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英
【摘要】教師應充分發(fā)掘并利用好文本的語言因素,關注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表達方式和結構方式,因文而異,以學立教,引領學生披文誦讀,涵泳語言,并適時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探尋讀、寫、說結合的著力點,從而達到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加強語言文字運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披文誦讀;涵泳語言;創(chuàng)意表達
一、 披文誦讀,品味語言精妙
崔巒老師曾經(jīng)說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工作,是引領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通過潛心默讀和放聲朗讀培養(yǎng)語感。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讀,有體驗地讀,傳情達意地讀,就能做到憑直覺和自動化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笨梢娎首x對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記憶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要求教師語言要規(guī)范,要深于傳情。在確定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后,選擇與之相一致的情感導入教學,或是以富有情感的生動語言描繪動人的情景,或是字斟句酌地進行范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將作者的情轉(zhuǎn)換為教師的情傳遞給學生,努力實現(xiàn)情感的觸發(fā)、溝通、共鳴。
朗讀指導時要依托文本,注重感悟,體現(xiàn)層次,講究策略,運用各種傳情達意的方式或手段去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心領神會地加深對文本豐富的內(nèi)涵和情感的理解。
可采用“四讀”課文的方式循序漸進:1.正確朗讀,感知全文;2.流利朗讀,理清條理;3.自主朗讀,品味細節(jié);4.感情朗讀,表情達意。其中第1、2環(huán)節(jié)是對文本的初步理解,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可讓學生進行默讀或在預習時自主完成;第3、4環(huán)節(jié)是精讀部分,是課堂閱讀的重點,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讓學生去感受、品味語言的精妙,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蘊于文章中的情感,領悟一些表達方法,讀出情感、情境、情趣,讀出語言風格、味道,讀出寫法的個性、精妙。
二、 涵泳語言,內(nèi)化習作素養(yǎng)
閱讀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品讀文本,涵泳語言,搭建讀寫互促的新平臺,通過多種方式發(fā)掘文本中的語言因素,引導學生“情動而辭發(fā)”,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受語言內(nèi)涵,揣摩語言規(guī)律,習得語言技巧,并適時借鑒、移植內(nèi)化為自己的習作素養(yǎng)。
(一)挖掘文本留白處
教材中,有些課文刻意將事情寫得比較簡略,為讀者提供想象的空間;有些課文在人物的對話中安排省略,讓讀者去深思,揣摩。教師應該利用這些留白,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推測、構思和補充,讓留白成為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最好載體。
例如《老人與海鷗》一文倒數(shù)第二小節(jié)是一個省略號,教學時我抓住這個含有無限深意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將無法言說的事、無法傾訴的情寫出來:“此時,作者把這無法傾訴的人鷗深情都化在了這淚珠般的省略號中,你能把它傾訴出來嗎?”學生早已“情動”,此時的“辭發(fā)”水到渠成。有的從觀眾的視角來傾訴,有的繼續(xù)寫鷗群,有的抓住其中一只海鷗來描述……這個小練筆既讓學生已動之情得以傾瀉,更使文本從多角度得到延伸。
(二)捕捉文本真情意
在潮州市實驗學校三年級語文《給予樹》的觀摩課上,林老師把握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契機,有效地滲透寫話訓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教師抓住“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jīng)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這句話,引發(fā)同學們聯(lián)系自己的思考、感悟,用“我們有 ,可小女孩沒有”“每當 ,小女孩多想 ” 進行真情表白。在隨后的朗讀交流中,孩子們很是動情,他們不僅充分感受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勾起對小女孩深切的同情,還在對比中感悟到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會關心他人。
(三)探究文本懸念處
有些課文故事性強,結尾耐人尋味,引人遐想。對于這樣的結尾,可以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懸念表達出來。
例如《凡卡》一文似喜實悲的結尾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夢見爺爺收到了他的信,夢醒了,凡卡的命運又將如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沒有收信人的詳細地址,爺爺怎么能收到信呢?”“他應該趁老板不在趕快逃跑,不能在這里等死!”“沒有人同情他的,你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最終還不是凍死街頭!”……有學生難過地撇著嘴說:“可憐的凡卡,難道真的只有死路一條了嗎?”這個深化中心的結尾,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激發(fā)了學生對舊俄制度的憤恨,對凡卡悲慘命運的同情和痛心的情感。這時,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原文的內(nèi)容和中心進行合理想象,進行《凡卡寄信以后……》的片斷練習。
練筆中,學生積蓄在心中的強烈感情迸發(fā)出來了:有的寫凡卡偷吃狗食慘遭毒打的悲慘景象;有的寫凡卡第二天發(fā)現(xiàn)信件被遺棄街頭,痛哭后昏倒在街頭的場景;有的寫凡卡忍受不了毒打,逃跑后遇見了好心的牧師……生動形象的語言,震撼人心的話語,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進一步理解,又是對文本意蘊的進一步開拓,從而深化了對文本的情感體驗。
(四)借鑒文本促仿寫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無非是一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教學中,可以從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結構等入手,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傳情達意的方法,學寫一段流暢的話、一個精彩的片段、一首有趣的詩歌、一篇生動的文章。
如指導學生對《匆匆》一文開篇的排比句進行仿寫,學生寫出了“太陽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時候;月亮缺了,有再圓的時候;小河結冰了,有再淙淙流淌的時候”這樣精彩的語句;又如學習《山中訪友》一文運用第二人稱的敘述方式,與校園里的五星紅旗、小樹、小鳥等打招呼,表達回歸校園的欣喜之情;再如指導學生學習兒童詩《致老鼠》的寫法,細心觀察身邊的小動物,以《致××》為題進行仿寫,感受詩歌創(chuàng)作的快樂;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以時間為序介紹家鄉(xiāng)春節(jié)的習俗,讓學生及時把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法自然地遷移到習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