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年
蘇東坡詩詞書法文絕千古,烹調(diào)技術(shù)薪火相傳。他一生詩作1700余首,與飲食相關(guān)的詩文超300首。他會吃能做,僅以“東坡”命名的菜肴就達60余種。東坡先生用吃踐行了飲食真諦,以詩詞詮釋著文化精髓。
蘇東坡與古海州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其中的精彩之處,是他故地重游三次蒼梧行,為古海州留下了36首詩作。他詠物言情將“郁郁蒼梧”的博物食貨入詩;他懷古思舊讓“海上山”的山海味道成韻。東坡先生的美食詩詞使海州味道充滿濃濃的詩情畫意,為古海州的飲食文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人間有味是清歡”,是他,點一把人間煙火,注一勺神泉活水,為海州味道添油加醋,讓美味伴詩韻在舌尖上綻放,在山海連云間流淌!
東坡先生與蒼梧仙藥
郁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
舊聞草木皆仙藥,欲棄妻孥守市阛。
選自《蘇東坡集》“次韻陳海州書懷”句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末,東坡先生由杭州移知密州(山東諸城),途經(jīng)海州時作此詩。詩人贊美蒼梧山恰如東海之上的蓬萊、方丈。面對長滿神芝靈草眾多仙藥的神山仙境,發(fā)出拋妻別子隱居此中的感嘆,以表達對蒼梧山的神往!
蒼梧山郁郁蔥蔥方圓三百里,“百里青山聚靈氣,千種仙藥藏奇峰”。按東方朔《十洲記》中所言:“東海神洲不死之草,又瀛洲在東海之東,上有神芝靈草”。古謠民諺盛傳云臺有三寶“黃連、百合、大紫草”,更有“五加、紫參、還魂草”?!侗静菥V目》直接以“海州(云臺山)”冠名的中草藥13種,現(xiàn)代權(quán)威機構(gòu)和業(yè)內(nèi)專家實地考察,認定云臺山上生長的中草藥有4大類812種之多。在這些“皆仙藥”中,當數(shù)靈芝、茯苓、枸杞、黃精、丹參、太子參、何首烏、山茱萸等最著名。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些著名的“仙藥”在東坡先生的詩詞中都曾詠贊過。如:“聞道山中富奇藥,往往靈芝雜葵薤”的靈芝,“便將須寸同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的茯苓,“會須掃白毛,不復(fù)用黃精”、“子美拾橡栗,黃精誑空腸”的黃精。更有甚者,一首《小圃五味》,詠頌人參、地黃、枸杞、甘菊、薏苡五種食療本草。詠人參,“上藥無炮炙,龁嚙盡根柢”。詠地黃,“紅顏清渴無人問,地黃化險踏歌聲”。詠枸杞,“枸杞一名仙人杖”、“千年枸杞常夜吠”。詠甘菊,“茵陳甘菊不負渠,膾縷堆盤纖手抉”。詠薏苡,“伏波飯薏苡,御瘴傳神良”。
一種食材一道名菜,一個故事;一味本草一品藥膳,一段傳奇。飲食品位同文化修養(yǎng)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蘇東坡以唐宋文化精髓,追尋著長命百歲的不老夢,傳唱著安逸、和諧的人間仙境,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美食、民俗、古詩詞、中醫(yī)藥等國粹交織共現(xiàn),珠連玉映,大大提升了海州味道的文化品位。
蘇東坡與龍團鳳餅
妙供來香積,珍烹具大官。
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
此詩作于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謫登州(今山東蓬萊),途經(jīng)海州時“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迸c友人所烹所品之“香茗”雖未指名道姓,但從東坡先生的詩句中可以肯定,該詩就是對云臺山云霧茶的絕唱,對龍團鳳餅的神話傳奇。
云臺山云霧茶早在宋代就已久負盛名。據(jù)史書記載,海州地區(qū)的“山海之利,以鹽茶為大端。”《宋史?食貨志》記載:“海州為榷茶之所”。因“海州茶善而易售,故入錢之數(shù)原于他州?!本暗露辏ü?005年),朝廷就曾向販售海州茶葉的茶商發(fā)布征稅詔書,凡經(jīng)營“海州茶者”,繳納的稅額由五十緡增至五千緡。云霧茶味醇、香馨、液清的品質(zhì)不僅享譽千家萬戶,同時“細簍精采云霧茶,經(jīng)營唯貢帝王家”更成為歷朝歷代奉獻皇室的貢品?!督鹗??食貨志》有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三月于海州“置坊造新茶”的記載,并責(zé)令海州地方官在進貢的食貨中,唯有茶葉一兩也不能少。東坡先生將云霧茶從揀茶、珍烹到妙供、賜名的全過程詩化成著,傳承古今。
在關(guān)于云臺山云霧茶的地方志史記載中,清光緒年間武狀元卞賡為了孝敬慈禧太后,曾花巨資請家鄉(xiāng)云臺山魏灣制茶能手用龍腦香料窨制“龍團鳳餅”,得到太后“清心賞口香”的贊許。云霧茶香萬里,東坡詩韻古今,歷史淵源的傳承,茶文化底蘊的厚重,云臺山云霧茶以“條索緊圓、形似眉狀、鋒苗挺秀、潤綠顯毫、香高持久、滋味鮮濃、湯色清明、葉底勻正”的品質(zhì)特征與東坡先生登峰造極的詩詞歌賦相映同輝,雅韻華章!
東坡先生與白魚紫蟹
紅葉黃花秋正亂,白魚紫蟹君須憶。
憑君說向髯將軍,衰鬢相逢應(yīng)不識。
蘇東坡《臺頭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館分韻得憶人字寄孫巨源二首》句。
這首詩是東坡先生做徐州太守時作。人生苦短更易老,他在感嘆與老友孫巨源真摯友誼的同時,流露出“相逢應(yīng)不識”的傷感。盡管如此,仍對當年在海州酒席宴上推盅換盞時所食的白魚、紫蟹念念不忘。
白魚,白鱗魚,亦稱鰳魚,又名鲞魚、快魚。白魚多刺味正,鱗片膠質(zhì)豐富,巧婦之炊不去鱗。廣東人喜“糟白魚鲞”,浙江人好“酒槽鲞”,連云港人更喜歡鮮魚清蒸、紅燒,咸鰳魚煮鹽豆、咸魚掛糊油炸。離海較遠的窮鄉(xiāng)僻壤舊時有嫁女借味款待客人的風(fēng)俗。借來的咸鰳魚整條掛面糊油炸,只食炸熟帶有魚香味的面糊。海州人食鰳魚圖其味,享其樂,食完魚肉,剩下的魚頭骨可拼一只仙鶴,供孩兒玩耍。
紫蟹,梭子蟹一種,殼呈紫色較彤蟹殼硬。連云港沿海盛產(chǎn)彤蟹中常伴有紫蟹,海邊人稱之為大紫螺。每年春季為繁殖期,11月至翌年2、3月雌蟹性腺發(fā)達最肥美,桔紅色的“黃”可擴展到胸部兩側(cè),正是“肉肥膏滿”的捕撈季節(jié)。老海州人稱雄蟹為“長臍”,其液為“油”,稱雌蟹為“團臍”,言卵為“黃”。蟹在不同生長期分為半黃、全黃、滿黃?!鞍霘ずS宜點酒,兩螯斫霜勸加餐”。紫蟹以清蒸水煮最妙,如李漁所言“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以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連云港人食蟹不像上海人那樣斯文、認真,更不需專用工具。雙手并用,十指全能,操起一只蟹,一眼便知公母、長團臍,任君擺布,各取所需。先下兩鉗,再去八爪,扒殼破瓣,先解決肉多精華部分,再逐一收拾腿、鉗。食蟹時先留一大蟹鉗可掏蟹中肉,可挖殼尖黃。海州人食蟹潑醋擂姜不用盞,提鮮解膩有奇招,醋用“汪恕友”,姜選“小黃姜”,翻開一只蟹殼,倒入姜米醋,原殼原味自來鮮,增香解膩除腥冷,兩杯小酒下肚,生食無仿,食多如常。
美國人類學(xué)教授尤金?安德森說過:“中國偉大的烹調(diào)法產(chǎn)生于宋朝”。顯然,宋代美食已經(jīng)達到了最鼎盛時期。而宋代的極簡美學(xué),同樣領(lǐng)先世界千年,樸實、簡約中透露著低調(diào)的奢華。蘇東坡詩詞中的美食和對海州味道的詠嘆呼應(yīng)了這種極簡,印證了這一論斷,同時也見證了宋朝的確是一個上承千年飲食之美,下啟中華八大菜系之端的朝代,海州味道之美之端與五千年人類文明前后呼應(yīng),上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