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張雪峰 柴召朋 趙彥輝 王墨
哈爾濱東安汽車發(fā)動機制造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50060
差速器作為汽車結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為保證正常的車輛轉(zhuǎn)彎功,其故障模式研究和預防一直以來都備受人們關注。
如圖1所示,差速器旋轉(zhuǎn)慢的左側半軸齒輪受到的轉(zhuǎn)矩M2大,旋轉(zhuǎn)快的右側半軸齒輪受到的轉(zhuǎn)矩M1小,左、右兩側轉(zhuǎn)矩的和等于差速器受到的轉(zhuǎn)矩M0,兩側轉(zhuǎn)矩的差等于差速器的內(nèi)摩擦轉(zhuǎn)矩Mr。
現(xiàn)階段磨損成因的應用探索主要是通過實踐總結出經(jīng)驗公式,對重要影響因子定量的積累總結,但是現(xiàn)階段這些經(jīng)驗積累不能對實際生產(chǎn)做出足夠的技術支持,為了得到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資料,必須在實際的環(huán)境下進行相關的負荷條件試驗。
圖1 差速器內(nèi)部零件工作示意圖
通過分析差速器殼體與墊片之間的運動及摩擦形式,推導出其兩者之間的磨損方式主要以黏著磨損和疲勞磨損為主。
零件間相對滑動時,在破裂處形成焊點,繼續(xù)運動,這些焊點又會分離。零件間的分離如果在界面以下發(fā)生,使得金屬在零件表面間相互轉(zhuǎn)移,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金屬磨屑。零件間油膜抵抗剪切的能力不高,在高點處容易發(fā)生破裂,零件間表面的金屬部分會發(fā)生直接接觸,并且會產(chǎn)生摩擦熱,產(chǎn)生較強的黏著,這些金屬黏著點在相對運動時又會被剪斷分離,表面損傷??梢园佯ぶp的過程進行階段劃分:表面接觸→高點塑性變形→油膜破裂→黏著連接→剪斷分離→黏著鏈接的往復循環(huán)。
零件在交變壓應力的作用下,材料會發(fā)生疲勞疲勞磨損,一般零件表層的最薄弱處在芯部距離表面0.786b的位置(b是接觸區(qū)域的一半的寬度),最大剪切應力一般作用在該區(qū)域,同時容易產(chǎn)生裂紋,如果滾動和滑動聯(lián)合作用,最大剪切應力的作用點就會接近摩擦表面,剝落和磨損更容易發(fā)生。
適當?shù)谋砻嬗不瘜幽軌蛟鰪娏慵砻娴哪推谀p的能力,但是晶格錯位聚集區(qū)與表面硬化層和芯部材料過渡區(qū)重疊時,表層的附著力就會降低。
每一種摩擦副都有其相應的抗磨損最優(yōu)硬度值,其磨損量與滑動位移、負荷成正比,與表面硬度成反比。在一定范圍內(nèi)增大零件間表面的硬度差可以降低磨損,特別是對較低硬度零件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
作為滾動或滑動摩擦件而言,表面粗糙度也是影響摩擦副磨損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圍內(nèi),磨損率隨著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粗糙度增大,犁溝效應加劇,磨損率相應增大。
在工程實際中,針對某型號橫置自動變速器的差速器燒結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差速器殼體與墊片之間的磨損問題進行分析及試驗驗證。
本次試驗是在完整的變速器驅(qū)動結構下進行的差速器燒結試驗,采用電動機驅(qū)動,差速器左、右半軸分別連接大型測力計,通過控制左、右半軸轉(zhuǎn)速及力矩來模擬車輛極限轉(zhuǎn)彎過程中的差速器工作情況,該試驗在最大程度上貼合實際工況,具有很高的工程實際價值。試驗布置如圖2所示,試驗裝置如圖3所示。
3.2.1 驗證摩擦副粗糙度對差速器摩擦磨損的影響
為控制摩擦副的粗糙度為單一變量,采用兩臺試驗同時進行。在試驗前對差速器前、后殼體的墊片配合面的粗糙度進行測定,并對其中B試驗組的殼體配合面進行油石推磨,降低其粗糙度。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圖2 差速器燒結試驗裝置布置圖
圖3 差速器試驗裝置圖
表1 試驗前參數(shù)對照表
本文試驗中除需驗證因素外,其余零件均為標準件(下同)。試驗結果:通過對差速器摩擦面相對基準面距離的測量,來反映試驗過程中的磨損量,試驗前后對比分析如表2所示,試驗后兩組試件摩擦面如圖4和圖5所示:
圖4 A參照組試驗件
圖5 B試驗組試驗件
表2 A、B兩組試驗的磨損量對比
首先,關于摩擦面粗糙度,A參照組試驗件在試驗后為Ra0.72,B試驗組試驗件在試驗后為Ra6.2,其粗糙程度要大于A參照組。其次,關于試驗中磨損量,A組試驗件摩擦面距基準面的距離由試驗前的81.22mm變?yōu)?1.29mm,磨損量為0.07mm,B組試驗件摩擦面距基準面的距離由試驗前的81.24mm變?yōu)?2.45mm,磨損量為1.21mm??梢?,在差速器摩擦副中,摩擦副磨損量隨著配合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大。
3.2.2 驗證表面硬度差對差速器摩擦磨損的影響
采用上面試驗的A參照組作為對比。設定本次試驗狀態(tài):將C試驗組鍍鎳墊片在殼體側的鍍層進行人工去除,從而使該面的硬度降低,由于差速器殼體的硬度原本就低于墊片的硬度,這也就導致摩擦副兩者間的硬度差下降,其余零件為標準件,試驗前零件參數(shù)狀態(tài)如表3所示:
表3 試驗前參數(shù)對照表
試驗結果對比如表4所示,試驗后摩擦面情況對比如圖6所示:
表4 A、B兩組試驗的磨損量對比
圖6 C試驗組試驗件
C組試驗件在試驗后摩擦副周圍堆積大量油泥,且配合面磨損嚴重,導油槽已不可見。
首先,關于摩擦面粗糙度,C試驗組試驗件在試驗后為Ra12.5,其粗糙程度要遠遠大于A參照組的Ra0.72。其次,關于磨損量,C組試驗件摩擦面距基準面的距離由試驗前的81.20mm變?yōu)?3.06mm,磨損量為1.86mm,遠大于A參照組的0.07mm??梢?,在差速器摩擦副中,摩擦副磨損量隨著配合面硬度差的降低而增大。
通過以上對摩擦副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硬度差的試驗分析,它們都是影響摩擦磨損的重要因素,在工程實際中,直接影響著差速器磨損的嚴重程度。
(1)通過對差速器總成結構和工作原理的分析,確定墊片和差速器殼體配合面的工作模式,明確了差速器故障對整車安全性能的影響。
(2)對摩擦磨損的分類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合差速器殼體與墊片的工作模式,確定其摩擦磨損類型為黏著磨損與疲勞磨損,針對兩種磨損類型進行分析,得到了更適合工程應用實際的影響磨損的因素。
(3)從配合面粗糙度和摩擦副硬度差兩個角度,建立更加貼合工程實際、完全模擬實車工況的試驗,獲得工程實際中的試驗數(shù)據(jù),為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帶來了指導性的作用。通過試驗對比發(fā)現(xiàn):配合面粗糙度增大將會增加摩擦副的磨損程度;減少摩擦副的硬度差,將會增加摩擦副的磨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