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佳
摘要:市場經濟的的發(fā)展導致人們對秧歌的傳承和保護意識淡薄,海陽秧歌的傳承人逐年減少,部分技藝失傳?;诖?,我們團隊決定以海陽秧歌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希望借此引起關注,增強社會各界人士對海陽秧歌的了解和認知,為海陽秧歌的發(fā)展盡一份綿薄之力,并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陽大秧;文化傳承
一、海陽秧歌的內容與發(fā)展演變
1、內容
海陽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間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東半島南翼、黃海之濱的海陽市一帶。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它遍布海陽的十余處鄉(xiāng)鎮(zhèn),并輻射至周邊地區(qū)。
海陽秧歌的表演形式,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鑼鼓鏗鏘、萬馬奔騰,宛若大河滔滔。小場子多是雙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橋流水,一波三折,美不勝收。
2、發(fā)展演變
海陽秧歌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關于海陽秧歌文化發(fā)展流變的詳細歷史記載卻很少,于是調查研究便從宏觀從發(fā),以學術界的普遍觀點與結論作為參考。
改革開放后,海陽秧歌這一有著廣泛民間基礎的文藝形式重煥“第二春”,而且走出地域局限名揚海內外。海陽秧歌登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壇,這標志著海陽秧歌這一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榮登“大雅之堂”。2006年,海陽大秧歌被公布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8月8日,海陽秧歌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亮相,讓世界人民領略了膠東文化的大氣磅礴。
二、海陽秧歌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1、改革
海陽秧歌發(fā)展以來,一直集百家之長,不斷地吸收各種外來藝術精華。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陽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借鑒蜀歌。由于不斷吸收外來優(yōu)秀藝術文化,海陽秧歌的表演形式也在一變再變,經歷了幾次重大改革。
海陽秧歌中的道具——花鼓,也經歷了形式的轉變。老輩藝人使用的花鼓個頭較小,表演時,舞動鼓槌的雙手只能夠在臉前劃拉,動作幅度小,氣勢提不起來,被群眾戲稱為“貓洗臉”。后來,當?shù)厮嚾藷o意間看到在本村做長工的外地人表演大花鼓,聲音洪亮,氣勢磅礴,很受觀眾的喜愛。
海陽秧歌通過數(shù)百年的不斷改革、發(fā)展、完善,博采眾長,逐漸成熟興盛,形成
2、海陽秧歌創(chuàng)新
在海陽秧歌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舉措。它們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秧歌的傳承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1)活動模式創(chuàng)新。新時期以來,政府一直大力推進新型活動模式,利用一年一度的“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海陽大秧歌展演展示活動以及《非遺法》、《山東省非遺條例》和非遺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同時,積極組織海陽大秧歌參加省、市的非遺展演,尤其是來自農村的秧歌表演氣勢磅礴、震撼人心,讓廣大市民了解了海陽大秧歌的歷史和發(fā)展,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2)管理手段創(chuàng)新。運用科技手段,提前實施非遺數(shù)字化管理。經過不懈努力,2016年6月,把海陽大秧歌的起源、表演形式、化妝、角色服裝、道具制作、秧歌陣勢、秧歌劇等系列程序內容制作成圖片、視頻、文字解說電子文件上傳至省非遺中心,文件容量100余G,視頻長達200余小時,圖片上千幅,文字6萬余字?,F(xiàn)省非遺中心對海陽大秧歌數(shù)字化錄入正在審核中。
(3)內容創(chuàng)新,編排推廣秧歌健身舞。為壯大海陽秧歌群眾性基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進群眾身體健康,市文化館從2011年開始以海陽大秧歌基本動作為基礎,創(chuàng)作編排了海陽秧歌健身舞,每年舉辦兩期秧歌健身舞骨干人員培訓班,增強了海陽秧歌應對廣場舞的競爭力。
(4)傳承方式創(chuàng)新,探索新思路,開展海陽秧歌進校園活動。為使“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近年來海陽市文化館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與海陽市輕工小學、亞沙城小學等學校合作,定期對小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講座、秋歌表演教學、成立學生秧歌隊、使海陽大秧歌得到了青少年的認可和喜愛。①
通過對海陽大秧歌的不斷創(chuàng)新,建立起了如今的新型秧歌。海陽秧歌也得以在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的時代洪流中站住腳跟,屹立不倒,傳承優(yōu)秀文化。
三、海陽秧歌的傳承與生存現(xiàn)狀
海陽大秧歌遍布整個海陽,它是民間自發(fā)組織的一種綜合藝術,并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形式,民間的秧歌一般就是以村為單位,組織村里跳秧歌,喜歡扭秧歌的鄉(xiāng)親參加秧歌表演。但是,由于秧歌沒有真正的師承傳授,村里的秧歌表演者大多數(shù)都沒有很好的舞蹈功底和統(tǒng)一的套路,在進行演出時候,就需要組建一些專業(yè)的團隊,對其進行包裝整合,既保留著海陽大秧歌的傳統(tǒng),又加入了很多潮流的元素。
1、秧歌隊的生存現(xiàn)狀
(1)城市專業(yè)院團秧歌隊——京劇團秧歌隊概況
海陽市京劇團是海陽市內唯一的專業(yè)戲劇表演團體,逢年過節(jié)和一些慶典活動或者是業(yè)余的商業(yè)演出也都是以京劇為主。京劇團曾經多次在省市級專業(yè)劇團的比賽中獲獎,經常參加傳統(tǒng)京劇、現(xiàn)代京劇、歌舞晚會、海陽大秧歌的演出。市委市政府實行惠民利群的“送戲下鄉(xiāng)”政策,京劇團每年下鄉(xiāng) 200 多場,所輻射的村莊 300 多個,解決了農村看戲難的問題,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四、海陽秧歌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1、表演者對秧歌文化認識不清,理論知識不足
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秧歌的表演者和觀賞者對秧歌角色等要素都不甚理解。海陽秧歌實際上包含了古代膠東地區(q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但是秧歌中所蘊含的大多數(shù)哲學思想幾乎已經沒有人能夠準確的講出來。
2、秧歌功能發(fā)生變化,部分傳統(tǒng)要素遭到破壞
秧歌的早期功能是娛神、祭祖、娛人,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功能早已喪失,僅保留下了娛樂群眾的作用,文化因素也因此淡化、膚淺化。除了服飾裝飾的去傳統(tǒng)化以外,海陽秧歌的表演風格及形式也日趨簡約化,表演人員大幅度減少,情節(jié)被簡化。
3、秧歌藝術面臨傳承問題
如今社會的娛樂生活豐富多彩,海陽秧歌在現(xiàn)代社會顯得不夠高雅和時髦,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因此不愿意學習秧歌,這是秧歌藝人減少的直接原因。
注釋:
①采訪對象:冷平(海陽市文化館館長)。采訪時間:2017年7月14日。采訪地點:海陽市文化館館長辦公室。
參考文獻:
[1]張雯《山東海陽秧歌調查與研究》,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2]張曉娜.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的海陽秧歌研究[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