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
小說類文本在人物的塑造上往往通過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矛盾沖突來進行,從而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些矛盾沖突的地方不僅在內容上得到體現(xiàn),更隱藏于語言文字間的表達。于漪老師說:“對立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如此。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由此可見,文本中的矛盾沖突也是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一種寶貴資源。
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和發(fā)揮小說類文本內容上和表達上的矛盾沖突處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方面的作用,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處展開,品讀文字內在的含義、揣摩文字特別的表達方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體悟和學習文本的表達技巧。
一、抓文字表里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思維的全面性
閱讀過程中,學生常常關注文字表面上描述的內容,而不容易讀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意思,因此在理解和認識上往往出現(xiàn)偏差。而高年級一些課文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比較復雜,學生在閱讀中容易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情形,從而影響對人物正確而全面的理解。
《景陽岡》描寫的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摹拔渌纱蚧ⅰ钡墓适?。課文中武松語言、動作隨處可見其英勇無畏的性格特點。如果閱讀僅限于此,那么,學生對武松這個神勇非凡但又血肉豐滿的草莽英雄的認識就是不全面的。武松的性格魅力就在于他不僅有膽有識,也有害怕和驚慌,是個有血有肉的真英雄。雖然課文沒有直接寫“怕”,但只要學生讀進去,不難發(fā)現(xiàn)武松膽略之外的真慌張,如乍見猛虎時的驚叫“啊呀”、打虎時折了哨棒等。
字面上的意思只有和字面下的含義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懂。因此,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文字表面和內里的矛盾沖突,激發(fā)學生在思考中探究和發(fā)現(xiàn),在讀懂一個“真正的武松”的同時,領略作者高超的表達技巧。
二、抓文字前后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思維的精細度
在閱讀中,學生因不善于將課文前后聯(lián)系起來全面地分析問題,所以往往會忽略文章中的小細節(jié),而高明的作者卻常常在細節(jié)處做文章。
文中看起來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正是作者匠心之處。細節(jié)中的矛盾,其實是不易察覺到的。比如《船長》課文中的數(shù)字“60”和“61”的差別;比如課文前文中“他把自己給忘了”和后文中“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的不和諧。不仔細讀是讀不出來的,不仔細想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
智慧的老師,不會向學生點破自己的發(fā)現(xiàn),而是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不會向學生告知自己的理解,而是引導學生深
入文本細節(jié)品味沖突,在閱讀中自己去揣摩人物形象,體會表達
方法。
三、抓材料安排上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情節(jié)上的矛盾沖突,相較而言,易于被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上的矛盾沖突,則需要深度思考才能見其端倪,而其中語言材料安排上的矛盾沖突處,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獨具處。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推進,促使他們聯(lián)系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而深入的思考,從而體會文章表達的密鑰呢?教學時,不妨抓一抓文本材料之間的矛盾沖突。
比如《景陽岡》一文寫的是膾炙人口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可是課文卻偏偏用了大段篇章寫武松喝酒。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安排材料呢?在生本、生生、師生的思維碰撞中,學生的思考有了深入,進而明白:如果武松沒喝這十八碗酒,沒有一點醉意,清醒下的武松不會把面子看得比性命還重要,就不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武松幾次夸酒,“好酒!”“這酒真有氣力!”如果武松沒喝這十八碗酒,沒長這么多氣力,清醒的武松難有這般神力打死猛虎;如果武松沒喝這十八碗酒,沒有一點醉意,那他隨身攜帶的哨棒很有可能不會打折,也就不會成就這廣為流傳的“武松赤手空拳打猛虎”了。所以,寫喝酒,其實就是寫打虎。
再如,課文《凡卡》,介紹了凡卡通過寫信向爺爺傾訴自己在鞋鋪當學徒時所遭受的悲慘生活??墒窃谕ㄆ摹翱唷敝g,作者卻穿插了凡卡兩次“快樂”的回憶:一是回憶鄉(xiāng)村夜景,一是回憶與爺爺一起上山砍圣誕樹的情景。這樣寫好嗎?會不會沖淡課文的主題?這兩處回憶放在一起寫好還是分開寫好?通過圍繞文本材料安排上的矛盾沖突來激發(fā)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在頭腦風暴中激發(fā)學生深入品讀,體會內容上悲喜之間的強烈對比,感受插敘的作用。
總之,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文本資源,巧妙抓住課文中的矛盾沖突,用文本沖突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在解決文本中的矛盾的同時,促進學生開動腦筋、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咂摸語言、學習表達。(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棲霞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