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杰,覃偉
臺州骨傷醫(yī)院,浙江 溫嶺 3175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頸椎病類型,是由于頸椎退行性改變刺激或擠壓椎動脈,引發(fā)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形成的頸椎病。臨床表現(xiàn)有眩暈、耳鳴、頸部疼痛、視物旋轉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yī)多采用口服血管擴張類藥物和抗動脈硬化類藥物及頸帶固定等方式治療,治療效果不明顯,起效慢且復發(fā)率高。中醫(y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眩暈范疇,中藥、針灸、推拿等中醫(yī)治療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1~3]。有研究顯示,天麻鉤藤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肝陽上亢證效果顯著[4]。為觀察中醫(yī)骨傷手法配合天麻鉤藤飲的治療效果,筆者納入104例椎動脈型頸椎病肝陽上亢證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治療的104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男33例,女19例;年齡18~77歲,平均(45.3±8.4)歲;病程1~5年,平均(2.4±0.7)年。對照組男31例,女21例;年齡20~75歲,平均(45.8±8.1)歲;病程0.8~5年,平均(2.5±0.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相關診斷標準:頸椎X線、CT或MRI檢查顯示頸椎椎體骨質增生或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旋頸實驗測試結果為陽性,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異常,頸性眩暈感或曾猝倒發(fā)作,沒有交感神經癥狀。
1.3 辨證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眩暈的辨證標準,辨為肝陽上亢證。癥見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甚則仆倒。
1.4 納入標準 性別不限,年齡≥18周歲;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月內未進行頸椎病相關治療。
1.5 排除標準 脊髓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等其他類型頸椎??;伴有嚴重心腦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等;頸椎或椎管內腫瘤;椎骨骨折、脫位、結核或先天畸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未能按照計劃完成治療。
2.1 對照組 采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處方:鉤藤、川牛膝12 g,石決明18 g,天麻、杜仲、黃芩、梔子、夜交藤、益母草、朱茯神、桑寄生各9 g。隨癥加減:耳鳴者加僵蠶10 g,眩暈者加生龍骨、生牡蠣30 g,疼痛者加姜黃、桑枝各10 g,面紅者加野菊花10 g。加水煎煮,取汁200 mL,每天2次,每次服用100 mL,持續(xù)服用15天。
2.2 觀察組 在中藥內服基礎上施行中醫(yī)骨傷手法。①按摩患者頸部兩側肌肉和背部肌肉10 min幫助患者放松,使用拇指按揉法和點穴手法持續(xù)輕柔風池穴5 min;②借助患者體重對患者進行1 min頸椎牽引;③根據(jù)患者病情,指導患者進行頸部前屈、后伸和旋轉動作;④讓患者保持低頭前傾屈體的動作,用手肘和前臂將患者下頜部固定,引導患者慢慢的向一側旋轉,角度控制在45°左右,剩余的手對患者頸椎棘突下對側位置進行按壓,此過程中持續(xù)治療10 min;⑤將患者頸部、背部肌肉充分放松后使用雙手進行旋轉提拉,聽到響聲后停止,另一側使用上述方法進行反向旋轉提拉;⑥所有手法施行完畢后按照第一步的方法進行局部放松。上述骨傷手法每天施行1次,持續(xù)治療15天。
3.1 觀察指標 ①根據(jù)患者肢體及頸部功能的恢復情況評估治療效果;②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收縮期峰值流速(PSV)、時間平均流速(TMFV)和血管搏動指數(shù)(PI)、阻力指數(shù)(RI);③不良反應。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顯效:肢體及頸部功能恢復,眩暈等臨床癥狀消失,能夠正常工作與生活;有效:肢體及頸部功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伴有輕微眩暈感,對工作與生活影響不大;無效:肢體及頸部功能無改善,臨床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無法正常工作與生活。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94.23%,對照組總有效率78.8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見表2。治療前,2組PSV、TMFV、PI、R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PSV、TMFV均較治療前提升(P<0.05),PI、RI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觀察組PSV、TMFV均高于對照組(P< 0.05),PI、RI均低于對照組(P< 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n觀察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2 52 52 52 PSV(cm/s)52.02±9.31 60.32±10.24①②51.24±8.86 55.02±9.15①TM FV(cm/s)22.53±4.78 26.74±5.21①②22.46±4.85 24.51±4.68①PI 1.28±0.45 0.76±0.38①②1.27±0.46 0.95±0.41①RI 0.77±0.15 0.61±0.14①②0.76±0.17 0.68±0.15①
4.4 不良反應 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之一,其最主要的特征為眩暈,發(fā)病機制復雜。中醫(y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眩暈范疇,眩暈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虛實兩端。虛者髓海不足,氣血虧虛,腦竅失養(yǎng),實者風火痰瘀上擾清竅,血脈瘀滯而發(fā)為眩暈。其中髓海不足、氣血虧虛為本,風火痰瘀為其標。在臨床中將椎動脈型頸椎病從中醫(yī)肝的角度進行辨證分型后發(fā)現(xiàn),該病多屬于肝陽上亢證,與《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的:“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中眩暈與肝的關系相互印證。肝腎虧虛、肝陽上亢證宜采用補益肝腎、平肝潛陽的方法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采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辨證治療。方中天麻、鉤藤為君藥,入肝經,平肝熄風。石決明平肝潛陽,并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的效果;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直折陽亢。兩者共為臣藥,以助君藥平肝熄風。配以山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陽亢;益母草活血利水,以利于肝陽之平降;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朱茯神寧心安神。上述七味共為佐藥。全方共奏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效。
頸椎動力學失衡導致椎動脈擠壓、變形,從而引起供血不足,產生眩暈、頭痛等癥狀。頸靜脈缺氧和頸部肌肉勞損是導致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中醫(yī)骨傷手法可以通過旋轉復位、牽拉、按摩的手法讓患者頸部、背部的肌肉得到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基底動脈和雙側椎動脈的血流速度,緩解椎動脈的痙攣,降低血漿黏稠度,改善血流動力學。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yī)骨傷手法配合天麻鉤藤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獨天麻鉤藤飲治療。椎動脈具有自主調節(jié)能力,讓血液的供求在一定范圍內保持平衡,血流速度和血管PI、RI是反應椎動脈彈性和生理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PSV、TMFV的升高與PI、RI的降低是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的體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PSV、TMFV高于對照組(P<0.05),PI、RI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加用中醫(yī)骨傷手法取得了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中醫(yī)骨傷手法配合天麻鉤藤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用藥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
[1]楊玥,陽偉紅.常見中醫(yī)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對比觀察[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3):282-286.
[2]王冠.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11(2):207-210.
[3]周靖,鄧志,代雷,等.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2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4,25(2):248-249.
[4]李瑞達,陳建鋒.天麻鉤藤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肝陽上亢證的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6,37(12):1614-1615.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