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鳳梅
【摘 要】目的:研究在手術部位感染(SSI)預防與控制中進行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手術患者400例,依據護理方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200例,分別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常規(guī)護理管理,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低體溫發(fā)生率為0.5%,對照組低體溫發(fā)生率3.5%;觀察組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為0%,對照組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2%,P<0.05。結論:對手術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控制手術部位感染,減少低體溫發(fā)生率,可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手術部位感染;護理風險管理;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5-03--02
手術室工作涉及著多個部門、多個科室,人員流動性非常大,管理存在極大難度,很容易出現各類風險,尤其是醫(yī)院感染的風險;手術室每天接受著各類需要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手術患者抵抗力差,出現醫(yī)院感染的可能性較其他科室更大。因此醫(yī)護人員必須具備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做好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工作,避免出現醫(yī)療糾紛[1]。本研究具體分析對手術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對其手術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礎資料
本次研究起止時間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共選取我院400例手術患者參與研究。其中200例為觀察組,包118例男以及82例女,年齡平均(50.28±5.36)歲;另外200例為對照組,包括116例男以及84例女,年齡平均(50.59±5.14)歲。2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管理;觀察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管理措施如下
1.2.1 手術室環(huán)境管理:(1)每天早晨對全部手術間實施清潔處理。(2)用清水擦拭手術間的器械車、地面、輸液架、麻醉機、無影燈等,擦拭必須保證在手術前半小時完成。(3)手術中盡可能防止體液、血液對手術臺周邊物體的表面形成污染,同時避免設備、地面受到污染,出現可見污染或懷疑污染時必須及時做好清潔及消毒處理。(4)每次手術結束后對手術臺及周邊1.0-1.5m范圍內的物體表面完成消毒及清潔處理。(5)一天手術完成后清潔消毒手術間地面、物體表面。(6)每個星期清潔消毒手術間地面以及物體表面。
1.2.2 做好圍術期的管理:手術開始前15分鐘幫助預熱手術床,控制手術室內溫度處于24℃左右,濕度控制在55%左右。盡可能縮短患者皮膚暴露時間,沖洗時將無菌生理鹽水溫度加熱到37℃,給予患者的輸血以及輸液都要加溫,對患者暴露的部位操作間歇時間利用棉被進行覆蓋,通過控溫毯確?;颊唧w溫處于正常水平,避免出現低體溫。
1.2.3 合理應用抗生素:需要進行腸道準備的患者,在手術開始前一天足劑量、分次提供非吸收性抗生素口服,確定抗生素最佳給藥時間,在切皮前半小時或者麻醉誘導期提供合理劑量以及種類的抗生素。如果預計患者手術時間在3小時以上,或者患者術中失血量在1500ml以上,術中應該追加一劑抗生素。
1.2.4 無菌技術操作管理:從患者進入手術室開始,全程都要確保無菌操作,手術醫(yī)生以及護理人員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必須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嚴格落實手衛(wèi)生要求,手術期間手術間禁止無關人員進出。手術結束后要及時對手術間進行徹底消毒,清理好手術垃圾,回收至專業(yè)回收處。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情況以及低體溫發(fā)生情況,低體溫標準:核心(直腸)體溫持續(xù)≤35℃。
1.4 統計方法 SPSS22.0對獲取數據開展分析,[n(%)]表示低體溫、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檢驗,P<0.05則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觀察組低體溫發(fā)生率以及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果對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 討論
手術部位感染包括三種不同感染類型,具體為腔隙/器官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淺部組織感染。手術患者一旦出現手術部位感染,會對患者的手術恢復質量以及預后形成直接影響[2]。在醫(yī)院感染控制中,做好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和控制非常重要,手術部位感染具體指的是在手術無植入物的基礎上一個月后出現和手術相關的感染,或者有植入物的基礎上術后一年時間內出現的和手術相關的感染。手術室處處都存在風險,所以手術室的護理風險管理應該融入護理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3]。護理人員必須提升風險識別以及防范意識,對手術室護理風險防范的各項規(guī)程以及制度做到嚴格遵照實施,確?;颊叩陌踩玫阶畲蟪潭鹊谋U?。
研究顯示手術患者出現手術部位感染后會顯著增加患者的醫(yī)療花費,并且會顯著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使患者的生理負擔以及心理負擔都明顯增加。通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準確識別、干預患者的護理風險,及時采取有效護理措施,能夠使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下降,加快患者術后康復。從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后低體溫發(fā)生率為0.5%,明顯低于對照組低體溫發(fā)生率3.5%;觀察組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2%,P<0.05。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用于手術患者護理管理中能夠對手術部位感染(SSI)起到良好的預防與控制效果,明顯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周海棠,王靈英,胡黎敏等.手術室優(yōu)質護理對手術部位感染影響的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5):111-111,112.
李會娟,齊心,何睿等.腹膜透析導管拔除后手術部位感染患者的傷口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7,32(18):19-20.
王秀花,周成超.護理風險管理在預防與控制手術部位感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