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 尹宗毅 馬婕 司廣祥
摘 要:自我國的素質教育于1980年提出以來,全國各高校一直在推行并實施著大學生素質教育,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素質教育更是被提高到了“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的高度,但就成效來看,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道路卻曲折而又緩慢,尤其是在眾多工科院校中收效甚微,表現為缺乏人文色彩并罕有自身特色。因此,如何從更加切實地推進工科類院校素質教育是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
關鍵詞:素質教育 工科院校 自身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b)-0167-02
從教育部1995年在部分高校進行“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至今, 我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已經走過近二十二年的風雨歷程,雖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成效和作用并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素質教育有淪為“口號”之嫌,落實力度不夠;素質教育有淪為教學計劃之外的附加之嫌,可有可無,甚至成為課外活動的代名詞;素質教育也有淪為“獨角戲”之嫌,沒有與教學計劃、課程設計很好的結合。
當前,推進素質教育雖已成為官方、學界的一致共識。但收效甚微。正如一份關于素質教育的調研總報告明確指出的一樣,“雖然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一些深層次體制性障礙仍然沒有消除,一些問題的呈現更加復雜,解決起來更加困難,雖幾經努力,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們可見當前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之艱難。
但難則難矣,其難點在于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在我國實行已有近22年,卻收效甚微,因而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繼續(xù)孜孜以求更有生命力和自身特色的素質教育是必要且緊迫的。我們相信把握與吸收素質教育精髓的通識教育定能以其蓬勃生氣和精彩活力,在對大學生進行專業(yè)教育的同時,提供綜合而又切實的文化藝術、文理兼?zhèn)洳⒁源髮W生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為大學生今后更好的個人發(fā)展、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貢獻而打下基礎。
1 素質教育現狀的研究與思考
1.1 現狀概述
(1)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失。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一直沒能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這就導致本應在小學、中學階段就開始的素質教育,無形中大部分延遲堆積到了大學階段。以筆者所在的河北工業(yè)大學為例,每年入學的學生多來自農村,從小缺乏人文、藝術方面的教育與熏陶,造成分數高、智商高,但素質并不全面,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情商較差。
(2)教師人文素養(yǎng)不足。我們調研發(fā)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尤其青年教師人文素養(yǎng)不足,究其原因,同樣是教育體制的緣故,致使教師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接觸的基本都是本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從事專業(yè)教學后,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專業(yè)知識的講授和本專業(yè)的科研方面,所接受的培訓也都基于專業(yè),致使原本并不全面的知識結構始終得不到有效補充。
(3)結構設置略顯單調。仍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我校辦學以工科為主,文科專業(yè)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實力而言,相較于學校其他專業(yè)都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整個學校的人文氛圍較淡,這也是全國工科學校普遍的共同特征。
1.2 導致的后果
(1)不符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要求。當前的現狀是教師過多局限于給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生很難接觸到超越功利的觀念和思維模式訓練。這使得理工科學生原本已缺失的人文知識,沒有有效渠道得以補充,導致學生片面注意邏輯思維,埋頭于細節(jié),易犯機械的、片面的毛病,不易從全局觀將個人認知與所學知識建立起有機聯(lián)系。
(2)難于培養(yǎng)出更多的精英型人才。愛因斯坦說過:“我從藝術獲得的東西比從物理學那里獲得的更多?!钡拇_如此,“文理兼通”是許多自然科學大師的共同特性,沒有人文底蘊的支撐,沒有哲學和美學的思想和意識,理工科的人才就算本學科功底再深厚,到一定高度之后,從思維的視角和層次來說,就會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導致學術的發(fā)展停滯不前,“形象思維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太重要了,如果缺少它,就不可能在科學上取得重要成就。”
(3)學生管理工作難題。全國高校學生自殺、殺人等極端事件的頻發(fā),從表面上看是個案,但是聯(lián)系起來,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其中的根源是人文教育缺失?!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科學精神求真務實;人文精神求善務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大學教育必首重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做學問,最終所謂德才兼?zhèn)涫且病?/p>
1.3 思考與期望
筆者深知,以上所述是全國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面臨的現狀。人文教育是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有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有缺失也不是立見其害,但是這些隱性的作用長期積累形成的結果卻不可小視。但要解決這些問題,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制約,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而我們需要構建一種能夠真正可以達到從點到面、從專業(yè)到普及、從藝術知識擴展到人文氛圍營造、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完善到教師的人文底蘊增強的立體化體系,以期其可以作為“以工為主,多學科綜合發(fā)展”的辦學方向的一個良好補充和支撐,從長遠上,行之有益、行之有效。
2 素質教育發(fā)展的新引領——通識教育
加強素質教育,其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整體修養(yǎng),其難點在于貫徹落實, 就要改革教學體系、內容與方法,經過二十余年的實踐,通識教育首先可以使素質教育變得更為可行和實在;其次,在把握與吸收素質教育精髓的通識教育更具蓬勃生氣和精彩活力,這勢必將在拓展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大大陶冶學生的情操和豐腴其思想。
2.1 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之比較
近年來關于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爭論不休,一般認為二者的相同點是都以人的全面均衡發(fā)展為核心理念,都強調人的主體性,二者均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學習并注重綜合知識的能力,以培養(yǎng)具有全方面專業(yè)知識儲備并能付諸實踐的優(yōu)秀人才。
二者的不同點是,通識教育更加強調文理科知識的融會貫通,突出學科價值,后者則更側重于思維方法和精神的鍛煉,強調人文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二者各有利弊,我們的態(tài)度則是兼取精華,同去糟粕,即以通識教育作為扎實有效的支撐,使之充分吸把握與吸收素質教育的精髓,增強自身更具蓬勃生氣和精彩活力,從而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在實施通識教育的同時也可對素質教育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發(fā)展。
2.2 新時代通識教育的不辭使命
文化素質教育走到今天, 在課堂教學、文化氛圍以及社會實踐這三個主要實施途徑中, 課堂教學是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而在文化素質教育廣闊和堅實的平臺上貫徹以文化素質為育人理念的通識教育課程無疑將進一步發(fā)展我國素質教育。由于對文化素質教育缺少深刻的認識, 以及制度和管理層面上的不健全, 人們對以文化素質教育冠名的大學選修課程另眼相看,錯誤地將其等同于西方國家的“通識教育”,實行過程中也更加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而不是人的全面均衡發(fā)展,顯然這并不是我們所提倡的通識教育,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通識教育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唯有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以防通知教育泛于形式;以通識教育做有力支撐,避免素質空談。如果能為通識教育注入素質教育理念精髓,進一步加以合理內化和策略實施,將更好地發(fā)揮其基礎性育人的作用,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發(fā)展更加優(yōu)秀的品質和內涵。
這就要求通識教育把握與吸收素質教育的精髓,使自身更具蓬勃生氣和精彩活力,堅持以人的全面均衡發(fā)展為核心,找準切合點,從而將知識升華轉化為內在品質和外在能力與氣質的教育,這便是新時代通識教育的不辭使命!
參考文獻
[1] 素質教育調研組,共同的關注——素質教育系統(tǒng)調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 “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2):3-10.
[3] 姜文閔.哈佛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32.轉引自黃明東,馮惠敏.通識教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4):13-16.
[4] 創(chuàng)新能力培訓全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7).
[5] 劉明真,付碧珍,劉亞芬.靈感思維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教學研究,2009,32(5):12-15,19.
[6] 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