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羞怯個體更容易受欺負,因為經常遭受欺負,進而變得具有攻擊性,這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幫助羞怯個體自主地建立良好平衡的心態(tài)機制,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自我控制是影響犯罪行為的關鍵變量,并且與攻擊等問題行為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自我控制的培養(yǎng)對控制和避免攻擊行為的發(fā)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羞怯 攻擊行為 自我控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一、引言
羞怯是社會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Eysenck認為神經質型的羞怯個體在社交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自我意識和焦慮程度的過分增強,他們對社交情境持消極態(tài)度,試圖逃避社會交往并表現(xiàn)出不能恰當?shù)剡m應社會情境的趨勢,任其發(fā)展可能會表現(xiàn)出暴力、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指意圖或是已經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攻擊行為無論是對攻擊發(fā)起個體還是對被攻擊個體的身心發(fā)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根據自我控制理論,自我控制是影響犯罪行為的關鍵變量,并且與攻擊等問題行為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Gottfredson認為所有問題行為的中心在于缺乏自控,而缺乏自控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任何心理特質對攻擊性的影響需通過自控才能起作用。因此,羞怯個體因為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導致其攻擊性較強。
因此,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分析造成羞怯性格的原因,以及羞怯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進而提出自我控制策略,供更多的具有羞怯性格的學生及其家長和所在學校的參考。
二、羞怯、攻擊行為與自我控制
1.羞怯的成因分析
羞怯的影響因素可能涉及到社會環(huán)境、家庭、性格等。
(1)家庭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xiàn),從兩歲起,兒童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迅速增長。他們開始意識到他人期望的行為標準,并使這些行為標準內化,而這些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變化則可能引起羞怯。Herderson提出社會適應模型,強調個體對社交情境適應,適應性思維模式是該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羞怯個體將某些社交情境的失敗歸因于他們自身,將某些社交情境的成功歸因于外部的、情境限制的、不可控的或暫時的因素。根據社會適應模型,如果個體從小經常遭到父母親的拒絕、否認等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個體得不到承認、接納,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將父母的拒絕否認內化,產生消極自我意識,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長大成人后容易形成將失敗歸因于自身的思維模式,這種適應性思維模式就會導致更多的羞怯感
(2)班主任的過多關注與批評。
這里引入一個心理學概念:教師的期望效應。教師期望效應,也叫羅塔森爾效應或皮革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傳送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影響教師期望效應的因素有教師權威、教師說話語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及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等。其功能有:1)激勵功能;2)調整功能;3)轉化功能;4)支援性功能,即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索知識以及心理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但是在使用這個心理概念時,一旦操作不當,就會產生負面效應,比如:①期望要合情合理。②期望要具有可行性。③期望要具有挑戰(zhàn)性。④期望要內隱,即教育者的期待應當是溫情脈脈的感化;不應當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應當是滿懷期望,含而不露地潛入學生的心靈。大喊大叫只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⑤期望要持久。期望要有信心、決心和耐心,即使一時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也不要灰心喪氣。須知學生領會,接受師長的期望,需要一個過程,在活動中作出成績,也需要時間,任何急躁情緒,都將適得其反。⑥不要把期望變成負擔。
(3)沒有能適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因為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關懷,也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這就更加劇了個體的羞怯、孤僻。Henderson和Zimbardo(1999)提出的社會適應模型認為羞怯者將社交情境中的失敗歸因于他們自身,卻將社交情境中的成功歸因于外部的、暫時的、不可控的因素。從對社交情境的恐懼演變?yōu)樘颖苌缃磺榫?,自責過后會對他人在該過程中可能表現(xiàn)出來的蔑視看作威脅并產生怨恨。
2.羞怯和攻擊行為的關系
個體長期的壓抑心理由于得不到“適當?shù)难a償”,比如父母的小小贊揚或者安慰,同時,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適當?shù)匕l(fā)泄,最終釀成了悲劇。這說明羞怯個體不僅存在焦慮、低自尊等內化問題,而且還會突然爆發(fā)攻擊等外化行為問題。根據Henderson和Zimbardo提出的羞怯社會適應模型,羞怯個體之所以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是由于羞怯個體易將退縮、回避行為引起的自責感轉化為對他人的怨恨所引起。根據挫折-侵犯理論,個體在經歷挫折后更多地表現(xiàn)出攻擊侵犯行為,加之羞怯個體往往存在偏執(zhí)、猜疑等認知方式,因此會引發(fā)羞怯個體的敵對傾向,久而久之則易使其表現(xiàn)出攻擊等侵犯行為。另外,根據自我控制理論,任何心理特質對攻擊性的影響需通過自控才能起作用,而缺乏自控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因此,羞怯個體因為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導致其攻擊性較強。
3.自我控制的培養(yǎng)策略
Gottfredson認為所有問題行為的中心在于缺乏自控,任何心理特質對攻擊性的影響需通過自控才能起作用,因此,自我控制的培養(yǎng)在避免攻擊行為發(fā)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動機的調節(jié)可以顯著地影響個體的自我控制行為,如贈送禮物,發(fā)現(xiàn)意義,金錢刺激或任務預期等因素均可以改變個體的自我控制表現(xiàn)。所以自我控制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學著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當您的關愛和幫助得到別人的贊美和感激時,自己的價值就得到了肯定,同時帶來愉悅的情緒。還要敢于嘗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敞開自己的心扉,試著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你也同時得到了別人的關注。不能遇到問題就逃避,封閉自己的心靈,告誡自己:孤獨失落會使自己陷入情緒的極端,窄化自己的情緒。
(2)培養(yǎng)特長愛好。首先,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使心情得到愉悅放松。其次,當自己的特長愛好有機會得到展示時,自己的才華得到別人的認可,自己受到了鼓勵和關注,培養(yǎng)了自信,同時克服了不良的羞怯心理。
(3)學會自我監(jiān)控,自我鼓勵。無論生活中還是學習上,實時監(jiān)控自己的行為,對于良好的行為及時獎勵自己,比如給自己買喜歡的禮物或美食等;對于不好的行為,馬上停止,但不過多指責,告誡自己以后注意就是了。
三、研究意義與研究局限
本文借助文獻研究法,分析了羞怯心理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以及自我控制對攻擊性行為的中介作用,進一步證實了羞怯與攻擊這兩個看似相反的特質卻存在著正向關系,以引起人們對羞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關注。在此基礎上,在理論上提出自我控制的培養(yǎng)策略,即自我反思訓練和行為技巧及動機訓練,為解決攻擊行為問題提供了一些借鑒。然而,本研究采用的個案研究方法,是否具有研究的推廣性,尚不能確定。另外,本策略是否成功有兩個前提條件:羞怯個體有強烈的行為改正的動機、其配合程度。因此本研究并不一定適用于每個類似案例。
參考文獻:
[1]CrozierWR.Measuringshyness:analysisoftheRevisedCheekandBussShynessscal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5,38:1947-1956
[2]王倩倩,王鵬,韓磊,宮瑞瑩,高峰強.大學生羞怯問題研究.心理科學,2009,32(1):204-206
作者簡介:尚雪玲(1974.2-),女,漢族,江蘇省無錫市人,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