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明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而批注式閱讀是解決學生學習方法的問題,更是培養(yǎng)學風、養(yǎng)成思維習慣的問題。
基于《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小學階段必須要完成“課標”規(guī)定的推存篇目140萬字。所幸看到的不僅僅是課標的精神,專家的觀點,這無聲的指揮棒(試卷)更是跟上了步伐,一張張有深度、有廣度、有厚度的語文試卷出現(xiàn)在教師與學生面前,教師不能按部就班地吃老本似的教語文了,學生也不能單靠讀讀背背那薄得可憐的教科書來獲取高分了。擺在面前的事實是教師的照本宣科已遭淘汰,必須博覽群書,使得自己成為豐厚的教學資源;學生死記硬背也行不通了,必須要有積累不斷豐實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能力。
于是作為小學一線的語文教師,茶余飯后常常聽到教師埋怨:“教育部要求科科開齊,課課上足,而一周只有六節(jié)的語文課,能完成課內的閱讀量就很好了,我如何能完成課外的140萬字的閱讀量呢?”是的,單靠一周六課時完成這樣的閱讀量是不可能的,但是當你讀到劉憲華《主題閱讀——三人行》、聽到王紅影主持的“主題詩會”時,你會因為學生的表現(xiàn)而震憾,會對今后的教學有所觸動,會明白什么叫積累,什么叫方法,什么叫習慣,什么叫磨刀不負砍柴工。教師必須把“教材僅僅是個例子”的理念踐行到底。它將是引導孩子完成閱讀量的前提,是實現(xiàn)語文學科從知識教學走向能力教學、進而走向素養(yǎng)教學的必經(jīng)之路。而批注式閱讀是解決學生學習方法的問題,更是培養(yǎng)學風、養(yǎng)成思維習慣的問題。批注式閱讀教學是實實在在地讓孩子們學會“漁”,真正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批注式閱讀與閱讀效率之間的關系:
動筆讀書,遷徙知識,鞏固內化
批注式閱讀:就是動手“畫、注、批”,不僅是要用眼睛讀書,還在用心、用腦、用手一起讀書。胡適先生說:“讀書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毙焯亓⒗舷壬舱f:“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根據(jù)課標的精神,我重視引導孩子通過圈點批注,自學字詞,調動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解讀文本;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交流,開展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將聽說讀寫語文實踐活動融于其中。慢慢地,孩子們養(yǎng)成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孩子們也因為學會了這本領與習慣,在課堂輕松駕馭,課堂上孩子們智慧火花的碰撞讓我上完一節(jié)課心情是輕松而愉悅的。現(xiàn)僅舉一例與大家共同分享。
在《閱讀大地的徐霞客》課堂上:
教師:為什么徐霞客能成為一個“奇人”?請同學們認真地閱讀文章,記得一邊讀書,一邊做記號,一邊思考,并記錄下你思考的痕跡。
班上的“快嘴”雅蕓同學便以她那特有的優(yōu)美姿態(tài)站起來回答:我覺得徐霞客白天攀險峰,涉危澗,終于到了晚上了,可他還要“燃松拾穗,走筆為記”,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真是名副其實的奇人呀?。桃獍选敖K于”拉長音重點讀)
雅蕓一坐下來,“挑刺大王”曹天寶立馬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雅蕓同學的話說得不妥?!?/p>
教師:有什么不妥?請說。
曹天寶:徐霞客他卓爾不群, 當時讀書人抱著“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觀念,他卻另辟蹊徑,考察大地。他樂此不彼,怎么能用上“終于”這個詞呢?用上“終于”這個詞就削弱了徐霞客鍥而不舍的精神了。
班上的同學都點頭表示同意曹天寶的看法,認為曹天寶反駁得有理。
雅蕓:老師,我覺得我沒說錯,我用上“終于”這個詞,是因為我認為徐霞客他白天攀險峰,涉危澗,這已經(jīng)很累了,我的感受是盼望天快黑了,好讓徐霞客休息,可是徐霞客他不但沒有,反而仍然記錄當日見聞,多么堅韌而有毅力的人呀??蛇@一切在我的感覺都是那么累的。我用上“終于”這個詞是從我的角度想的。
雅蕓同學的發(fā)言,有的同學點頭同意,但還有同學要反駁,這時,班上的“智慧大王”張森鑫站起來了:老師,我覺得他們倆的觀點都對,這就是看問題的“角度”。上一個單元我們剛學完“角度”,明白對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雅蕓和曹天寶兩位同學說的都有道理,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已。
剛才那躍躍欲試的“五指山”此時都放下了,我知道那是因為他們懂得聆聽,在聆聽中明辨是非了。彼時彼刻,我的心激動不已,相信我平時作批注的苦功下到位了,孩子們學到了。我陶醉于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陶醉于他們已學會“批注式”的閱讀方法并能學以致用;陶醉于他們懂得聆聽,學會運用縝密、連貫、辯證、系統(tǒng)思維的思維方式;我更陶醉于他們把 “角度”主題單元所學的知識已轉化為智慧了……總之,我的內心深處有難以言盡的喜悅之感。學生也樂,他們樂有那么多發(fā)言的機會,樂有那么多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有那么多得到教師肯定的機會……
課就在教師的引導中和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前進著,一切的一切都是順學而教,渾然天成。徐霞客在閱讀著大地,同學們在“閱讀”著徐霞客,而教師則在“閱讀”著學生。真知灼見層出不窮,故而皆大歡喜,其樂融融。教完或學完一節(jié)課,心情愉悅地走出教室,因為語文的實踐性從中得到體現(xiàn),學生的獨立學習、自主學習意識已形成了,擁有這樣的能力與本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怕跟不上嗎?你還用擔心區(qū)區(qū)六課時的語文課不夠用嗎?你會深信課改大家陳琴老師只用一個月的時間,便完成現(xiàn)行語文教材的教學任務是不假的。
動筆讀書,遷徒方法,提煉能力
“批注式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號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處進行標記和書寫,用來幫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種讀書方式。批注式閱讀的方法,要求學生“課堂舉一、課外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學弈》這篇文言文時,小學生對古文是比較生分的,盡管這已不是第一篇。我上課伊始,讓孩子們回憶學習古文的方法,孩子們在自己的記憶下及我的引導補充下,歸納出了學古文的金鑰匙:
一讀再讀音準字順,
對照譯文字斟句酌。
再現(xiàn)情境反復研讀,
熟讀成誦其義自現(xiàn)。
我把這金鑰匙通過PPT展示出來,讓孩子們大聲地朗讀。接著把學習的權利放給孩子們自主學習。十分鐘過去了,我不必煩瑣地解釋,頻繁地提問,依據(jù)這把“金鑰匙”四兩撥千金似的點撥孩 子,孩子們就已讀懂了這經(jīng)典佳作。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我還有十五分鐘的時間讓孩子們完成課外拓展文言文《伯牙絕弦》這千古絕唱。相對于白話文,他們更衷愛于文言文,因為他們覺得古文言簡意賅、語言凝煉,富有韻味,讀之朗朗上口,誦之回味無窮。當然,能讓孩子們達到這樣的境界確實非一日之功。我慶幸于我在四年級執(zhí)教《欲速則不達》(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時,就已精心、巧妙地把這方法與樂趣傳輸給他們,并踐行于課內外的文言文當中,解開文言文難的心結了。批注式閱讀指導到位,恰恰能讓孩子的這種心理得到滿足,每節(jié)課不同層次地自主地充當著這個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研究者,何樂而不為呢?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批注式閱讀,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之秘妙!這樣的教學我感到快樂和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