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娟,黃賀梅,彭旭陽,閆燦
(1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鄭州451460;2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范圍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每年約100萬人死于該病[1]。乙型肝炎發(fā)病轉(zhuǎn)歸同免疫機制關(guān)聯(lián),相關(guān)細胞因子水平可直接影響乙型肝炎預后。HBV慢性感染是由病毒本身、宿主免疫決定,而宿主免疫狀態(tài)為HBV轉(zhuǎn)歸的關(guān)鍵[2]。急性HBV感染患者T細胞介導免疫反應強,可有效清除病毒,避免宿主再次感染;慢性HBV感染患者T細胞功能下降,為引起感染慢性化的關(guān)鍵因素。經(jīng)HB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病情遷延、難以治愈,這主要是由于機體免疫系統(tǒng)抑制Th1/Th2細胞功能所致。研究表明,白細胞介素12(IL-12)、IL-21、干擾素γ(INF-γ)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IL-12為異源二聚體糖蛋白,促進Th1應答,抑制Th2應答,發(fā)揮抗病毒效果;IL-21由CD4+T細胞分泌,促進CD8+T細胞增殖和應答,CD4+T細胞輔助CD8+T細胞在控制HBV慢性感染中十分重要[3]。文獻[4]報道,骨橋蛋白(OPN)可啟動Th1反應,導致Th1/Th2功能紊亂,引起肝壞死。本研究觀察了137例HBV感染患者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水平變化,并探討其臨床意義。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在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就診的HBV感染患者。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標準;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甲肝、丙肝等其他肝炎病毒;②有遺傳性肝病、膽汁淤積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炎;③入院前6個月接受過抗乙肝和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共收集患者137例(HBV組),其中乙肝攜帶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39.84±4.41)歲]、急性乙肝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40.25±5.13)歲]、慢性乙肝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齡(39.89±3.82)歲]、乙肝肝硬化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40.01±5.11)歲]。同時選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40.23±4.39)歲。HBV組不同感染狀態(tài)者與對照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檢測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取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離心10 min,將分離的血清-20 ℃保存。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試劑盒購自上海恒遠生物公司,按照說明書操作。
2.1 兩組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水平比較 HBV組中急性乙肝患者血清IL-12、IL-21和IFN-γ水平均高于乙肝攜帶、慢性乙肝和乙肝肝硬化患者及對照組(P均<0.05),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OPN水平均高于乙肝攜帶、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及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乙肝攜帶比較,bP<0.05;與急性乙肝比較,cP<0.05;與慢性乙肝比較,dP<0.05。
2.2 HBV組不同HBeAg表達患者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水平比較 HBV組中,HBeAg陰性表達者血清IL-12水平高于HBeAg陽性表達者(P<0.05),兩者血清IL-21、IFN-γ和OP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HBV組不同HBeAg表達患者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水平比較
2.3 HBV組不同HBV-DNA復制程度患者血清L-12、IL-21、IFN-γ及OPN水平比較 HBV組中,HBV-DNA≤103copies/mL者血清IL-12水平高于104~106copies/mL和≥107copies/mL者(P均<0.05),兩者血清IL-21、IFN-γ和OP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HBV組不同HBV-DNA復制程度患者血清L-12、IL-21、IFN-γ及OPN水平比較
注:與≤103copies/mL者比較,aP<0.05;與104~106copies/mL者比較,bP<0.05。
WHO估計,全世界至少3.5億人為HBV攜帶者,每年有大量患者死于乙型肝炎引發(fā)的相關(guān)疾病。乙型肝炎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臨床已得到廣泛關(guān)注[5]。乙型肝炎患者在HBV感染后病情延長、難以治愈,直接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目前研究[6]認為,乙型肝炎的發(fā)生、轉(zhuǎn)歸同細胞免疫密切相關(guān),細胞因子對HBV產(chǎn)生復雜作用。HBV感染患者的免疫因素在肝細胞損傷、病毒清除中十分重要,但目前相關(guān)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多數(shù)研究[7]認為,CD4+T細胞和CD8+T細胞參與免疫抑制,導致肝損傷,直接影響疾病進展和轉(zhuǎn)歸。
CD8+T細胞為HBV感染后清除病毒的T細胞,感染早期刺激產(chǎn)生CD8+T細胞,產(chǎn)生抗病毒效果。CD8+T細胞的產(chǎn)生需要CD4+T細胞輔助,慢性HBV患者體內(nèi)CD4+T細胞功能耗竭。研究[8]顯示,HBV合并HCV感染患者CD4+T細胞和CD8+T細胞可通過相互作用而清除病毒,增加患者體內(nèi)CD4+T細胞和CD8+T細胞數(shù)量可以提高HBV病毒的清除效果。
IL-12由B細胞、巨噬細胞分泌,可促進Th1增殖,抑制Th2分化,增加血清中IL-15、IL-18、IFN-γ水平,而IFN-γ可促進IL-12產(chǎn)生。因此,IFN-γ和IL-12在調(diào)節(jié)Th分化上具有協(xié)同作用,促進Th2增殖,使Th1和Th2互相協(xié)同。IL-21是由CD4+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在腫瘤、自身免疫病、控制病毒中十分重要[9]。研究[10]指出,IL-21可促進CD3抗體活化和外周T細胞增殖,促進CD8+T細胞活化和對病毒的清除,提高CD8+T細胞的免疫功能。Th17為IL-21的重要分泌細胞,在HBV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IL-21水平較高,可活化B細胞、T細胞,進而清除病毒感染或釋放炎性因子導致肝細胞損傷。IFN-γ為抗病毒免疫調(diào)節(jié)因子,可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抑制HBV合成,同時可經(jīng)非溶細胞機制抑制HBV復制[11]。在動物試驗中,CD8+T細胞、NK細胞、Th細胞識別HBV抗原,分泌IFN-γ可有效抑制肝臟HBV復制[12]。
OPN為帶負電荷的分泌型磷酸蛋白,參與多種病理和生理過程,為細胞免疫和Th細胞免疫的主要因子。研究[13]發(fā)現(xiàn),OPN可刺激巨噬細胞分泌IL-12。近年來,OPN水平改變在肝硬化發(fā)生發(fā)展和慢性肝炎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OPN可加速肝纖維化,肝癌組織OPN表達明顯高于正常肝組織。研究[14]指出,正常肝細胞內(nèi)基本不表達OPN,原發(fā)性肝癌組織中OPN表達升高。在臨床中,OPN可作為原發(fā)性肝細胞癌術(shù)后肝轉(zhuǎn)移復發(fā)和預后的指標[15]。本研究顯示,乙肝肝硬化者OPN高于對照組、乙肝攜帶者、急性乙肝者和慢性乙肝者,考慮這可能與OPN可促進肝纖維化的發(fā)生,而肝硬化患者纖維化程度較重有關(guān)。
綜上所述,不同HBV感染狀況患者血清IL-12、IL-21、IFN-γ及OPN水平有所差異,其中IL-12與患者HBeAg表達和HBV-DNA病毒載量有一定關(guān)系。在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可檢測IL-12、IL-21、IFN-γ及OPN水平,用以輔助制定治療方案并評估預后。
:
[1] 王馭風,錢衛(wèi),夏澍.HBV 不同感染狀態(tài)者血清 IL-21、IFN-γ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7,57(4):71-73.
[2] 張帥杰,王滿俠,李曉玲,等.腦脊液白介素8、干擾素γ水平在結(jié)核性腦膜炎病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及意義[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7,20(27):3377-3381.
[3] 王娟,夏海龍.過敏性紫癜患者血清IL-34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7,33(3):433-436.
[4] 穆慢慢,徐學聚,孫繪霞,等.淋巴瘤患兒血清鐵調(diào)素、IL-6的水平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6,56(9):62-64.
[5] 劉宇婷,孫維峰.高尿酸血癥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水平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7,57(21):5-8.
[6] 邢少姬,劉志國,劉永華,等.布魯菌病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7,36(5):323-326.
[7] 王菀菀,鐘春生,孫俊寧,等.肺癌患者血清中21種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7,24(6):650-655.
[8] 王國戧,王小方,汪磊,等.Th17和Treg細胞以及其相關(guān)細胞因子在慢性丙型肝炎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外周血中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6,32(6):882-886.
[9] 李春苗,馬輝娟,巴云鵬.MIF和NF-κB及IL-1β在鼻息肉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30(3):220-225.
[10] 陳梅,郭曉云,姜海行,等.Th17細胞在乙型肝炎病毒相關(guān)性肝病中的表達及意義[J].重慶醫(yī)學,2016,45(5):592-594.
[11] 晏斌林,顧為麗,杜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出氣冷凝液IL-17、IL-10、8-iso-PG的測定及臨床意義[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7,15(2):142-146.
[12] 王明芳,張文劍,冷麗云,等.惡性腫瘤患者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期感染相關(guān)因素及血清炎癥因子變化的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9):4378-4381.
[13] 趙雨芳,邵曉婷,徐斌,等.布拉氏酵母菌對輪狀病毒感染兒童血清IL-6和TNF-α的表達水平影響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1):4989-4991.
[14] 葉青,朱建勇,張立波,等.血清白細胞介素-6、觸珠蛋白及淀粉樣蛋白A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鑒別診斷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3):2961-2964.
[15] 徐陽洋,青玉鳳,張全波,等.微RNA-146在原發(fā)性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患者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6,20(12):79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