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張 義,白秀清,許堯生,朱 寧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指頭部運動到某特定位置(如躺下、坐起、低頭、頭部轉動、仰頭等)誘發(fā)短暫性眩暈,伴有眼震、自主神經癥狀,是耳鼻喉科臨床常見和多發(fā)病。BPPV包括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后者常見于前庭神經炎、外傷、突發(fā)性耳聾、內耳手術后等,根據累及半規(guī)管部位分為半后規(guī)管BPPV、水平半規(guī)管BPPV、前半規(guī)管BPPV,以后半規(guī)管BPPV常見,其發(fā)病率占80%~90%[1]。目前對BPPV的治療包括藥物、手術、手法復位、前庭康復等,手術通常針對極少數頑固性BPPV。本研究觀察了改良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對不典型BPPV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旨在探討個體化治療方法?,F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衡水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耳鼻喉科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不典型BPPV330例,參考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2]中有關不典型BPPV的診斷標準。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知曉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無腫瘤病史或惡性腫瘤疾病者;②無相關藥物禁忌證;③未并發(fā)嚴重感染性疾病。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②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不全、頸椎嚴重骨折;③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突發(fā)性耳聾、化膿性中耳炎、非前庭性眩暈、前庭中樞性眩暈、偏頭痛;④合并精神疾?。虎萑焉锲诨虿溉槠趮D女;⑥臨床資料不完善,無法堅持完全療程。按照治療方法,分為3組:觀察組、手法復位組、倍他司汀組,每組110例。研究組男51例,女性59例;年齡22~69(48.90±3.72)歲;病程2~14(9.02±0.45)d;發(fā)病類型:后半規(guī)管BPPV者92例,水平半規(guī)管BPPV者14例,嵴帽結石BPPV 者4例。手法復位組男50例,女60例;年齡23~69(48.87±3.71)歲;病程2~15(9.01±0.44)d;發(fā)病類型:后半規(guī)管BPPV者90例,水平半規(guī)管BPPV者15例,嵴帽結石BPPV 者5例。倍他司汀組男52例,女58例;年齡20~68(48.78±3.72)歲;病程2~14(9.00±0.46)d;發(fā)病類型:后半規(guī)管BPPV者91例,水平半規(guī)管BPPV者15例,嵴帽結石BPPV 者4例。3組年齡、性別、病程、發(fā)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手法復位組采用傳統(tǒng)Semont手法復位治療,患者坐位,頭左轉45°,快速向右倒下,出現眩暈后保持改變體位至眩暈消失,快速起身,經過坐位再倒向左側,眩暈消失后再回到坐位。倍他司汀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586,規(guī)格:500 ml:鹽酸倍他司汀20 mg和氯化鈉4.5 g)靜脈滴注,1/d,持續(xù)給藥14 d。觀察組采用改良Semont1、Semont2、Gufoni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后半規(guī)管結石給予改良Semont1手法復位:患者坐位,頭左轉45°,快速向右倒下,頭后仰30°,出現眩暈后保持改變體位至眩暈消失,快速起身,經過坐位再倒向左側,眩暈消失后再回到坐位。水平半規(guī)管結石給予改良Semont2手法復位:患者坐位,快速變成右側臥位,患者朝下,頭下翻45°,保持2~3 min,恢復坐位。嵴帽結石給予改良Gufoni法手法復位:患者坐位,向右側倒,30 s坐起,再向健側倒30 s,后改為坐位。
1.3觀察指標及方法
1.3.1Berg平衡量表(BBS)[3]:3組治療前、治療后2周,采用BBS評分觀察患者在限定距離、時間內,完成坐到站、坐立、站立、站到坐、轉移、轉頭往后、原地轉圈等,分值越高,表明平衡力越好。前庭癥狀指數[4](VSI)對治療前后癥狀進行主觀評估,包括眩暈、頭暈、頭痛、惡心、視覺敏感、平衡等,評分范圍0~10分,10分為癥狀最嚴重,分值越低,表明平衡能力越好。計時平衡試驗[5]記錄患者睜眼和閉眼時,應以錘子錘擊趾位和單足直立維持平衡時不跌倒時間,時間越長,表明恢復越好。
1.3.2療效判斷:在治療1周、3個月判定3組臨床療效。療效判斷參考《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4]中BPPV診斷標準:頭暈、眩暈、走路不穩(wěn)等癥狀全部消失,Dix-Hallpike試驗結果呈陰性判斷為治愈;上述癥狀明顯減輕,偶見輕微短暫眩暈感,或伴不平衡感,Dix-Hallpike試驗可能誘發(fā)瞬時眼震,頻率減少判斷為有效;上述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病情加重判斷為無效??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3.3動脈血流測定:在治療前、治療1周,采用經顱多普勒(TCD)檢測3組左側椎動脈(LVA)、右側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門診隨訪6個月,統(tǒng)計3組治療后3、6個月的復發(fā)病例。
2.1VSI、BBS、計時平衡試驗結果 治療前3組VSI、BBS、計時平衡試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VSI、BBS、計時平衡試驗結果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優(yōu)于手法復位組、倍他司汀組(P<0.05)。見表1。
2.2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手法復位組和倍他司汀組(P<0.05)。見表2。
2.3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 治療前3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明顯增加,且觀察組高于另兩組(P<0.05)。見表3。
2.4復發(fā)率 治療3、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及總復發(fā)率低于手法復位組與倍他司汀組(P<0.05),見表4。
表1 3組不典型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治療前后前庭癥狀指數、Berg平衡量表評分、計時平衡試驗結果比較
注:觀察組采用改良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手法復位組比較,cP<0.05;與倍他司汀組比較,eP<0.05
表2 3組不典型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治療后效果比較[例(%)]
注:觀察組采用改良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與手法復位組比較,aP<0.05;與倍他司汀組比較,cP<0.05
表3 3組不典型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治療前后左、右椎動脈,椎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注:觀察組采用改良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手法復位組比較,cP<0.05;與倍他司汀組比較,eP<0.05
表4 3組不典型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治療后復發(fā)情況比較[例(%)]
注:觀察組采用改良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與手法復位組比較,aP<0.05;與倍他司汀組比較,cP<0.05
BPPV是一種常見的周圍性前庭性眩暈,占所有眩暈的17%~22%[6-7],輕者表現為睜眼周圍事物旋轉、飄忽不定;重者閉眼可出現自身旋轉,因伴惡心、嘔吐、心悸癥狀,只能平臥。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部分BPPV癥狀不典型,包括典型眼震體征+不典型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眼震+典型臨床表現,不典型眼震不典型臨床表現。不典型BPPV表現為走路不穩(wěn),頭暈,腳踩棉花等[8],嚴重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目前臨床認為半規(guī)管結石和嵴頂管結石機制是BPPV的兩種主要發(fā)病機制[9-11],但后者發(fā)生率較高。鄭濤等[12]認為,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中老年發(fā)病率高于青壯年。圍絕經期女性激素水平變化大,影響全身鈣代謝,骨更新率顯著降低,導致骨質流失,減少骨量調節(jié)物,可能影響耳石內部結構和功能。部分BPPV病情頑固,可能與鈣重吸收增加導致內耳淋巴液游離鈣水平上升有關,異位脫落耳石溶解難度較大,病情反復發(fā)作。岳偉等[13]對74例老年BPPV患者進行檢查發(fā)現,該類患者發(fā)病與顱內外大、小血管病變密切相關;且老年人常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受血管痙攣、血液黏滯增加、低灌注等影響,前庭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造成耳石脫落,提示血管因素在BPPV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椎動脈壁上存著大量交感神經纖維,呈相互交織的立體網狀結構,頸上神經節(jié)交感神經干受刺激后,引起椎動脈痙攣,血流速度減緩,可導致缺血性眩暈。
抗組胺藥物是治療眩暈的常用藥,可松弛內耳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增加前庭血流量,消除眩暈、耳鳴癥狀,同時可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心腦及周圍組織血流量[14]。倍他司汀屬于組胺類衍生物[15],其化學結構、藥物活性均類似于組胺藥物;給藥后可選擇性增加大腦、小腦、腦干、內耳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內耳及周圍組織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腦組織循環(huán),增加頸動脈血流量,明顯改善眩暈。廖傳明等[16]研究表明,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有利于改善大腦、腦干內血液循環(huán),加快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消除內耳眩暈、耳鳴、耳閉塞感。此外,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也是一種H1受體激動劑,具有擴張外周血管、收縮平滑肌、刺激腺體分泌、提高患者平衡力等作用。郭麗君[17]對83例BPPV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在手法復位基礎上采用甘露醇和鹽酸倍他司汀治療,治療有效率明顯提高,復發(fā)率降低,證實了倍他司汀對BPPV的治療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VSI、BBS、計時平衡試驗結果改善優(yōu)于倍他司汀組和手法復位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倍他司汀組和手法復位組,提示改良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治療BPPV,有利于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眩暈、眼震等癥狀,促進前庭代謝,提高平衡力,降低患者跌倒發(fā)生率;同時加快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刺激內耳中淋巴液分泌和吸收,有效減輕內耳水腫。
基于BPPV發(fā)病的半規(guī)管結石學說和嵴頂管石學說,產生了Epley管石復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脫法。管石復位法作用機制為[18]: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按一定順序改變患者頭位,將后半規(guī)管中耳石復位到橢圓囊中,消除或減輕對半規(guī)管動力學作用的影響,從而治療BPPV。呂昕等[19]研究表明,改良Gufoni手法可進一步提高耳石復位效果,可作為Barbecue法復位效果不佳者的補充治療。手法復位治療通過體位變換的機械力,促使耳石脫落、分散溶解,提高前庭中樞代償功能,進而緩解眩暈癥狀,降低疾病復發(fā)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1周、3個月有效率明顯高于手法復位組和倍他司汀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手法復位組和倍他司汀組,與文獻[20-21]報道一致。
由于不典型BPPV患者臨床癥狀不顯著,易導致誤診漏診,需詳細詢問病史,結合位置實驗體位變化確診。在應用手法復位治療BPPV時,應注意保持頭部位置,使半規(guī)管處于最低位置,降低耳石誤入其他半規(guī)管的風險。對于合并嚴重頸椎病、心血管疾病、頸動脈狹窄者,應慎用或禁用手法復位,避免加重眩暈,造成嚴重后果[22-23]。
綜上所述,改良手法復位聯(lián)合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治療不典型BPPV安全可靠,有利于減輕臨床癥狀,改善血液循環(huán),提高平衡力,降低復發(fā)率,從而增強臨床療效,值得積極推廣和應用。
[]
[1] 郝姜蕾,馮艷蓉,張慶翔.184例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的耳石定位與手法復位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31(5):441-443.
[2] 吳子明.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BPPV診療指南介紹[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17(5):502-503.
[3] Hohtari-Kivim?ki U, Salminen M. Short Berg Balance Scale, BBS-9, as a predictor of fall risk among the aged: a prospective 12-month follow-up study[J].Aging Clin Exp Res, 2013,25(6):645-650.
[4] Black F O, Angel C R, Pesznecker S C,etal. Outcome analysis of individualized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protocols[J].Am J Otol, 2000,21(4):543-551.
[5] 吳子明,張素珍.前庭功能檢查與選擇[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3,11(3):397-400.
[6] 王佳佳,郝冬琳.對初次手法復位治療后癥狀加重的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研究與治療[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34):84-85.
[7] 于吉友,劉永海.不同耳石復位法應用于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21):16-19.
[8] Brodsky J R, Lipson S, Wilber J,et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in 110 Pediatric Patients[J].Otol Neurotol, 2018,39(3):344-350.
[9] 王凱,榮良群,朱本亮,等.Epley手法復位聯(lián)合眩暈寧治療青年后半規(guī)管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5,31(9):795-798.
[10] 劉紅釗,王靖博,秦慧兵,等.藥物輔助Epley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3,13(4):270-272.
[11] 洪安輝,雷偉東,吳杰賢,等.后半規(guī)管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Epley手法治療后不同體位限制時間對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15):212-214.
[12] 鄭濤,田廣永,曹慶碩,等.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發(fā)病因素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1,18(3):129-131.
[13] 岳偉,相蕾,張雅靜,等.老年人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與顱內外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4,33(4):355-358.
[14] 任爽,都麗萍,甄健存.預防給藥措施在碘對比劑過敏高?;颊咧械膶嵺`[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7,15(4):67-70.
[15] 嚴杰,李艷玲,褚小燕,等.手法復位聯(lián)合倍他司汀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6(5):664-665.
[16] 廖傳明,劉艷萍,廖華英,等.強力定眩片聯(lián)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6,25(2):213-214.
[17] 郭麗君.手法復位聯(lián)合甘露醇、鹽酸倍他司汀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5,55(12):41-42.
[18] 楊威.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聯(lián)合藥物治療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34(34):134-135 .
[19] 呂昕,肖飛,郭韶韶.不同耳石復位法在治療向地性眼震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中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47(5):468-470.
[20] 路娟,陸伯華.后半規(guī)管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不同手法復位的臨床研究[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0,17(3):218-220.
[21] 雷華斌,張恒.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療效及對血脂代謝影響[J].世界中醫(yī)藥,2016,11(10):2039-2042.
[22] 黃炬輝.重復檢查對診斷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重要性和相關臨床特點[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7(3):194-196.
[23]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