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6月17日刊,原題:中國模式:中國政治特色是賢能政治
全球國際關系正出現顛覆性變化。中美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已經奇妙地移形換位,過去美國所代表的自由經濟理念、對市場機制的重視,都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手中被捏碎。相反,中國處處都在強調維護自由貿易,重視市場機制,一路高歌猛進,爭取成為全球化體系的旗手。
如果說特朗普的變臉成為常態(tài),那么他在國際政治上展現的角色就是回歸權力傾軋的本源,追尋“馬基雅維利模式”的極致,讓當年寫《君王論》的這位意大利學者都會有深得我心的感覺。特朗普揮別美國政治中的道德訴求,割舍過去在國際舞臺上強烈的人權情懷,一切都是現實利益的交換。
但中國的態(tài)度剛好相反。習近平主席的大國外交充滿道德意涵的模式,強調雙贏、和為貴,不能以強凌弱,不能搞單邊主義,而要群策群力,推動一個互惠互信的體系。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都帶著一股強烈的時代使命感:要為地區(qū)與國際創(chuàng)造更多機遇和財富。習近平主席更強調了中國政治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的演講,如果不看演講者是誰,大家還以為是一位美國總統的講話:內容直扣人心。
因而今天中美的大國外交,其實就是美國的“馬基雅維利模式”面對中國的道德模式。這使國際政治學者要重新反思美國的民主制度,為何會選出特朗普這樣一位反民主、自由和人權理念的總統,而中國這樣一個被視為威權主義的國家,卻出現習近平主席這樣具有國際道德訴求的政治人物。
加拿大政治學者貝淡寧提出,中國政治的特色是一種賢能政治,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本來就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貝淡寧指出,中國政治的特色就是透過精英的統治,追求社會的平衡與和諧。也就是這樣的賢能政治才決定了中國的外交更注重雙贏的多邊主義,而不是依靠霸權的單邊主義。這也是孫中山當年在日本演說所強調的:寧為東方王道之干城,勿為西方霸道之鷹犬。
因而今天國際政治的中美易位,正代表世界權力版圖的最新變貌。中國的M——從道德(Morality)與賢能政治(PoliticalMeritocracy),與美國權力操弄的M(MachiavellianPolitics)——“馬基雅維利”政治互相爭奪全球支持。從實力的消長來看,中國的M得道多助,而美國的M卻是失道寡助。在國際話語權的競爭中,最后誰勝誰負,正決定世界的未來。▲
(作者為香港《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