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久春
【摘要】合作學習在日常教學中非常常見,且教學效果相對較好,獲得了眾多教師的青睞。小學數學是一門相對較為難學的課程,學生經常感到吃力,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小學數學教師可將合作學習運用于課程教學中,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師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39-02
合作學習,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從而實現(xiàn)共同進步。數學是一門相對特殊的課程,其所有的內容與知識點都是固定的,問題的解決必須要使用固定的公式進行計算,學生沒有辦法自由發(fā)揮。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小學生的語文成績很好,但數學成績卻一塌糊涂,這是因為語文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fā)揮,感性因素較多,契合了學生的心理需要[1]。而數學則必須要通過頻繁的計算、套用公式等,方能算出正確答案,如若在計算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小錯誤,則計算便是前功盡棄。
為激起學生的數學興趣,教師可讓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一方面是是由于小學生話較多,不愿意受到束縛,如若長期要求其坐在座位上聽課,其會覺得渾身不舒服,從而降低了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并能實現(xiàn)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共同進步。此外,合作學習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促使其積極進行探究、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一、營造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合作積極性
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進行合作教學的過程中,可通過營造教學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收獲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yǎng)。然而,教學情境并不是隨意創(chuàng)設的,其必須要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重難點,從而將情境與教材內容進行無縫對接,最終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2]。
如學習到“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學生更多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隨后在課堂上開展剪紙活動,要求學生利用最快的時間剪出方正的長方形與正方形,從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并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剪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與小組其它成員合作完成,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盡快完成任務。隨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剪出的圖形作為教學道具,并讓其說說這個圖形有什么特點?長方形與正方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深化學生的認識。待學生回答結束后,教師再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指出圖形的邊與面積之間的關系,以強化學生的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
二、確定教學任務,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
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具體的教學任務告知學生,以引起其重視,并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不能為了娛樂而娛樂。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為每組布置一個教學任務,讓學生圍繞教學任務進行討論,從而避免學習的盲目性與無規(guī)律性。同時,為了避免部分學生在分組后不積極參與討論,教師在分組時應對每組的人數進行確定,一般以4~5人為佳,并在教學中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情況,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
如在學習“四則運算 ”這一內容時,教師提前找一些典型的四則運算題作為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時,將題目發(fā)給學生,每組3題,限定解題時間為10分鐘,要求學生以討論的方式解題,并寫出具體的解題方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與效率。
三、開展小組合作,喚醒課堂活力
小組合作是小學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分工合作的作用與意義,并積極參與到合作當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價值。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喚醒課堂活力的目的。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開展活動,以避免分工合作流于形式,并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參與其中。
結語
總而言之,合作學習是小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對于學生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轉變?yōu)檎n堂的主體,課堂氛圍變得更為活躍,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將合作學習帶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樂趣與魅力,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明艷.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 2017,13(04):47.
[2]王慧.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fā)生機與活力[J].新課程:小學,2016(0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