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遇到了一個難題,到底矛盾的是什么事情呢?作為一名教師,能讓我這么糾結(jié)的事還是課堂。
一直以來,我都是這么認為,也是這么做的。我覺得平時上的課叫做常態(tài)課,只有在眾人面前或外出講課,才叫做公開課。
我的常態(tài)課是這么上的:
上課前幾分鐘做學生思想工作,或聽首歡快的歌曲,或講個小故事,或講最近的熱點,或講個小笑話,或讀幾句自認為有意義的經(jīng)典的句子等等。做好了思想工作,再加上幾句話的說教,讓學生對你心服口服,才能用心聽課。
接下來就是以提問的形式,復習上節(jié)課的知識,專門提問我認為成績不是太好或上課不集中的學生,我想好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沒必要再提問了,所以被提問的學生大多都是臨界生或?qū)W困生。
接著才是這節(jié)課的新授部分,我依然按照講課的幾個流程來授課,先是導入,再是知識點的講解,問題的探討,學生的活動,突破重難點,講練結(jié)合,當堂達標,課堂小結(jié)等,整個新授部分我是一點點、一步步、慢慢地跟學生講解,該讓學生在課本上描畫的都描畫了;能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的,我會給他(她)充足的時間回答;該讓學生黑板前來指出的或畫線的,我會讓他們來;能讓學生做筆記的,我會讓學生做完筆記再講課。
總之,常態(tài)課中,我遵循的原則不是趕進度,不會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更不會擔心學生因為不會做或思考時間太長而耽誤了進度。常態(tài)課中,學生能“潤物細無聲”吮吸著知識,教師能輕松自如地講課;常態(tài)課中,學生能放松地沉下心來思考、做筆記,教師能放得開地添些幽默;常態(tài)課中,學生不用擔心有老師聽課而出錯,教師不用擔心課堂的時間及完整性。
這是我的常態(tài)課,這是我一個人的思想,可以看出我對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對學情的熟知程度。這種課堂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師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放開,課堂的對象是全體學生,特別能照顧到臨近生和學困生,知識點落實得好,課堂效率極高。
再來說說公開課吧,通常情況下的公開課是這樣上的:
首先導入部分,必須出彩,吸引學生眼球,講課老師就費盡心思地琢磨怎么“開場白”才好,要么播放一段視頻,要么引用新聞熱點等等。接下來絞盡腦汁地設計各種教學環(huán)節(jié),怎么起個響亮的名字呀,怎么讓活動部分更出彩呀,怎么說話更精煉呀,怎樣做才更符合評委的胃口呀等等。
這就是我理解的公開課,這節(jié)課中不僅有講課教師的思想,更多的是其他老師的思想,這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從中只能看出講課老師“演戲”的水平。這種課堂的優(yōu)點是課件做得精美,教師語言精練,師生雙邊互動較好,設計合理,環(huán)節(jié)緊湊,保證了課堂的完整性,時間也剛剛好??墒俏艺J為,光鮮亮麗的課堂背后,失去了太多的東西。比如,一點點思考的時間,一些幽默的話語,等待學生慢慢地回答問題的機會等。公開課更大的弊端是沒有照顧到臨界生和后等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都回答得那么流利,那么標準。我敢說,這種課堂功利性太強,只適合“演戲”。
我的矛盾來了,是將常態(tài)課公開化好,還是將公開課常態(tài)化更好?有領導來聽課,或外出講課,我該怎么做才好?是落實知識點,提高課堂效率,還是做“表面文章”?是提升優(yōu)等生,還是照顧臨界生和后進生?是照顧學生感受,還是趕進度,保證課堂的完整性?所以,我糾結(ji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