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士英
漢 朝侯小子殘石局部
現(xiàn)在研究國語教學,對于其中寫字的教學,究竟怎樣,予不能知。過去教寫字的方法大都大同小異,隨教師采用,京滬線上往往有專門參觀各小學寫字的?,F(xiàn)在的教法和過去的究有怎樣改良,予亦不能知,但就以往的一知半解,供熱心研究寫字教學法的參考而已。
每有國民學校教寫字的教師,以為上寫字課,只要前去監(jiān)視而已,聽憑兒童照教師揭示的范書抄,或照書上抄,帖上抄,弄得范書是范書,帖是帖,兒童寫的是兒童“肚皮帖”,絲毫沒有模仿,沒有相像,這是大謬。須知上寫字課,教師同樣很忙碌,一刻在黑板上指示,一刻又到桌間巡視,仍舊要講明字的姿態(tài),筆畫的頓挫,間架的距離長短等等,不是監(jiān)視就算了事。
過去研究字的筆順,有舉出特殊幾個字來研究的,不但草寫和正寫的筆順各有不同,就是同樣的正寫筆順也有不同的。常見的字帖所刻的“必”字,有先寫撇和鉤,后寫三點的,又像“飛”字,有把豎作末一筆的,有把四點作末尾寫的。初寫字的兒童,把“口”字當作兩筆寫,雖很便利,實是不合適,要靠教師指示改正的。
寫字雖亦可像國語的教學,用引起動機、指示目的等等程序,但為免除浪費學寫時間起見,選擇已讀過的字,不再采用講解的過程,僅在用毛筆寫字時,嚴禁紙屑的拋擲,墨痕污及手指、紙本、字帖、頭目以及衣服等,這些最宜注意?,F(xiàn)把所要提出檢討的,分述如下:
1. 設備。教師把教過兒童的字寫成字模,揭示黑板?;蛟谏献R字課時連帶提出筆畫的名稱,并把字模拆開,用不成字的筆畫依次排列,供兒童習寫。
2. 教法。先把不成字的筆畫,用食指教以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向空指畫,隨教師口中所喊的名稱,如撇、捺、鉤、點等,令手指空寫純熟,呼喊無誤。經(jīng)一時期后,改教簡單文字,更視兒童能力的強弱,增加學寫整個或數(shù)個字,隨各教師的活用逐漸喊熟畫熟。
1. 設備。過去初學寫字的工具,均用石板石筆,即高級亦把石板用作習算的工具。今則多已改用鉛筆,不過用紙筆消耗較多,尤其薄紙,易于刺破,英抄本消耗更多,實不如從前的便利節(jié)省。
宋 米友仁《動止持福帖》
2. 教法。過去用石板和石筆教寫字的,執(zhí)石筆時用力過大,石筆就折斷,揩石板切忌用手指,必用布或紙。近年來普遍改用鉛筆,質(zhì)料不宜過硬,削轉不宜過尖,過尖容易刺破紙張,所寫的字既須明了字義,更須練熟筆順,再求筆畫端正,大小勻稱。
1.設備。兒童一律用毛筆習寫時,教室內(nèi)各備水壺外,更須設一水盆架。因兒童磨墨時手指最易沾染墨汁,手上有了墨,于是臉上、衣服上、紙本上、子帖上都涂污了墨,所以必須置水盆,在磨墨完畢后濯手一次,寫字完畢后更洗濯一次。教師揭示字模,把最初尚未采用字帖,或在綴法或抄書本上發(fā)現(xiàn)的兒童常常誤寫的字,用毛筆蘸白粉筆和水而成的顏料在小黑板上寫成字模,每字用紅色粉筆注明筆順。字數(shù)以少為貴,逐漸由少筆增至多筆,由二字增至四字、六字。這是教師于設備方面應先注意的。
2.教法。每上寫字課前,由值日生發(fā)給用水后,教以磨墨,這時桌上只有筆和硯臺,紙本等一概不許取出,以防污損。俟墨磨齊后,各另舉手查驗,有無墨痕,有則洗凈。執(zhí)筆方式的教授,應以大指、食指、中指持筆,無名指、小指為輔,執(zhí)筆宜上下適宜,筆管直對兒童鼻端,紙本安放端平。同時,靈活手腕,教以“指欲死,腕欲活”的意義。教師指示小黑板的字模告以筆順,或用同樣的字帖,選用由教師指定所寫的字。再令取出紙本,初寫一筆或一字后,教師巡視一周,提出學生的不合宜筆畫,以及筆畫距離的遠近長短,用筆的快慢,共同校正。然后,在黑板上指明劣點或同時提出優(yōu)等生的字本做模范傳示一周,再令寫第二字,每一字至少寫四個,方可更換另一字,亦如第一字的巡視校正。如此日積月累,不論教師所揭的字模,或不同類的字帖,學生必能在模仿學習中日漸進步。對于優(yōu)等生的成績,時常揭示,以資鼓勵,進而激勵全部學生。此外,在教學中,可進一步研究起筆落筆的蓄力姿態(tài)和用筆的純美精光,隨學習的進步,還可加入小楷和行書等,由少加多,由淺入深。如此,比聽憑自由學寫的,必有大大的不同。
注釋1:清代書論家王澍《論書剩語》:“執(zhí)筆欲死,運筆欲活。指欲死,腕欲活。”王澍強調(diào)執(zhí)筆時,手指執(zhí)筆死,且運腕靈活,這顯然違背人的生理常態(tài),實為不可取。讀者可見仁見智。
(《關于寫字教學》 高士英 《國民教育(江蘇)》 1949年 [第2期, 1-2頁] )編選:董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