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其中尤以“語言構建與運用”最為根本,重點指向閱讀與寫作。閱讀,是對他人語言構建與運用的理解;寫作,側重于自己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訓練。而這兩者的核心都是“語言構建與運用”,所以,要達到這個目標,閱讀與寫作,不能水油分離兩張皮。只有讀寫結合,才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而讀寫結合這個也許并不新鮮的教學策略,也有重新認識與探索的 必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界定閱讀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寫作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且“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促進上,兩者要達到的目標雖大有不同,卻可相輔相成。
讀寫結合可以有效提升寫作思維與能力。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從哪里來?也許途徑有很多,但理解把握文本后的針對式寫作訓練應是有效方式。經典文本中包含了種種豐富的寫作技巧,要解決學生表達不善的困境,就必須引導學生從經典文章中去領悟寫作技巧,學習和借鑒寫作的成功經驗??梢赃@么說,任何創(chuàng)作都經歷過模仿和借鑒的過程。所以,我們不如精心選擇教材文本中的寫作技法特色,引導學生披文入里,揣摩借鑒。
例如在學習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時,可以把“密集型細節(jié)描寫法”作為現(xiàn)代詩歌的讀寫結合點。何謂“密集型群意象描寫法”呢?原詩每一章節(jié)中都用了大量的群意象,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你的關閉了的故居檐頭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墳墓”“瓦菲”“園地”“石椅”等堆積攢集,在意象感受與情感體悟上給人以震撼與沖擊,在語言表達形式上還使用了排比。這樣的寫作技巧是本詩的突出特征,可以引導學生鑒賞并借鑒使用于新詩的寫作中。
讀寫結合可以激活情感,提升見識。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讀寫結合可以激活學生的情感,能夠打開他們創(chuàng)造性寫作的閘門;可以提升其見識,使其文章更深刻、更辯證。鑒于此,人教版必修教材在編寫中非常注重對學生情感、思辨、認知等的導引,設計了很多這樣的思考點。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歸園田居》習題3提出這樣的思考: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清新悠遠,任情自在的田居生活畫面。這樣的農村生活景象,實際上很普通,很常見,在作者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教參解答曰:詩人把內心閑適、自在、喜悅的心情與景物描寫相互交融,相互生發(f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詩境,所以我們讀起來也會覺得其中蘊含著盎然的詩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在教學該詩歌時,我們便可以以此問為出發(fā)點,以讀促思,以思促寫,使學生對詩歌的“造境”藝術特點有更為具體、深刻的認知。
那么,讀寫結合的最佳訓練點該如何選 擇呢?
1.以文本的原生價值為訓練點。李海林教授認為“語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間在內容上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若干篇文章組成的。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為教材而編寫的,而是作為一種社會閱讀客體存在的。它們原本作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價值,可稱之為‘原生價值”。因此,有學者把文本的原生價值概括為“知識傳播價值、情意交流價值、消閑價值”,我認為其中的“情意交流價值”不可忽視。古人云“文以載道”,教材中選入的典范名篇,亦即“定篇”,大多承載著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感悟、表達,這股“民族之源”才會真正流淌下去。
例如屈原《離騷》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卻“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九死不悔”的人生境界與堅守精神已經成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后世仁人志士努力效仿和追求的人生高標。教師可以以理解評價屈原精神為讀寫結合點,以“屈原,你為什么不屈服?”“屈原: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等為思維生發(fā)點,以寫促悟。
2.以文本的教學價值為訓練點。什么是“教學價值”?李海林教授亦有闡釋:“文章一旦進入語文教材,它們的價值就發(fā)生了增值和變化。它們保留了原本所有的傳播信息的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價值,即‘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他認為文本的教學價值大于原生價值,同時也影響著“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便要充分重視文本的教學價值,綜合文本的文體特征和教材編寫單元目標,準確恰當地選擇文本讀寫結合點。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單元是演講詞單元。演講詞的特點是有現(xiàn)實針對性、可講性、鼓動性,有層次節(jié)奏,有語言感染力。針對這樣的文體特征,該單元圍繞“抓主旨、明觀點結構、體會手法技巧、能學以致用”的目標選入了《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前篇的特色在于中心突出、結構鮮明,后篇的特色在于語言的潤飾,這是兩篇文本的教學價值,也是讀寫結合恰當的選擇點。
3.以課堂教學的生成為訓練點。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的教學策略。預設是指教學預測與設計,是課前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與安排;生成是指課堂教學的生長和建構,是指在師生和生生之間合作、對話、碰撞中,現(xiàn)時生發(fā)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預設固然讓課堂穩(wěn)步有序,體現(xiàn)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生成的開放多元狀態(tài),更能閃現(xiàn)可貴的思維花朵,更能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因而,在課程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生成環(huán)境,捕捉生成點,以此作為讀寫結合訓練的契機。
例如在教學《氓》時,學生在鑒賞人物形象時提出了“女子回娘家后命運如何”“氓到底有沒有真心”等疑問,前者實際是對古代女子婚姻失敗后人生命運的關懷,后者是對男主人公形象由外到內的自覺體察,都能指引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人物及故事更深刻的意義,這便是很好的讀寫結合點,以思考引導探究,以探究促進寫作,以寫作加深領悟。
當然,讀寫結合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讀、思、寫,寫前讀,讀有所得,讀有所感;可以思、讀、寫,還可以寫、讀、改,寫后讀,讀出共鳴,讀出不足。同時選點也可多樣化,如《荷塘月色》可選點情景共生,虛實結合;《故都的秋》可選點開門見山,對比映襯;《囚綠記》可選點情線串珠,以小見大;《游褒禪山記》可選點緣事明理,敘議結合;《歸園田居》可選點出世與入世等等。
還要注意方式靈活,擴寫、改寫、續(xù)寫、賞寫、仿寫;時間靈活性,可在課堂中進行,也可在課外完成;篇幅長短結合,短到可一句話,也可是研究性文章寫作。
總之,應從文本中精心選擇讀寫結合訓練點,以讀促寫,以寫促悟,積點成線,積線成面,構建起較為科學的讀寫訓練系統(tǒng),讓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兩架馬車能齊頭并進,讓語文素養(yǎng)真正浸潤與養(yǎng)成!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學校高中部;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