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要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學生必須自己主動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學會實踐探究,學會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上課之前,教師通過簡潔的導語,創(chuàng)設一個與學生學習相關的特定情景,讓學生進入一個特定的學習氛圍,使問題與學生的經驗產生聯(lián)系,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第一步。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生的主動精神,津津有味地學習的東西,能夠很快地學會和鞏固地掌握。所以,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第一步。
二、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會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終形成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鼓勵同學們認真做好預習,記好筆記過后認真整理。課后要及時復習,遇到問題要爭取獨立解決,建立糾錯本及時改錯,訓練習題要養(yǎng)成條理清晰的習慣??傊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會愛學習,會學習,才能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獲得個人的情感體驗和認識
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是主動學習的實質性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作用在于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要教給學生探索或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之前,可以先給出一些提示性語言,這樣一方面給學生自主探索指明了方向,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給學生自主探索提供了途徑和過程:
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圍繞問題選擇搜集信息的途徑和方法→搜集、分析和處理所需的信息→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當學生把這一過程轉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之后,學生就具備了自主探索,獲得個人的情感體驗和認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堅實基礎。
鼓勵質疑,激發(fā)思維,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機會。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放手讓學生學習,課堂上讓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激發(fā)思維,讓學習成為主動的意識和習慣。在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勇敢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在有了問題之后,就有了主動探究的欲望和樂趣,老師要注意放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四、與家長密切配合,使自主學習形成習慣,為自主學習提供保障。
作為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家庭教育,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定期與家長溝通,與家長攜起手來,同心協(xié)力,共同督促學生培養(yǎng)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堅持每次考試后都要與家長溝通、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讓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和家長一起鼓勵孩子在下段學習中更加努力、更加主動地學習;針對學習成績經常有起伏的學生,可以采取欲揚先抑的方式,先指出孩子的不足,然后再給予充分的肯定,幫助孩子重拾信心,輕裝上陣。讓家長和孩子明白,在學習上,我們要的是更進一步,精益求精。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收獲成功。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真誠地和學生互動,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學生融為一體,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這樣學生就能切切實實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學習的樂趣,養(yǎng)成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的習慣。
總之,教師要用自己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們盡快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我們要通過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小事,從點滴做起,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