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霞
光緒三十年(1904),曾掌管過山東河務部門的張慶沄被調到浙江任職。有一天,張慶沄正和幾位朋友在家里閑坐,忽然有人拿著一尺長的大帖前來造訪,名帖上寫的是新科狀元劉春霖(1872—1944,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的大名。張慶沄的老家在河北蒼縣,而劉春霖是河北肅寧人,兩人雖然是老鄉(xiāng)卻互相并不認識。
張慶沄看到這位狀元老鄉(xiāng)的名帖,連忙將客人讓到屋里,一番客套之后,他順手取下掛在墻上的一把扇子,請來客題字,因為他早就聽說劉春霖的書法非常有名氣。不料,客人臉色大變,閃爍其詞,后來實在挨不過面子,只好勉強提筆寫了幾個字。
這時,客人的隨從闖進屋里,在主人耳邊小聲嘀咕了幾句,客人急忙站起身說自己有急事要處理,兩人匆匆離去。有位朋友站起來看寫在扇子上面的字,稱贊道:“果然是狀元,下筆不凡呀!”張慶沄卻搖搖頭說:“這幾個字只能勉強算得上端正,和劉春霖的字相比就差遠了,我認為剛才的客人是個假冒的狀元,想騙一些銀子罷了!”
原來,清朝末期時流行“送朱卷”的習慣,新科進士把自己的考卷刻印多份,送給自己的親朋,接受者會按照親疏遠近回贈不同數(shù)量的銀兩。這個假冒的狀元顯然是打算到張府騙幾兩銀子,不料寫字時露出了馬腳,只好找個借口溜之大吉。張慶沄為人一向厚道,估計來客不過是一個窮酸的書生,就沒有去追查他,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后,張慶沄偶然和一位同事談到了這件事,笑著說:“我雖然不認識真正的劉春霖,但我認識他的字。因為,我家女兒喜歡書法,天天在家里臨摹他的字帖呢!”這位同事恰巧和劉春霖很熟悉,他突然拍著手說:“真巧,劉春霖的夫人已經(jīng)去世,他現(xiàn)在是單身,不如把你的女兒介紹給他,我來當媒人!”后來,這門親事真的結成了。
假狀元想騙錢沒有得逞,卻讓張慶沄因此得了一個真狀元當女婿,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試想,如果張慶沄當時看到狀元來訪,也像他的朋友那樣盲目崇拜,甚至一心想著拉扯關系,就不可能識破對方的騙局,不但會損失一筆銀兩,更不可能換來劉春霖這樣的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