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做出科學判斷: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關注的光圈變大了,問題的對焦卻更精準。
教育與生活從來就不是分割的。從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為完滿生活做準備”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或被認為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或被認為有什么樣的生活便有什么樣的教育。在實際生活中,教育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與人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教育更是被人們賦予重要寄托:通過教育獲得更好的生活。因此,不管是教育為美好生活做準備還是教育是生活的組成,教育促進美好生活都應是教育發(fā)展的要義以及基本價值追求。
而早在2002年,國內知名教育哲學學者金生鈜教授即在一篇題為《教育哲學怎樣關涉美好生活?》的文章中提出了“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有利于美好生活的教育?”“教育怎樣培養(yǎng)追尋美好生活的人?”“教育實踐本身怎樣關涉美好生活?”等追問。如今,這些追問仍振聾發(fā)聵,并且需要我們以切實的行動來回應。
什么是美好生活?金生鈜教授認為沒有確定和唯一的回答,因為美好生活就是相對于每個人而言是“自然好”( natural good)、“自然正確”( natural right) 的生活,是每個人值得過的生活,也是在現(xiàn)實中可以體驗但不存在的理想生活, 是現(xiàn)實向著這個理想去超越的生活。 因此,美好生活是一種無限趨近,需要教育的“無限”發(fā)力。
從宏觀層面而言,我們需要明確以教育促進“中國夢”的實現(xiàn)就是促進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其中教師是通過教育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中國夢的主要承擔者;我們需要客觀面對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推進教育公平,守望美好生活。
鏈接生活,激發(fā)教育,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將著力點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從“大家上好學”到“個個上好學”的關注,從“教好”到“學好”的學生獲得感聚焦,從今日的“學習好”到未來“生存好”“生活好”的幸福感的貫通與搭建。
從微觀層面而言,除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校長也可以為教師和學生的教育生活營造當下的美好。
而最后,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除了外在助力,更需要教育本身能培育懂生活的詩意之人。
2018,我們一起向美好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