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伽達默爾說過,“一切科學都包含著解釋學的因素”,不僅精神科學是解釋學的,自然科學在本質上也是解釋學的,科學的事業(yè)同時也是解釋學的事業(yè),科學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著解釋學的普遍性。一種廣泛常識科學觀是科學是從事實中推導出來的,而這一觀點包含三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這三個方面來討論科學活動的各個方面都具有解釋學的成分,解釋學的普遍性全面體現(xiàn)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
關鍵詞:常識科學觀;解釋學;解釋學普遍性
1 科學觀察的知覺行為是一個解釋學行為
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持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科學知識應當以某種方式從觀察所得的事實中推導出來??梢哉f這是大家所認同的一種廣泛的常識科學觀,而這一觀點包含三個主張,第一個方面,事實是細心和無偏見的觀察者通過感官直接獲得的;第二個方面,事實是在理論之前并且獨立于理論的;第三個方面是從觀察中推導出來的科學知識是客觀獨立于歷史與文化的。以下我們將通過這三個方面來詳細論述這幾個主張都是要面臨不少困難的,并且事實上它們都是具有解釋學因素的。
在第一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視覺方面的例子來表明,觀察所獲得的知覺并非僅由被觀察物決定,知覺并非一個獨立的主體的無意識行為,就它受人與被觀察物之間的關系影響來說,它是解釋學的行為。以下是關于人類視覺系統(tǒng)成像的一個簡單說明,人類眼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晶體和視網膜,后者的作用像是一個屏幕,晶體將在這里形成眼睛外部的客體的映像。來自被觀察物的光線,通過居間媒介從客體到達晶體,再被晶體折射送到視網膜上的一個焦點,從而形成客體的一個映像,在此眼睛的功能就像是照相機一樣,但在最終成像上,卻大不一樣,視神經還要將映像的信號傳輸?shù)街袠猩窠浀拇竽X皮層,由此來形成最終的關于被觀察物的信息記錄[4]。這一關于人的視覺的生物學說明包含了常識科學觀中的兩個論點,一個是人類觀察者會直接獲得有關被觀察物的事實知識,另一個是不同的觀察者觀察同一個事物將看到相同的東西,因為同一個事物的相同信號通過人們的正常的視網膜會引起相似的成像。而事實上我們通過格式塔心理學中常用的魯賓杯的例子就可以知道情況并不如此。魯賓杯是一副圖底關系的黑白圖,通常一些人們看到這個圖時,會看到一只白色的杯子呈現(xiàn)在黑色的背景里,而另一些人的眼里則會浮現(xiàn)兩張對視的人臉。而如果通過刻意地注釋黑白的不同部分,則人們所看到的圖形可以在杯子和人臉之間任意切換。這種情況似乎表明人們觀察到什么圖形似乎并不取決于觀看者的視網膜映像,而是取決于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因為圖形始終是同一個圖形,而人們觀察到的圖形卻在變化。還有更多相似的例子表明,當人們注視某一個物體或同一個景象時,他們所看到的東西,他們所經歷的主觀體驗,并非僅由他們視網膜上的映像決定,而且也依賴觀察者的經驗、知識和期望。
2 科學解釋基于先予的意義框架
接下來第二方面,我們轉向科學史上天文學的例子,這些事例表明科學工作依賴于一種先于對觀察結果解釋的意義框架。以下我們討論托開普勒的天文學思想。開普勒在1956年出版著作《宇宙結構的奧秘》,在這部著作中,開普勒解釋了他接受哥白尼體系的原因,因為“它在數(shù)學上非常簡潔與和諧”,開普勒深信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關于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的觀點。同時,他還認為,太陽像是圣父,恒星像是圣子,以太像是圣靈,從這種意義上講,行星系統(tǒng)就是一副神圣的三位一體圖,而且可以認為,這幅三位一體圖是對哥白尼理論的一種確證。在這里,開普勒解釋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時,沒有求助于某種科學理論、力學理論,而只是進行了哲學的、神學的和神秘主義的思考。在這種描述和解釋中,開普勒是根據(jù)意義框架去闡明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而所闡述的這些意義框架與他所作的觀察是毫不相關的。在其觀察方面,他從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理論的觀點出發(fā)來看待所有的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而在解釋時,他總是用一個由《圣經》、神學、以及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哲學觀點所決定的意義框架去闡述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可以說,他的著作從頭到尾都是解釋學式的,而且是相當隨意的。并且當他開始從日心說觀點出發(fā),系統(tǒng)地重新解釋到那時為止的所有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開普勒定律時,他仍然堅持哥白尼的周期和本輪的理論,并且堅持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天體在完美的軌道中運行的觀念。這里始終包含著解釋學的基本觀點,在科學活動中,意義的產生首先是將現(xiàn)象置于現(xiàn)有的意義框架之中,這些假設很大程度上會引起疑義,但是通過持續(xù)的探究在不斷的解釋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改進。當開普勒在進行解釋時,他受到了歷史和文化方面遺留思想的影響,他以此闡明所觀察的現(xiàn)象,可以說,開普勒定律的發(fā)現(xiàn)其本質上就是屬于解釋學的工作的結果。
3 科學的實驗和解釋依賴于歷史境況
關于第三方面,我們舉出電磁學史上的例證來表明科學活動所獲得的真理總是涉及在一定的條件、一定的境況里向人們揭示某事,科學知識也不可能完全超越文化和歷史所決定的復雜情況,不能離開這些情況而憑空抽象出來??茖W工作始于與某種具體情境現(xiàn)有的關聯(lián),以及對這種情境的理解,科學決不會把具體情境撇在一邊,這種理解總是在解釋學的范圍里。19世紀放電管現(xiàn)象引起了人們很大的科學興趣。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在放電現(xiàn)象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實驗,得出一個結論,陰極射線不是一束貸點粒子他得出這個結論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射線通過一個與它們的運動方向垂直的電場時,它們并沒有像人們預期的帶電粒子那樣發(fā)生偏轉。我們現(xiàn)在知道,赫茲的結論是錯誤的,他的實驗看起來不夠完備不夠充分。隨后的英國物理學家J.J.湯姆遜完成的一系列實驗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的作用下發(fā)生了偏轉,這種偏轉方式是它們作為帶電粒子束應有的方式。湯姆遜通過改進真空管的技術,延長對儀器的加熱過程等方式避免了赫茲的情況。但是,實際上這里不應該因赫茲所得出的結論而責備他。就他對情況的理解以及他所吸取的可以為他所利用的知識而言,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的所有實驗設置都是恰當?shù)?,只是根?jù)隨后的理論和技術發(fā)展來看,他的實驗是有缺陷的,就像誰知道哪些當代的實驗會被未來的進步證明是有缺陷的呢?可以說,一組實驗結果不僅應當是對所發(fā)生的情況的準確記錄,而且還應當時正確的和有意義的,而這取決于對什么問題的回答,對于評價這樣的回答將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對當時實踐狀況和理論狀況的理解。不僅實驗結果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對于實驗結果的解釋也依賴于當時的理論背景,不可能超出這些情況而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其他例子,但以上的例子已經可以表明一種廣泛的常識科學觀中的各個方面都包含解釋學的因素,解釋的普遍性同樣體現(xiàn)在自然科學領域里??茖W的所有形式的描述、說明和理解都是解釋的高級形式,科學活動的觀察、科學對觀察結果的理解以及科學活動所揭示的真理都不能超出解釋學的范圍。但這里不是說科學不在揭示實在的真理,只是科學不能揭示一個全面普遍的真理??茖W在試圖表征實在的結構,并且日益精確,穩(wěn)步前進,科學在陳述真的東西,并且陳述的越來越多,但是依然是在解釋學的范圍里。
參考文獻
[1]讓·格朗丹.哲學解釋學導論[ M ].何衛(wèi)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II[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伽達默爾,杜特.解釋學-美學-實踐哲學[M].金惠敏,譯.北京:商務印館,2005.
[4]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魯旭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作者簡介
鄭景(1988.08--),男,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安徽大學在讀,研究方向:外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