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摘 要】 本文把當今中國的道德教育作為研究的對象,介紹了中國道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內容,通過對中國日本道德教育不同點的比較分析,認為日本在道德教育上成功的實踐經驗,可以對中國道德教育有四點啟示作用:重智育、輕德育是行不通的;道德知識教育與道德能力培養(yǎng)必須相結合;道德教育要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教學內容要有科學的層次性。
【關鍵詞】 日本道德教育;中國道德教育;素質培養(yǎng);道德能力培養(yǎng)
一、中國道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1995年,在《關于高校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修養(yǎng)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皟烧n”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988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現在的中小學生是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狀況,不僅是當前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之一,而且對我國未來的社會風貌、民族精神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從現在起,就必須努力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我國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表現為培養(yǎng)“四有”新人。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p>
二、中國道德教育的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是民族團結奮斗、生存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推動祖國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道德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河山、文化、歷史、優(yōu)良傳統和人民的熱愛,把愛國主義的認識和情感轉化為愛國主義的行動,刻苦學習,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學習任務,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身。
2、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當代最先進的道德,也應是學校德育的主要內容,它包括:為人民服務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愛祖國、愛勞動、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民主與法制教育。
3、人生目的、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教育
人生目的、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構成了人生觀的基本內容。人生觀的確立是每個學生成才的前提、條件和動力。因此,人生觀應是學校德育中相對穩(wěn)定的內容。通過人生觀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信念,在為社會盡責任、做貢獻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腳踏實地刻苦學習,自覺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努力。
三、中日道德教育的不同點
1、中國“重智育,輕德育”,日本重“德性養(yǎng)成,實踐訓育”
中國的家長大都十分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認為讓孩子從小就多識字、多背唐詩、多算題是很要緊的事情而忽視了道德的養(yǎng)成。在中小學,每周也就兩節(jié)德育課,期末德育考試時,只要會背書上的內容就可以拿到高分,而不管平時為人處事的方式。有些學生講起道理頭頭是道,但做起事情來卻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致,學校的這種教育方式從而嚴重分割了德育和智育。
日本注重道德能力的實踐,以養(yǎng)成道德品性,例如:有關道德實踐的指導教材種類很多;學校開設“特別活動”,使課堂和課外實踐相結合,來深化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提倡“體驗學習”,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2、中國重灌輸和理性化教育,日本輕灌輸,重滲透
中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說服教育、榜樣教育及品德評價法等。這些方法有一個共同點,德育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這種方法,使學生的講文明、守紀律往往不是出于道德的自覺需要,而是出于外界的壓力。這種強制方法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從而也就使道德失去了固有的意蘊。
日本的學校道德教育,一般很少進行直接的灌輸和說教,而是注重“過程”,即讓學生在討論交流,參加活動的過程中領悟到日本的價值觀念。
3、中國道德教育方式的相對單一化和日本的“三位一體”
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聯攜下進行。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就把德育當作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來加以重視,把道德教育作為提高日本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不僅讓學校重視,社會、家庭也要引起重視,注重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以集中社會的“合力”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為此日本很早就成立了“PTA”(日本家長、教師協會的簡稱)、“道德協同促進會”、“兒童中心”等社會團體來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一體化,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一切社會力量來參與學校思想道德教育。
四、日本道德教育對中國的啟示
1、重智育、輕德育是行不通的
物質文明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會必然導致精神文明和道德的進步。日本在二戰(zhàn)以后物質文明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科學技術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社會道德水平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導致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脫節(jié)。從而使道德危機成為了日本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此后日本政府把德育當作國家興衰存亡的問題加以重視,并作為21世紀提高本國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這個教訓提醒中國在大力發(fā)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協調發(fā)展,中國當前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并且要切實的落實下去。
2、道德知識教育與道德能力培養(yǎng)必須相結合
日本學校的道德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和解決道德問題的技能,其道德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個經驗是有益的。長期以來,中國學校的德育一直將知識和價值觀的灌輸作為教學的全部任務,忽視了對學生道德認知能力和判斷力的培養(yǎng)。由于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片面追求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對學生德性和品質的培養(yǎng),用道德能力、技巧、道德選擇的教育來代替道德知識、道德原則和道德價值觀的教育,結果“無灌輸的道德教育”變成了“無道德的道德教育”,使學生的自主自覺變成了自我放任。這個教訓也給了中國學校警鐘:要把道德知識、道德價值觀的灌輸與道德能力、道德技能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任何走極端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3、道德教育要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日本在各科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經驗是很好的。他們在理科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教學中滲透著道德意識,這說明學科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教學中完全可以相互滲透、相互配合,在文科教學中可以滲透科學精神教育,在理科教學中可以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在各科教學中也可以挖掘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但是中國目前各科教學仍然缺乏相互配合,未能充分發(fā)掘各科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的作用。日本的經驗告訴中國,即使是數理學科,也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只要注意發(fā)掘,就可以發(fā)揮各學科對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4、教學內容要有科學的層次性
日本學校的德育內容是有層次性的,學生每個階段的德育內容都與該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相適應,德育內容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有科學的銜接性和連續(xù)性。例如日本的道德教育主要放在中小學進行,而大學主要從人文知識、人文理論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倫理道德價值觀。又如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階段講故事,中學階段講歷史,大學階段講理論,這些都變現出了很好的層次性。日本的經驗對中國不無啟發(fā),中國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要統籌規(guī)劃,形成統一合理的序列。
【參考文獻】
[1] 楊炎軒.中國當代德育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2] 李松巖.日本德育對我們的啟示[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3)3-4.
[3] 熊佳寧.學校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2009(12)10-11.
[4] 曹能秀.當代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 王麗榮.中日道德教育的異同[J].比較教育研究,2003(5)42-48.
[6] 張琦.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特色[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8(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