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中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yī)院骨科,四川 廣安 638000)
橈骨遠端骨折主要是指距離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2~3 cm的骨折,且患者的骨折塊向橈骨背側移位[1]。該部位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部位,在兒童和老年人中發(fā)病率較高[2]。目前,臨床上對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治療方法較多,主要包括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腕關節(jié)置換術、石膏外固定、切開復位固定術等,但臨床上尚未有統(tǒng)一的標準治療方案。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骨折類型、合并損傷情況等選取合適的方案進行治療,以促進患者的預后效果[3,4]。腕關節(jié)由于活動頻率較高,因此,治療過程中對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的要求也較高,若治療方案不恰當則直接對患者的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產生影響。本研究對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8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影響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8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且采用夾板外固定術治療,均自愿參與本次調研。排除標準[5]:①陳舊性骨折、不完全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患者;②血管損傷、神經損傷患者;③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患者;④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及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63例,女45例;年齡42~76歲[(65.21±4.69)歲];骨折后就診時間2~7 h[(5.82±0.64)h]。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夾板外固定術治療:患者取坐位,肩關節(jié)外展,肘關節(jié)屈曲,并進行牽引約5 min,糾正患者的短縮,促進關節(jié)面的恢復,并對骨折斷端進行按壓。通過手法復位,小夾板在背側、掌側及橈側進行固定腕關節(jié),其中背側和橈側夾板超過腕關節(jié),限制背伸和橈偏。對于尺骨莖突骨折患者在固定時腕關節(jié)略微尺偏。叮囑患者早期進行保護性功能鍛煉,并定期進行復查直到骨折愈合。根據(jù)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分為優(yōu)良組和中差組。其中優(yōu)良組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齡42~74歲[(51.89±8.21)歲]。中差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43~76歲[(65.25±9.87)歲]。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情況、開始功能鍛煉時間、夾板固定時間以及是否合并合并癥、尺骨莖突骨折情況、骨折愈合情況等,分析探討影響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
1.3診斷標準[6]根據(jù)Lidstrom評分標準對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優(yōu):患者無功能損傷,且無主觀臨床癥狀,無畸形,掌屈背伸活動度減少低于15°,前臂旋轉活動度下降低于20°;良:患者無功能損傷,且無主觀癥狀,有輕微畸形;中: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較差,且關節(jié)活動度較差;差: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且伴隨有活動性的疼痛。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一般臨床指標比較兩組年齡、粉碎性骨折、患者術后開始鍛煉時間、是否畸形愈合、夾板固定時間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性別、尺骨莖突骨質及合并癥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指標比較 [n(%)]
2.2影響因素分析將年齡、粉碎性骨折、開始鍛煉時間、夾板固定時間、畸形愈合情況等因素作為自變量,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60歲、粉碎性骨折、鍛煉時間晚、畸形愈合以及夾板固定時間長等是影響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P< 0.05)。見表2。
表2 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因素分析
橈骨遠端骨折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主要是指距離關節(jié)面小于3 cm處的骨折[7]。該部位主要是密質骨和松質骨的交接部位,其用力和受力均比較集中。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極易導致橈骨遠端骨折的發(fā)生[8]。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粉碎程度及骨折分型等均對患者橈骨短縮產生直接的影響,導致患者橈骨短縮的主要因素即為關節(jié)面塌陷[9]。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案包括保守治療方案、外固定支架、經皮穿針復位固定術、腕關節(jié)鏡指引下復位治療及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為主[10]。臨床資料顯示,采用保守治療對該病即可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11]。夾板外固定術主要是在患者的不同位置夾板及壓墊,在治療過程中在有效的控制骨折對位時確保腕關節(jié)保持一定的活動度,進而有效地促進血運,消除組織水腫,同時通過運動對組織產生刺激作用,促進骨再生和愈合[12]。該方法治療具有操作簡便、靈活等特點,當外固定解除后,患者可以進行連續(xù)的功能鍛煉,進而有助于患者術后腕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13]。雖然該方法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但是術后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發(fā)育不良仍是臨床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之一,骨折部位出血、血腫機化和腫脹所引發(fā)的纖維性滲出物的沉積均會導致患者關節(jié)周圍的組織發(fā)生粘連[14];長時間關節(jié)固定極易導致患者的手部肌肉和前臂肌肉的萎縮,引發(fā)肌間隙粘連、關節(jié)僵硬及關節(jié)囊攣縮等癥狀。同時部分患者發(fā)生橈骨遠端骨折后會引起骨性改變,術后關節(jié)退變、下尺橈關節(jié)不穩(wěn)、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以及尺骨撞擊綜合征等均會對患者的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產生影響[15,16]。因此,分析探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夾板外固定術后影響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至關重要。
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108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年齡≥60歲、粉碎性骨折、鍛煉時間晚、畸形愈合以及夾板固定時間長等是影響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患者術后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術后依賴性較強,導致其功能鍛煉的依從性較差,進而影響其臨床療效;同時年齡較大的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較差的因素可能與其骨質疏松相關。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骨量流失速度增加,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概率增加。骨質疏松患者在發(fā)生骨折后極易引起骨缺損及骨粉碎,進而導致其骨折愈合較慢,外固定的時間延長,進而影響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對預后康復產生影響[17]。此外,治療過程中嚴格把控夾板固定時間和早期功能鍛煉時間也是影響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關鍵。相關研究指出,對于橈骨骨折患者進行夾板外固定術治療時,固定時間為4周已足夠,延長患者的外固定時間不僅無法預防患者粉碎性骨折再移位的發(fā)生,且對患者的腕關節(jié)恢復產生影響[18]。越早進行功能鍛煉有助于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有文獻指出,早期保護性功能鍛煉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腕關節(jié)粘連的發(fā)生,有助于改善患者局部的血運,促進新骨的形成,減少關節(jié)軟骨的退變。當患者的骨折相對穩(wěn)定之后,開始對其進行適當?shù)闹鲃庸δ苠憻捒梢杂行У目s短拆除固定后的鍛煉時間,減少患者的痛苦。同時,骨折愈合情況也是影響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主要因素。大量臨床實踐表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在愈合過程中若為畸形愈合,則極易導致患者發(fā)生腕關節(jié)功能障礙,進而影響腕關節(jié)功能的康復[19,20]。
綜上所述,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夾板外固定術治療時影響患者腕關節(jié)恢復的因素較多,臨床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盡早叮囑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避免延長外固定時間等可以有效的提高臨床療效。
[1] 季海疆,洪劍飛.中藥熏洗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5,22(3):313-315.
[2] 侯繼光,張勝華,汪琦,等.早期康復治療對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7,32(1):98-99.
[3] 蔡宇,周華軍,韓紅,等.早期康復促進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jié)功能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6,32(5):374-376.
[4] Alfie V,Gallucci G,Boretto J,et al.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Spanish Version and Evaluation of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istal Radius Fracture[J].J Wrist Surg,2017,6(3):216-219.
[5] 郭麗瓊,劉潔珍,吳潔華,等.應用康復護理路徑早期功能訓練對橈骨遠端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康復的影響[J].廣州醫(yī)藥,2017,48(3):78-81.
[6] 王安硈,陳志堅,葛旻,等.腕關節(jié)橈側入路雙鋼板技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6,22(9):837-839.
[7] 蔡效信.手術與非手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對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9):72-74.
[8] 趙奇,劉世清,明江華,等.橈骨遠端骨折夾板外固定治療對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5,23(5):343-346.
[9] Lazarus P,Pire E,Sapa C,et al.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new synthetic wrist procedural simulator (Wristsim(R)) for training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fixation by volar plating[J].Hand SurgRehabil,2017,36(4):275-280.
[10]李忠虎,舒曉鵬.橈骨遠端骨折畸形愈合對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5,17(4):362-363.
[11]桂凱紅,張海燕,黃林,等.老年不穩(wěn)定橈骨遠端骨折3種外固定方式治療后橈腕關節(jié)解剖參數(shù)及腕關節(jié)功能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7,32(5):541-543.
[12]魏立友,趙剛,張宏偉.階梯性康復訓練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2):149-152.
[13]張超,謝雪濤,胡順東,等.尺骨莖突骨折未愈合對橈骨遠端骨折內固定術后腕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6,18(10):913-916.
[14]Sandelin H,Jalanko T,Huhtala H,et al.Transl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Finnish Version of the 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PRW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istal Radius Fracture[J].Scand J Surg,2016,105(3):204-210.
[15]陳若雷,王濤.保守治療Colles骨折的療效及其對橈骨長度丟失情況的影響[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5):67-69.
[16]Nanno M,Kodera N,Tomori Y,et al.Transverse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the flexor pollicis longus tendon movement on the distal radius during wrist and finger motion i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with volar plating[J].J Med Ultrason,2016,43(1):29-36.
[17]Shafafy R,Jordan S,Gill K.Trethowan retractor technique to aid supination of the wrist during distal radius fracture fixation[J].Ann R CollSurg Engl,2016,98(7):523.
[18]劉攀,盧冰,王躍.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及對腕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4):915-916.
[19]駱勇剛.微型T板固定治療肘關節(jié)恐怖三聯(lián)征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6,13(1):63-66.
[20]Karagiannopoulos C,Sitler M,Michlovitz S,et al.Responsiveness of the active wrist joint position sense test after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tervention[J].J Hand Ther,2016,29(4):474-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