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悅
摘 要:文化標準理論由德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創(chuàng)立。該理論從跨文化行為心理學視角出發(fā),對跨文化交際場景中產(chǎn)生的交際問題和困難進行歸納,分析哪些文化差異和特征在跨文化困境中起作用。本文介紹文化標準理論視角下的跨文化訓練方法、考核及評價過程,以及高校德語課堂上的跨文化訓練嘗試。
關鍵詞:文化標準理論 跨文化訓練
基金項目:本論文歸屬于2016年度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該和工程項目“文化標準理論在德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研究——以高級德語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16C03。
文化標準理論由德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創(chuàng)立。該理論從跨文化行為心理學視角出發(fā),對跨文化交際場景中產(chǎn)生的交際問題和困難進行歸納,分析哪些文化差異和特征在跨文化困境中起作用。文化標準理論被視為跨文化研究中較為成功的研究范式之一,廣泛應用于(針對企業(yè)員工和學生的)跨文化訓練、外語課堂教學等方面的研究。
1 “評估中心”及其工作流程
文化標注理論視角下的跨文化訓練應首先建立一個“評估中心(Assessment Center)”。評估中心是一種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觀察者們在諸多跨文化單元中,經(jīng)過長時間檢驗,參照之前針對跨文化能力制定的評價標準,按照固定原則和流程觀察和評判跨文化訓練的結(jié)果。根據(jù)不同要求和評判標準,“評估中心”分為“泛文化評估中心”和“特定文化評估中心”兩種。“評估中心”很少被單獨使用,在企業(yè)中它除了要考核被考查者的跨文化能力還要考慮到他或她在專業(yè)方面的管理能力,經(jīng)常被用來評估管理層后備力量。如果被評估人要在某專門文化環(huán)境下工作,則要啟動“特定文化評估中心”,對其某特定文化領會能力進行評估。
“評估中心”的啟用要首先選定合適的“考核情境”?!翱己饲榫场钡牡谝灰笫且M可能貼近生活,盡量設定一個符合被考查人工作環(huán)境的跨文化辦公氛圍。因此“評估中心”經(jīng)常模擬公司小組討論,成果展示等情境,讓被考查人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或者相互練習的形式參加考試。還有一種考查形式是視頻片段考核,視頻中展現(xiàn)一種兩難的困境,被考查人應分析困境并提出解決方案??己诵问讲还潭?,一方面要考慮到考查目的,另一方面還要看被考查者在模擬練習中的反應。理想的考試狀態(tài)是有來自異域文化的考試搭檔配合,這樣考查過程更具可信性,如果出于費用原因無法請到來自異域文化的考試搭檔,評估中心的專業(yè)人員可以扮成外國人協(xié)助完成考試。如今,系統(tǒng)化的評估測驗越來越受到歡迎,例如,針對跨文化領導層的考試包括日常公司經(jīng)營以及一項具體項目的管理和實施,即完整的公司運營測試?;蛘邔⒍辔槐豢疾檎叻湃胪磺榫持?,同時考查其跨文化協(xié)作能力等,評估中心的考核形式日趨多樣化。
評估中心的考核流程為:首先,觀察員描述被考查者在考核情境中的舉止和表現(xiàn);而后,將其表現(xiàn)按照評判標準進行歸納整理;最后,按照評判標準對其進行評分。在考核的準備、執(zhí)行、反饋階段,以下細節(jié)應該考慮到:
在準備階段,首先確定考核目標及人群,及觀察員。而后,組織練習。這些練習應圍繞對考查人群的考試重心,使被考查人對考試進程有所了解。
在執(zhí)行過程中,首先要對觀察員進行培訓。觀察員的訓練內(nèi)容包括對考核內(nèi)容及流程的掌握,觀察員應清楚分開觀察與評判,并知曉各種觀察錯誤。
在反饋階段,觀察員要評判被考查人的表現(xiàn),并給出最后的意見。最后的鑒定書中不僅包括對被考查人跨文化能力的評價,還會為被考查人未來職業(yè)定位提供導向和幫助。
通常情況下,觀察員與被考查人的比例為1:2,觀察員原則上來自不同國家或至少熟識異域文化,并且在被考查者所在領域是專家。如果觀察員具有心理學教育背景,對考查工作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 高校德語課堂的跨文化訓練嘗試
進入高年級學習階段后,學生的語言水平已經(jīng)達到可以自由表達想法,與人溝通的階段。此時,引入文化標準理論視角下的跨文化訓練,一方面可以擴充其知識面,增加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這是非常好的鍛煉機會,讓學生體驗步入職場的感覺,解決將來可能發(fā)生的問題,讓學生將來盡量避免出現(xiàn)有關文化差異的錯誤。
高校課堂的跨文化訓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教師帶領學生熟悉文化標準理論以及跨文化訓練內(nèi)容,分析跨文化訓練的過程及評判標準,并在老師的帶領下,對一些錄像中的跨文化問題進行分析打分,并嘗試給出解決方案。
第二部分,將學生分成兩部分,分別扮演觀察員和被考查人。教師設定情境,最好邀請到外教協(xié)助扮演角色。扮演被考查人的學生按照考試要求,在具體場景中完成測試,扮演觀察員的同學認真描述被考查者行為態(tài)度,并對其進行評判打分。一組考試結(jié)束之后,學生老師返回課堂,將考查報告在課堂公布,讓被考查同學談一談他們在考試中的心得體會,讓觀察員同學暢談評分尺度和原因,最后,兩組同學一起探討考核問題的解決方案。之后,再進行一輪測試,上一組擔任觀察員的同學在本輪測試中擔任被考查人,而被考查人擔任觀察者。最后再進行一次全體探討與評估。
這種文化標準理論視角下的跨文化訓練需要滿足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對文化標準理論有一定研究,并有大量實例讓學生實戰(zhàn)之前可以通過視頻材料對考試的流程有所了解。第二,學生們的語言水平、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均比較強,能夠讀懂文化標準理論相關書籍,并對其中有關訓練及考核內(nèi)容有自己的理解。第三,最好有外教參與到考核過程中。外教不僅在考核中作為考試搭檔完成考核任務,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考試結(jié)束后的評估中分析學生表現(xiàn),解釋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這種實戰(zhàn)訓練貼近學生生活,對未來具有指導意義,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但是任課教師應對學生的水平有清楚認識,并具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能夠掌控比較復雜的局面。
3 跨文化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建立“評估中心”,并進行跨文化考查,最早是從德國發(fā)起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體系后來傳到美國,二戰(zhàn)之后又從美國返回傳播到德國。因此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主要發(fā)生在西方文化圈中,對中國或其他地區(qū)研究相對薄弱。因此,如果一個德國企業(yè)要尋找與中國企業(yè)合作的德國跨文化人才,這套考核體系仍然不夠全面。然而,由于對德國文化體系研究透徹,這套評估體系非常適合需要主動融入德國文化氛圍的中國學生,將其引入高年級德語教學,一方面擴大了學生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視野,另一方面為他們將來的工作提供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Martin,Judith N./Nakayama,Thomas K..社會、歷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Kramer,Eric Mark/劉楊.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Thomas,Alexander/ Kinast,Eva-Ulrike/ Schroll-Machl,Sylvia. 跨文化交際與合作手冊.[M].哥廷根:Vandenhoeck&Ruprecht; 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