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雪群
如何寫好一個人,這是初中生寫作的基本能力。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寫作課《寫人要抓住特點》明確寫作目標,規(guī)定了三個寫作實踐,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以教寫作技巧為能事,學生在寫人抓住特點方面也存在很多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人物特點雷同化”“具體描寫空泛化”“事件與人物特點松散化”。
細讀教材編者的意圖,我們不難得出三個寫作的要點:首先是細心觀察,抓住人物與眾不同之處;其次是展開具體描寫,不要泛泛地敘述,要集中突破一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是以事寫人,可以一事一人,也可以多事一人,關鍵是寫事中要表現(xiàn)人物的鮮明特點。
為了落實編者的意圖,突破教學的難點,筆者開展了基于寫作策略的語言實踐訓練,具體如下:
比較策略是指對相同或相異的語言組織、語言形態(tài)及表達效果進行比較,具體落實在同一類人物不同的語言表達中,包括用詞、寫作角度、色彩、語體等??梢詣討B(tài)比較,也可以靜態(tài)比較,更可以還原比較。例如讓學生還原最初寫人物時的想法,或用修改好的作品與初稿作比較,陳述自己的寫作心得。
(一)比較詞句,積累語料
比如課文中描寫眼睛的句子:
1.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老王》
2.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腫得通紅。
——《故鄉(xiāng)》
3.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蘆花蕩》
4.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
——《音樂巨人貝多芬》
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可以找出一些與眼睛有關的名詞“田螺眼”,動詞“腫得”,形容詞“明亮”“深陷”“尖利”“深邃”“凝重不可逼視”。從課文當中尋找學習寫作的語言材料,學生不僅要能分辨,還應舉一反三,努力地擴充原有的語料庫。比如,除了“田螺眼”以外,學生還會想到“丹鳳眼、杏眼、桃花眼、柳葉眼、綠豆眼、青光眼”,除了“腫得”以外,學生還能想到“瞟、瞪、瞰、眺、瞥、瞇、瞄”等與眼睛有關的動詞,除了“深邃”以外,還能想到“浮腫、彎彎、耷拉、犀利、呆滯、靈動、迷茫”等形容詞。這些語料的積累,有助于培養(yǎng)寫作的語感。當學生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寫人物就不會產(chǎn)生“捉襟見肘”“詞不達意”的窘迫了。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做好語言儲備,學會咬文嚼字,學會比較詞句,學會煉字煉句。
(二)動態(tài)比較和靜態(tài)比較
課本中有許多現(xiàn)成的人物描寫佳作,我們要好好涵泳文字的意味。比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里是這樣描寫福樓拜的眼睛的:“福樓拜轉動著藍色的大眼睛,盯著朋友這張白皙的臉,十分欽佩地聽著。”寥寥數(shù)語,將人物的睿智、敏銳躍然紙上。再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當父親向船長打聽到賣牡蠣的人就是于勒時:“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說:‘?。“。≡瓉砣绱恕绱恕以缇涂闯鰜砹?!……謝謝您,船長。”異常發(fā)愣的眼神,語無倫次的話,生動刻畫出父親認出于勒之后內(nèi)心的巨大恐慌,這雙“呆直”的眼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學生修改的情況來看,動靜比較,可以表現(xiàn)人物的生動性,豐富了畫面感,效果較為明顯。
第一次描寫:
這是一雙標準的丹鳳眼,眼眶凹陷下去,眼睛顯得更加深邃。眼角耷拉著,看似有點兒疲憊,但目光依然是那么堅定有力。
修改以后:
這是一雙標準的丹鳳眼,眼眶凹陷了下去,當這雙深邃的眼睛橫掃四周時,瞬間空氣似乎也凝固了,教室里安靜得出奇。她耷拉的眼角,不自覺地抽動了兩下,目光雖然堅定有力,但也難以掩飾為了管理班級而長期積累的疲憊。
該學生的還原比較:
第一次描寫主要是在描寫靜態(tài)的眼睛,并且猜不透是在怎樣的場景中,人物特點較為模糊。修改以后,靜態(tài)結合,通過“橫掃”“抽動”這兩個動詞,將這位老師目光的尖利和身體的疲憊通過對比表現(xiàn)了出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師要指導學生寫人時切不可一味靜態(tài)描寫,如“紅撲撲的圓臉上長著兩個酒窩”“聲音如洪鐘”“古銅色的皮膚”等,千人一面,人物雷同化、臉譜化,這樣的文字是讓人生厭的。而好的人物描寫往往能產(chǎn)生畫面感,動靜結合,讓人物的情感流淌出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聚焦策略,即集中筆墨于某幾個細節(jié)部位,主攻某個特殊部位的一部分或某個點,而不是整個人。就這一點來說,我們要學習魯迅先生“畫眼法”。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過:“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fā),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這是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經(jīng)驗總結。國外也有很多作家把“畫眼法”運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比如茨威格在《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不惜筆墨地對其眼睛進行了深刻的描寫,使讀者一談及托爾斯泰,就能聯(lián)想到他那雙充滿智慧和力量的眼睛。
如何聚焦人物的某一點?這個必須首先讓學生清楚。按照由淺入深來分,可以是一種簡單的情緒,也可以是人物的情感,再深一點可以是人物的性格、品質、人格,抑或是一種靈魂的象征。怎樣才能把這些虛的東西通過眼睛表達出來呢?這是學生寫作中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挑選了課內(nèi)外的兩個句子,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讓他們先分析句子要表達的情感或是人物的精神品質,再來學習它們表達的途徑和方法。
1.爸爸七十二歲了,雖然時間的年輪深深地刻在他的額頭,但是眼睛還是那么明亮、有神,像一池清澈、柔靜的湖水。每當看到那么自信而慈愛的眼睛,我覺得做什么事都備感從容。
2.這雙眼睛不會放過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他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
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首句是在描寫爸爸的眼睛,傳達了父親對“我”的愛,但最后一句“我覺得做什么事都備感從容”是在描寫“我”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傳達人物內(nèi)在的東西的時候,可以通過側面描寫來反映。第二句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了聯(lián)想和想象,虛寫的內(nèi)容比較多。比如“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通過描寫眼睛的作用,將人物偉大的靈魂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畫眼法”充分體現(xiàn)了文章的含蓄美,往往能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從而收到“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藝術效果。從畫眼這一視角,分析并總結一些人物描寫的有效方法,既讓學生學會抓具體情境中眼睛的特點,同時也能通過眼睛傳達人物內(nèi)心的情緒、情感、品質、精神以及靈魂深處的東西。
三、運用整合策略,避免人事松散化
整合策略是指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明確人物與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對各種事情進行篩選處理,從整體上學會安排思路,對寫作的內(nèi)容進行大致的規(guī)劃。整合策略要求將人放在事情中來寫,講究文章謀篇布局,線索貫穿全文。學習“多事一人”寫作,在章法上依然要寫脈絡句。
程翔老師認為,“語言訓練需要長期實踐,不能短時奏效。相比之下,只有章法訓練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見效?!闭路ㄓ柧氈?,“起承轉合”是最常用的方法。“起”,指在開端要吸引讀者,關鍵是點題扣題,設置懸念,找到矛盾點和中心詞?!俺小?,即展開情節(jié),多角度豐富情節(jié)內(nèi)容,將故事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講清楚?!稗D”,情節(jié)發(fā)生轉折,有變化,有高潮,有起伏,這是文章的重點和看點?!昂稀保恼碌慕Y尾往往總結全文,突出主旨。
例如以感情發(fā)展為文脈句。比較典型的范式是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②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
③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④我曾遺憾地想:這里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
⑤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⑥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這六個脈絡句表明了作者情感的變化過程,先是焦慮和悲痛,后來變成了寧靜和喜悅,情感的變化成為這篇文章的主線。這種寫法適用于抒情性比較濃重的復雜記敘文。此外,脈絡句還有以物、人、時間為文脈的句子,避免人物和事情之間的松散化現(xiàn)象。
此外,過渡和照應也是章法訓練的必修內(nèi)容。所謂過渡,是指文章段落、層次之間的銜接與轉換。例如《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中“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眱蓚€過渡段將兩部分內(nèi)容有機結合在了一起。此外,過渡還可在由敘到議、由議到敘的轉換處,倒敘、插敘的起止處,前有伏筆,后有照應,文章就融為一 ? ? ? ? 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