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于1984年12月29日在北京京西賓館開幕。周揚因病住院,未能出席這次大會。12月27日,他從醫(yī)院打來電話,向大會表示祝賀。當主持人大會開幕式上宣讀他的祝賀電話時,引起了與會代表們極其熱烈的掌聲。為了表達對周揚同志的敬意和想念之情,馮驥才、陳建功、李陀、鄭萬隆、王安憶、史鐵生、烏熱爾圖、鄭義、孔捷生,以出席大會的“中青年作家代表”的名義,于1985年1月3日給周揚寫了一封信表示慰問。此信在代表中間得到了熱烈的呼應(yīng),有三百六十五位與會的老中青作家在上面簽了名。慰問信的全文如下:
敬愛的周揚同志:
參加這次會議的全體中青年作家,都熱切地想念您!您病了,不能參加會,多么遺憾!
您一定知道,黨中央多么關(guān)心這次會,多么愛護、理解和信賴我們!多年來渴望的藝術(shù)民主與創(chuàng)作自由的黃金般的時代,終于來到。自信和勇氣在我們心中百倍地增長起來,請您相信,我們一定盡力寫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作品,使我們的文學自豪地走在世界文學的前列。這當然也是您和前輩作家們所期望的。
我們很激動。但您有病,還是希望您克制激動。我們只想用這封信,使您快活,舒暢,盡快恢復(fù)健康,早日走進我們中間來!
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中青年作家代表
1985年1月3日
(簽名)
史鐵生、陳建功、馮驥才、李杭育、葉文玲、鄭萬隆、鄭義、張煒、蘇叔陽、邵燕祥、白樺、李陀、張?zhí)烀?、雷抒雁、尤鳳偉、王潤滋、王小鷹、成一、王東滿、張石山、韓石山、韓少功、金河、鄧剛、新鳳霞、艾克拜爾、張抗抗、陳世旭、馮亦代、黃起衰、葉蔚林、古華、宗福先、丁耶、趙麗宏、鐵凝、徐盈、何士光、徐放、張辛欣、蔣子龍、繆俊杰、孫靜軒、鳳子、戈寶權(quán)、戈揚、王愚、蘇予、安柯欽夫、王春元、劉錫誠、王淑云、胡采、鄢國培、田中全、程瑋、楊文林、葉辛、叢維熙、高平、吳祖光、黃裳、蔣星煜、楊佩瑾、王一地、降邊嘉措、金成輝、賈平凹、舒信波、劉賓雁、黃悌、王德芳、陳忠實、柳鳴九、孫毅、蔣和森、朱寨、韋君宜、馮宗璞、趙亦吾、陳敬容、王歌行、程楓、朱奇、艾煊、顧驤、劉劍青、汪靜之、唐達成、閻綱、焦祖堯、孫幼軍、茹志鵑、王安憶、李玲修、束沛德、高莽、劉富道、李建彤、木青、許行、金近、馮苓植、洪三泰、郭蔚球、江曉天、陳冰夷、林煥平、敖德斯爾、陸地、公木、陳沖、胡正言、洛丁、張長、王松、雁翼、李建鋼、李清泉、張昆華、馬寧、王玉堂、柯尤慕?吐爾迪、鄒志安、李楚城、莫應(yīng)豐、錢谷融、李元洛、胡萬春、戈壁舟、陳繼光、申躍中、高曉聲、馮至、田間、李根全、益西旦增、梅汝愷、樊籬、王辛笛、牟崇光、任曉遠、羅旋、陳丹晨、韓洙童、蔣風、許覺民、徐剛、賈芝、石果、金哲、冰夫、魯兵、格爾樂朝克圖、金泰甲、鐘藝兵、李炳銀、張鍥、饒階巴桑、祖爾東·沙比爾、黃宗英、賀抒玉、李若冰、湯真、李逸民、鄭篤、王偉、徐開壘、何為、公劉、武劍青、思基、謝挺宇、洪洋、張一弓、劉祖慈、方冰、張賢華、李必雨、韓少華、藍芒、劉祖培、李震杰、楊明淵、艾明之、王若望、劉真、葉楠、陳模、王淑明、曲波、宋祝平、曾鎮(zhèn)南、中杰英、彭荊風、謝冕、戚玉芳、馬識途、趙米南、嚴陣、汪浙成、李定坤、賈夢雷、耿龍祥、曹杰、向錦江、溫小鈺、高纓、苗得雨、孫克恒、張潔、戈基、王子野、荒蕪、趙清閣、朱春雨、周明、李希凡、袁靜、王志之、白漁、高深、吳淮生、陳定興、金敬邁、葉永烈、胡正、楊纖如、袁鷹、鄂華、程樹臻、肖玉、藍翎、滿銳、楊桂欣、顧工、朔望、常任俠、李學鰲、孟偉哉、楊平、譚談、孫建忠、林斤瀾、孟和博彥、曹辛之、汪曾祺、宮璽、劉亞舟、韶華、李滿天、賀捷生、海波、秦瘦鷗、張化聲、鄭克西、湯吉夫、鮑昌、費禮文、謝昌余、葛翠林、嚴亭亭、張畢來、黃秋耘、于鐵、歐陽文彬、蔡其矯、柳倩、陳國凱、孔捷生、母國政、鐘敬文、錦云、劉心武、唐湜、曹玉模、凌力、李惠薪、周雁如、諶容、王金陵、管樺、顧行、黎先耀、王覺、韓作黎、杜谷、宋協(xié)周、祖慰、葛一虹、魯黎、路翎、駱文、徐懷中、達理、李準、王杏元、包忠文、劉知俠、鐵依甫江、舒蕪、葉子銘、俞林、唐弢、賈合甫·米爾扎汗、克里木·霍加、葛洛、卞之琳、周振甫、王佐良、賈侃、莎蕻、程代熙、王笠耘、高光、丘琴、許磊然、屠岸、李致、石言、任斌武、周勃、楊犁、劉學強、呂劍、錫金、趙自、周克芹、曾彥修、朱雯、于浩成、敏澤、李國文、張賢亮、陳伯吹、廖公弦、流沙河、韓文洲、李國濤、涂塵野、孔羅蓀、蘇筞、將孔陽、楊沫、吳強、航鷹、賈植芳、謝永旺、延澤民、黃新渠、王毅、黃益庸、楊牧、巴波、康濯、京夫、丁洪、林予、柳溪、騰云、劉再復(fù)、許懷中、苗鳳浦。
據(jù)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簡報》第27期(1985年1月7日)稱,在這封信上的簽名作家是三百五十六位,經(jīng)筆者核對,實為三百六十五位。與此同時,上海、湖南、江蘇、安徽、廣西、江西、遼寧、貴州、湖北、云南、四川等11個省代表團的全體與會代表,也在1月3日聯(lián)名寫信向周揚同志表示慰問。
一封原本由馮驥才等九位活躍于文壇的中青年作家寫的向周揚表達敬意和想念之情的慰問信,竟然一呼百應(yīng)有這么多不同年齡、不同思想傾向、不同藝術(shù)追求和藝術(shù)成就的作家附議并簽名,成了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上的一樁盛事。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至少從一個側(cè)面說明,“文革”中被監(jiān)禁十年后的周揚,在“四人幫”覆滅后的1977年12月30日《人民文學》編輯部召開的“向文藝黑線開火”會議上第一次露面就淚流滿面地向曾經(jīng)被錯誤處理的作家們鞠躬道歉,繼而親自去看望1953年就《文藝報》壓制“小人物”遭到批判的革命家馮雪峰,告別“左”的思想路線的影響,身體力行地站在思想解放運動前列,推動文藝創(chuàng)作及時和深入反映人民生活和命運。特別是1983年3月7日在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大會的報告中因提出“社會主義異化”論受到胡喬木的批評和攻擊,使其受到重大打擊,被迫于11月6日向新華社記者發(fā)表了違心的檢討。12月初,我到他西單安兒胡同的家里去向他請示民間文藝工作的一些原則問題,12月9日,病中的周揚在我和秘書的攙扶下來到我們開會的向陽招待所會場,發(fā)表了熱情親切的講話,表達了他對我國民間文學事業(yè)的關(guān)心和期待。從此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住進了醫(yī)院。周揚晚年文藝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在文藝家中樹立起了很高的威望,得到了文藝界的信任和崇敬。九位中青年作家的這封信,固然是寫給周揚個人表達他們對他的崇敬和想念的,卻反映了全國作家對“藝術(shù)民主和創(chuàng)作自由”這一基本原則的“渴望”,對我國文學藝術(shù)進入“黃金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2017年12月26日
(劉錫誠,中國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