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妮,湯曉穎
(廣東工業(yè)大學,廣州 510090)
民間美術多源于傳統(tǒng)農耕文明,低下的生產力讓彼時的人們對未知的自然力量有著原始的崇拜,民間美術實際上是民俗觀念的形象載體。在認知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中強調知識的作用,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這就導致了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天地萬物,還是靈魂鬼怪祭祀、農事祈求豐收、節(jié)日的祝福等等,所有民間美術所表達的意愿都寄托在當時的人們所認知的神秘自然現(xiàn)象和人為事物上,并在民俗活動中傾注著他們質樸的感情和心理。這不僅寄托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更是他們汲取精神力量的媒體。
而在新媒體時代,人類對未知的探索仍未停止,傳統(tǒng)的載體或者是媒介,卻已不能承載當代人的訴求和期許,曾經的未知的神秘力量在當今時代人們的認知中已經成為了常識,傳統(tǒng)工藝美術因而減少了更新迭代的動力,致使它們在當代遇冷。此外,再加上傳統(tǒng)民間美術的制作工藝復雜,生產效率低等弊端,其面臨挑戰(zhàn)已是必然。
認知科學與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教授提出了認知的三個層次:本能的、行為的和反思的。
人們在對外界刺激進行識別的過程中,有一個再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人們將知覺到的信息與記憶中的表征相匹配的過程,這是本能層次的反應。在本能水平上,視覺、觸覺和聽覺等物理特征均處于支配地位。
傳承的前提是對事物的認知加上已知的經驗理解,傳統(tǒng)工藝大多是以個人經驗和傳統(tǒng)技藝為基礎。顯然在當代即便閱讀再多的具有傳統(tǒng)美學觀的文字作品,欣賞再精美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產品,我們也難以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感同身受,難以真正地從心底進行文化的認同。所以在當今時代采用何種方式來傳承民間工藝美術,并幫助現(xiàn)代人樹立對傳統(tǒng)工藝及其審美的準確的認知,就是數(shù)字化傳承的意義所在。
我們在說傳承的時候,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或者說不主要是那幅美麗精致的圖樣, 以及細致的裝飾,而是這位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所代代相承的技藝, 特別是他的信仰、審美、習俗等諸多特點,以及各個不同的時空環(huán)境和其所具有的民俗功能。
數(shù)字化的傳承手段主要是通過獨特的影像、視頻、音頻以及聽覺、觸覺等接收系統(tǒng)等的綜合運用,來提供視覺與聽覺,甚至是嗅覺、觸覺、味覺等多維感覺集合的世界,在知覺感性方面表現(xiàn)出令受眾感覺親歷其境的深度體驗。認知心理的核心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fā)生的內部心理過程,這樣的全方位的感知方式,拓寬了輸入的渠道,可使得人的認知更加真切、深刻。新媒體提供的只是一種媒介的轉化,而不影響其最初的精神內涵。
反思層次的設計涉及諸多領域,強調信息、文化與產品或產品作用的意義。一個產品可以不僅包含它們所實現(xiàn)的功能總和,還應該包含她傳遞給人的信息與情感。
機器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是沒有情緒的,但是人有,例如當消極情緒產生時,神經遞質將注意力完全聚焦在某個主題而不分散,直到問題解決,但在正面情緒產生時神經遞質則愿意將加工的范圍以及興趣擴寬,喚起好奇心,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只有把握住人在認知過程中的反思層面的情緒反饋,才能使人深入地了解知識和文化,使其有感知也有反饋,有信息的輸入也有情感的輸出。
博物館的本質在于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四大目標,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對廣府家具文化進行數(shù)字化保護,是信息化時代科技與文化遺產保護相融合的一次新嘗試。
“紙上博物館”是指,在紙本書籍中引入AR技術。AR(增強現(xiàn)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具有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特征,改變了形式單一的傳統(tǒng)傳播方式。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為設計提供了心理學基礎。
整體架構是通過建立廣府民間工藝美術數(shù)字博物館來保護和傳播廣府文化;將一些廣府民間工藝美術制作技巧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媒體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可以促使廣府民間工藝美術在新媒體時代得到新的發(fā)展機遇。
以廣府家具為例,廣府家具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存在著保護和繼承悖論,在實用性上進行繼續(xù)改造與創(chuàng)新,易失去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和精神,只建立博物館束之高閣又易使文化得不到理解和傳播。博物館的本質在于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四大目標,在新媒體的時代,甚至其在展示和教育功能上要比傳統(tǒng)的博物館更勝一籌,認知心理學中強調,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在App中不僅有傳統(tǒng)的歷史、工藝的簡介,可以使得用戶在實驗過程中對“廣府家具”有一個初步認知,而且可以基于這種認知在AR交互部分對這種體驗中進行更深度的體驗,這種在體驗中的刺激也會正向影響用戶的持續(xù)使用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紙質圖書部分,紙質圖書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傳播的主要媒介,以當前書籍的書頁或讀者的閱讀環(huán)境作為現(xiàn)實環(huán)境,使用移動應用程序,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疊加顯示廣府家具三維模型與三維動畫,用戶可進行實時互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游覽博物館的文化體驗。使用戶在沉浸式的體驗中通過紙上虛擬博物館,將數(shù)字化傳承中的教育、展示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人們的知覺有一種“簡化”的傾向,所謂“簡化”并非僅指物體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與成分之間的簡單關系,而是一種將任何刺激以盡可能簡單的結構組織起來的傾向。根據(jù)瀏覽者的內心特征與認知性質,不但要了解人是怎樣接收信息的,還應明白人是如何理解信息、處理信息的。
據(jù)此我們這樣來布局“紙上博物館”產品的構架,盡量簡化第一級層次,將線性敘述的歷史、制作部分放置在獨立的模塊,以便更簡明扼要地進行表達。分為紙本書籍和移動應用程序(App)兩部分。兩者既是相對獨立的產品,又可配套使用。廣府家具的App整體框架以介紹廣府家具的名作、結構、裝飾、用料,以及其發(fā)展脈絡為主。
整個App是情景沉浸式體驗,不是強迫灌輸式的感官刺激。動作是一種交互,用戶通過“動作”來控制觀賞進程,在使用中發(fā)揮自身主體作用,主體與紙質圖書以及三維模型進行多個維度的體驗。
1.統(tǒng)一風格與色彩,抓住用戶本能需求
本能水平的設計的基本原理源于人類本能,在人和人之間以及文化之間都是相互一致的。它主要涉及視覺整體感知的最初效果,也就是抓住眼球。本能的認知需求就需要整體的風格統(tǒng)一、色彩的和諧、主題的明確。
在“廣府家具紙上博物館”中,根據(jù)“廣府家具”的造型與圖案,提煉了廣府家具的裝飾花紋和元素進行設計,例如圖標外形是從廣式家具經典的“斗鉤”曲線中歸納得出的線性圖標造型,突出了廣府家具的文化美感。
圖2 App界面之一
圖3 紙質書籍中的“AR交互體驗”
界面設計的主體顏色采用了三種飽和度較低的棕灰色,與華麗紋樣、繁復雕刻的廣府家具形成呼應,起到襯托作用。這樣的設置也符合人的認知本能,在輔助部分降低輔助圖形與顏色對于主體物的干擾,激起體驗者的探索欲望以幫助其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體驗。(圖1)
2.滿足需求,快速進入體驗狀態(tài)
認知心理學認為注意是人體加工信息的一個限制容量,此有限性產生自人的心理智源的有限性。人體加工信息的容量不是無限的,因此需要關注的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注意如何選擇。
在所有的界面中(圖2),我們都控制了畫面主體物的數(shù)量,讓主體物突出至畫面中心,并且在文字敘述訊息上保持了嚴格的層級關系——用顏色、字體、間距的變化有次序地展示了不同的產品屬性。從典藏家具的名稱到相關的審美淵源直至歷史典故,一層層遞進傳達信息。不論用戶的認知與理解是否到達了所提供的最高層級,但只要是對頁面中的信息進行瀏覽就都可以對展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掌握主動權,加強體驗中的獲得感
讓用戶掌握主動權,則是我們在認知中的反思層面進行的設計。形容反思層面最恰當?shù)某烧Z是“觸景生情”, 它依賴于產品帶給用戶的參與感、使用產品帶來的獲得感,還有一些來自深層次的意識活動的樂趣。這也是我們在產品中加入“AR模式”實現(xiàn)紙上博物館的目的。
通過AR模式的參與,可以得到游戲般的沉浸體驗。這和自上而下的課堂教育、線性敘事的從書本學習、模塊化的App體驗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用戶可以獲得主動權,而不只是被動接受的旁觀者。
在這個層面的體驗中,有情景,有互動,加之體驗者在App其他模塊中對廣府家具的基礎認識,以及在書籍內容里對社會背景、審美法則的初步了解,可以獲得更多的認識,更深層次的體驗期望也可以得到滿足,并促使體驗者進行總結和反思,從而達到傳遞審美品位的目的,使體驗者更好地感受并進而認可其文化內涵。(圖3)
人與人之間雖然認知的過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原有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情感表達都不盡相同,所以來自深層次的意識活動的樂趣也各不相同。但通過體驗,獲得基于自身認知的文化觀念,使傳承不斷層,也就達到了我們對民間美術數(shù)字化傳承的期望。
傳承的方式只是媒介、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留下的不應該僅僅是物化的工藝品,而是真實的歷史,歷史上的審美志趣、祭祀傳統(tǒng)、禮節(jié)習俗。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不僅能促進人與產品的良好交互,而且更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橋梁,甚至它是探索產品、人和物質、文化、歷史之間對話的一種手段。
運用新的手段、新的媒介進行展示探索,不僅是為了將廣府工藝美術技藝保存下去,同時,在新媒體時代運用這些不斷豐富的交互方式、行為模式也拓寬了知識獲取的渠道,增加了人們對傳統(tǒng)民間美術進行深入了解的渠道,這讓傳統(tǒng)民間美術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發(fā)展可能。面對洶涌而至的新文化大潮,在新媒體時代也能在包容中繼續(xù)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 才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p>
[1] 向思樓.論中國民間美術意象結構的審美特征[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263-267.
[2] 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付秋芳,程進三,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01):25-34+171.
[4] 劉世文.論新媒體藝術的“虛擬沉浸”審美[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04):29-34.
[5] 張海育.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下認知心理學發(fā)展取向[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3(2):134-137.
[6]李姍姍.“有意”與“無意”——格式塔心理學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9(01):118-119.
[7] 趙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在移動終端界面設計中的應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8] 何亭.基于認知心理的網(wǎng)絡界面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9] 陳昭霓.認知心理學在UI界面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7,38(16):30-33.
[10] 劉勛,吳艷紅,李興珊,蔣毅,周雯,方方.認知心理學:理解腦、心智和行為的基石[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1,26(06):620-629.
[11]賈林祥.心理的模擬:認知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