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艷麗
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十分快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方文獻工作以建構區(qū)域文化資源為基本要義,以強化區(qū)域觀念、促進區(qū)域協同發(fā)展為核心目的。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從傳承走向創(chuàng)新,從地方走向世界,從“閉門造車”走向共享參與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地方文獻;突出主題;特色建設
深入分析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存在的不足,指出圖書館必須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拓展服務渠道,以集納重點資源,聚力特色服務為重點,建立基于共享與參與基礎上的互惠互利的地方文獻收集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特色化、群組化的服務并積極參與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工作。
1 地方文獻建設的重要性
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庫,就是一個地方信息總匯,地方信息的源頭,也是地方圖書館藏書建設和服務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地方文獻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價值,是傳承給子孫后代的一筆寶貴財富,其文獻價值無可替代。并且地方文獻還能為當地的黨政領導機關提供近期的和長遠的規(guī)劃參考依據,對于研究、開發(fā)本地自然資源、地理文化資源、人才資源,發(fā)揮地方優(yōu)勢,促進本地區(qū)兩個文明建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人們對地方文獻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切實做好地方文獻的建設工作是圖書館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2 地方文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特色立館之本但服務手段落后
圖書館在本土文化傳承中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地緣優(yōu)勢,正是這種鮮明的地方性和特色性使圖書館凸顯本館與他館的差別,形成顯著的“我”的特征。但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制度安排和更廣闊的工作視野,客觀地講,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仍存在著服務手段落后,工作自覺性與理論自覺性欠缺,館員隊伍建設不完善等問題。突出表現在:①文獻分編質量低。各館適用的分類法混亂,文獻著錄標準化程度低,主題標引深度淺,經常出現同一文獻不同人、不同館的著錄結果不盡相同,極度影響文獻的共知共享。②特色數據庫特而不深,開發(fā)層次低,與用戶互動性差,開放共享意識薄弱。筆者日前通過對CALIS專題特色數據庫中心網站的“地方綜合類數據庫”進行檢索,檢中7個子庫,相關頁面只是簡單羅列著“特色庫名稱、承建學校、特色庫簡介”3個欄目。其中各子庫對應的“簡介”均無法點擊,可訪問的數據庫只有“河南地方文獻專題特色數據庫”和“武陵地區(qū)資源數據庫”,而僅有“河南地方文獻專題特色數據庫”向社會開放免登錄的目錄查詢。
2.2 缺乏文件支持,呈繳本制度不健全
呈繳本制度是由政府下發(fā)文件,明文規(guī)定各科研機構、機關、學校、新聞出版部門等相關單位及個人,義務向圖書館送繳當地編寫和出版的一切書刊資料,使圖書館成為收藏地方文獻的職能單位。建立呈繳本制度有助于公共圖書館順利開展地方文獻工作。
2.3 工作機制不健全,難以實現有序管理
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管理機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集中管理,即設立地方文獻部,地方文獻資源的征集、保存、開發(fā)、服務等工作由地方文獻部統(tǒng)一管理;另一種是分散管理,就是將地方文獻的相關工作分派到采編、報刊、參考咨詢等部門進行管理。甚至還有的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筆者認為,地方文獻的分散管理機制不利于各項業(yè)務的有效銜接,各公共圖書館應實行集中管理機制,以便實現對地方文獻的有序管理。
3 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工作發(fā)展對策
3.1 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彰顯館藏特色
經過精心甄別、重點突出、主題鮮明的館藏地方文獻一定要經由創(chuàng)新性的特色服務去彰顯。黔南州圖書館為了開發(fā)黔南水族地方文化而研制的水族地方文獻動漫《任??!任睢!》,就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動畫的無盡想象和無比張力,多角度、立體地表現水族這個神秘民族的起源和水族水書的博大精深,深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稱贊與支持,也極大提高了黔南州圖書館在廣大網民中的關注度。所以說,數字化工作是地方文獻資源重要的推介手段之一。圖書館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錄音、錄像、攝影、二維/三維、虛擬現實等手段,對無版權限制的地方文獻進行數字化加工,把散見于各處的同一主題內容進行輯錄與整理,并通過館員專業(yè)的歸類、整理、綜合、分編等工作,去構建網狀的知識圖譜,形成用戶可直接利用的資料匯編、綜述、述評等數字化資料庫,使館藏能不限時地被用戶隨時存取使用,大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影響力。臺灣大學圖書館的特藏文獻數字化工作就開展得十分出色。該館近年致力于館藏數字化工作,以數字化方式保存珍貴典藏,建置全文影像資料庫,包含淡新檔案、臺灣古碑拓本、伊能嘉矩手稿、田代安定手稿、歌仔冊、狄寶賽文庫等,亦以自建或合作數字化的方式建設了“臺灣舊照片資料庫”、“臺灣日治統(tǒng)計資料庫”、“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中國國民黨史料資料庫”等。當然,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地方文獻專題展示/展覽活動和建構一個標準化、模塊化、檢索功能強大并且與用戶互動良好的開放的一站式資源共建共知共享服務平臺,仍然是“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揭示館藏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手段。而圖書館傳統(tǒng)的書目服務,在“互聯網+”時代、更應得到加強和重視。圖書館應直面區(qū)域用戶的需求,在對地方文獻進行篩選歸類的基礎上,積極支持本地區(qū)的史志編撰和地方文化研究等工作,大力開展各類專題書目文獻定制服務,如編撰出版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各類書目、專題資料匯編等,為本區(qū)域的政府機關、科研、教學、文藝創(chuàng)作、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機構和個人提供豐富的信息和數據。
3.2 文化互贏,促進經濟發(fā)展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宗旨是“讀者第一,服務至上”,便利的檢索途徑,漂亮的盆景,圖書館員遞上的一杯水、一支筆、提供的一個網址……這些人性化服務是對這個宗旨的最好詮釋。館員與讀者之間,圖書館與社會之間,建立信任與被信任的關系,使讀者從正面宣傳圖書館,擴大圖書館的影響。真正的好東西散落在民間,真正的藝術大師立于鬧市中。本著圖書館地方文獻收藏系統(tǒng)性、完整性,不斷地挖掘,讓一些讀者個人和單位,把相關的地方文獻資料捐贈給圖書館。當然,還可以借助讀書報告會、有獎征文活動、專題講座、影片播放等,擴大宣傳。同時各種活動的舉辦,又進一步激發(fā)了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把所學的知識和積累的技能用于工作實踐,大展建設美好家園的宏圖,實現文化共贏,促進經濟發(fā)展。
3.3 健全機制,加強管理
地方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開發(fā)和利用等工作需要健全的機制做保障才能完成。因此,有條件的市級公共圖書館應成立地方文獻部,確保地方文獻工作的統(tǒng)一管理,條件不完備的公共圖書館也應盡量保證地方文獻工作的各環(huán)節(jié)相對集中、有效銜接,使地方文獻工作順利有序開展。
4 結語
地方文獻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和獨特功能,正是圖書館征集地方文獻的意義所在,做好地方文獻工作是各市級公共圖書館的責任。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做好地方文獻的各項工作,使地方文獻工作全面發(fā)展,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群眾。
參考文獻
[1]吳麗杰.遼寧省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發(fā)展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7):30-33.
[2]王瑛,高曉平.河南省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2(3):79-84.
[3]李曉寧.陜西省市縣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圖書館,2015(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