時,要用各種形式和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進行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否則,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一遍遍地聆聽和簡短的討論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梢哉f,只有教師一遍遍播放音樂的音樂鑒賞課是失敗的。尤其是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世界民族民間音樂和西方音樂等,學生本就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類音樂,也不能對它們有詳盡的了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導入,也就沒有一堂“好”的音樂課??梢妼氕h(huán)節(jié)對于一堂音樂課的重要性。
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成功了一半。好的導入之后就可以順利地繼續(xù)進行“授新課”、“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不管是學習什么音樂作品,都要對作品本身進行音樂分析,這樣才能從音樂本身上層到精神層面,感受音樂的魅力和美,這也正是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