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祺
摘要:蒯因在1968年發(fā)表的論文《自然化的認識論》中提出了影響世界的自然主義認識論——“認識論成為心理學的一章”,自此引起了自然主義認識論與反自然主義的激烈爭論,而問題的焦點是規(guī)范性問題。于是,解決規(guī)范難題,就成為自然主義者的在進行自然主義論證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羅納德·吉爾以自己的“進化自然主義”為認識論的自然主義研究進行了辯護,批判了反自然主義的批判
關鍵詞:進化自然主義模型科學視角主義
一、吉爾的哲學思想產(chǎn)生的學術背景
羅納德.吉爾(Ronald N.Giere 1938-),是一位美國的科學哲學家,明尼蘇達大學哲學榮譽教授,也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的研究員,很長一段時間在《哲學雜志》編委會工作同時兼任科學哲學協(xié)會理事。
自然主義一般不承認有超自然的存在,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解釋一切現(xiàn)象的現(xiàn)代哲學思潮。在本體論上,自然主義認為宇宙間一切存在都是自然的,整個宇宙都只不過是由自然對象構成的,任何自然對象都存在于時空的因果序列之中,對一切存在的解釋最終都必須歸結為對時空中的對象和事物的解釋。在認識論上,自然主義認為認識自然必須應用自然的方法,這種所謂自然的方法要求經(jīng)驗作為前提和出發(fā)點,以公眾的檢驗或證實為標準,理性就是對自然的方法始終如一的應用。自然主義認為沒有最終的永恒的知識,任何科學知識都將在自然方法進一步應用中受到的駁斥,它是一種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思潮。自然主義觀念在當代西方哲學,特別是科學哲學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衍生出許多相近的自然化認識論觀點。蒯因的自然化認識論的提出啟發(fā)了無數(shù)科學家和哲學家,從自然主義的角度探索科學哲學的奧秘。事實上,自然主義作為一種基本哲學傾向不僅直接體現(xiàn)在以自然主義為旗幟的具體理論中,還體現(xiàn)在當代科學哲學的其他許多理論形態(tài)中。
科學哲學是介于科學的哲學研究和社會學研究之間的一條進路,同時也是介于純粹的邏輯思維和社會建構二者之間的融合進路。科學哲學的自然主義傾向可以下四個方面分析。首先,庫恩開創(chuàng)的歷史主義學派本身就蘊涵了自然主義。一方面是因為庫恩的理論反對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基礎主義,將自然主義思潮引入了歷史主義學派。另一方面庫恩之后的自然主義者都從庫恩那里得到了靈感,在庫恩的影響下他們開始關注歷史性和社會性以及具體的心理過程在解釋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在當代有關科學實在論的研究中,自然主義也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趨向,以胡克(C.A.Hooker)提出的自然主義實在論研究綱領為代表?;趶碗s性科學等在科學的概念基礎方面造成的革命性影響,同時為了克服反實在論對實在論的批評,胡克提出了以進化性、全面性、自然性和文化性為特征的自然主義實在論。他認為哲學應該深入一切理論和實踐領域,所有問題及其解答都不是事先給定的,而是從實際的歷史實踐中獲得的。
二、吉爾哲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國內(nèi)學術界對吉爾的哲學思想的研究主要從科學視角主義和模型理論兩方面論述的。其中,哲學上的視角主義經(jīng)常被看成是與相對主義相等同概念。但是,吉爾卻認為,視角主義不僅可以解釋科學,而且也并不必然走向相對主義,這就是他的科學視角主義。吉爾的模型理論以工具為出發(fā)點,試圖通過工具使自然主義擁有解釋世界和解決問題的兩方面能力,主要是將認識論看作心理學的一部分,使認識論問題實證化。
1.科學視角主義
究其吉爾提出科學視角主義的原因,因為在當時關于科學知識的解釋,在科學上存在著兩種極化的思想,一種是客觀實在論,另一種就是建構主義??墒?,吉爾對這兩種極化的思想都不滿意。他認為客觀實在論神化了科學知識,而建構主義對客觀實在論的批判,進而否定了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它們都不是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的理解。在對科學知識的解釋上,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的思想中,客觀實在論無疑是根深蒂固的。吉爾認為這種客觀實在論,實際上賦予了科學最大的權威。通過賦予科學更大的權威,客觀實在論誤把科學看成一種絕對真理無與匹敵的資源,這也使科學招致另一種宗教、另一種信仰的譴責。客觀實在論總是認為理論或工具能夠提供給我們一種關于世界的實際圖景。如果科學觀察和理論化都是視角的,這種解釋就無法成立。在對客觀實在論的挑戰(zhàn)中,建構主義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強硬的建構主義,將科學知識看成是社會建構之物,與客觀世界無涉。溫和的建構主義,往往對客觀實在論讓步,但是它也認為,這種知識的客觀性,無論如何是無法達到的。
在吉爾看來,科學家認識世界,運用到的觀察工具和理論模型,雖然是對世界的直接記錄和陳述,但是透過他們,科學家們僅僅獲得的是關于世界的局部的有限度的知識,而非與世界本身相符的客觀真理。吉爾挑戰(zhàn)了關于科學知識的兩種解釋即客觀實在論和建構主義,他的科學視角主義,實際上選擇了一種較為溫和的中間立場。他認為科學描述有點像顏色,他們只捕捉現(xiàn)實的選擇方面顯然是不足的,所以吉爾認為人類的世界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發(fā)的。
2.模型理論
吉爾認為認知科學的發(fā)展為科學哲學的進一步戰(zhàn)略轉移提供了契機,他指出認知科學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充分成熟的階段,認知是科學哲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認知科學的發(fā)展為人們解開思維的秘密提供科學基礎,而模型在認知轉向哲學中具有同等重要意義。模型是思維的工具,是人們把對一些題材的表征變成更有利于我們對其思考的方式之一。模型用來建構意義,通過對不同種類模型的了解和使用,使我們在致力于建立一門認知科學時會進行合適的模型建構。吉爾的模型理論以工具為出發(fā)點,試圖通過工具使自然主義擁有解釋世界和解決問題的兩方面能力,他的模型理論將認識論看作心理學的一部分,也是研究認知的一種方式。吉爾認為對任何科學來講,都不存在哲學的基礎,也不存在探討科學的理論深度的哲學方法,存在的僅是科學方法本身。
吉爾模型理論是一種具有意向性的工具認識論,這點在哲學上是有其特殊意義及其合理性的,但也存在缺陷。例如,當我們比較兩個模型優(yōu)劣時,吉爾就過分強調(diào)自然性,例如自然的直觀推理和自然的模型技巧,這樣容易對模型的具體構造,模型是否符合實際,系統(tǒng)模型是否合理的論證相對不足。有些學者認為,吉爾的深刻的分析的結合并沒有像他所說的那樣能真正地解釋科學。然而,事實上吉爾除卻對科學和認知哲學的分析外,還很側重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和分析。他有專門進行政治決策的分析,他認為政治決策也是不確定的,與人的決策類似,都是受到環(huán)境支配所影響的。即使有時看似正確的決策也會導致錯誤的結果,因為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決策也應該隨之改變,這正是吉爾模型理論的中心,也是他模型理論演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