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比較了馬克思和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認為由于歷史和時代背景的不同,兩人的異化理論在四個方面發(fā)生了歷史演變:異化現象產生根源的演變;異化主體的演變;異化理論的表現形式的演變;“揚棄”異化途徑的演變。作者最后分析了兩個人異化理論相聯(lián)系的地方。
【關鍵詞】 馬克思;馬爾庫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理論
馬克思對異化理論的系統(tǒng)闡述主要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下簡稱《手稿》)。《手稿》發(fā)表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便圍繞異化理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馬爾庫塞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問世120年后的資本主義新時期,馬爾庫塞重新審視了馬克思的異化思想。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已經發(fā)生巨大變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已經不能解釋變化了的新現象,要想實現人的解放,就必須對發(fā)達的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展開全面的批判。在此基礎上他提出,馬克思的“暴力革命論”發(fā)生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在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只有一場“總體性革命”才能解決人的異化問題,從而實現人的解放。與馬克思相比,由于歷史和時代背景的不同,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在異化的根源、主體、理論表現形式以及揚棄途徑等方面發(fā)生了一系列歷史的演變。
一、異化現象產生根源的演變
從理論淵源上講,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對德國古典哲學家們異化理論的批判與繼承,特別是黑格爾對異化問題的認識,給了馬克思很大的啟發(fā)。不同的是,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掙脫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束縛,將異化的主體從“絕對精神”轉向了“自我意識”。馬克思在1843年發(fā)表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就已經對自己曾經堅持的唯心主義支配下的理性主義產生懷疑,并首次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中的宗教做出了分析,將哲學的研究領域從天國拉回地面。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開始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出發(fā),將異化的根源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的生產關系中去探求。他認為,異化究其根源,還是人的本質發(fā)生了異化,人的本質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本質異化的根源必須在現實的人與人的關系中去尋找。[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存,并且他們勞動越賣力,自己就越貧窮,自己作為商品就越廉價,人“自由自覺的活動”喪失,而這一切都是源于私有制支配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分工。需要說明的是,分工在一開始并不是異化產生的原因,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中,建立在不平等、不自愿基礎上的分工才是異化產生的經濟根源。
和馬克思不同,馬爾庫塞從一開始就把異化問題放在哲學領域去研究。馬爾庫塞從青年時期就開始研究黑格爾哲學,他的異化理論無疑有黑格爾的影子。馬爾庫塞也認為異化最核心的還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但他對人的本質的認識有一個變化過程,起初受黑格爾理性主義的影響,他認為人的本質就是“自由意識的活動”,人的自由是絕對精神的自由,人要想實現自由,首先必須把自己當作“理性的存在”,很顯然馬爾庫塞將“理性的人”與現實的人對立起來了,認為人的異化是由人的本質內部的沖突所導致的。在現實的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只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忽略了精神的貧窮,人的自由意識活動屈從于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這種“理性”與“現實”的沖突,使人的本質就發(fā)生了異化。接著,受弗洛伊德主義的影響,馬爾庫塞對人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愛欲是人的本質。所謂愛欲就是“使生命體進入更大的統(tǒng)一體,從而延長生命并使之進入更高的發(fā)展階段”的一種努力,[2]勞動也只是愛欲的一種表現,人的本質則是更高層次的愛欲。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持社會秩序,使人的愛欲長期處于一種持續(xù)壓抑的狀態(tài),人們精神空虛,極度痛苦,漸漸地就在這種痛苦中變得麻木,人對愛欲的追求受到限制,人的本質發(fā)生了異化。要想消除這種異化,首先要解放愛欲。由此看來,馬爾庫塞從一開始就把異化的根源放在人的主觀世界中去尋找,從始至終,都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
二、異化主體的演變
馬克思和馬爾庫塞首先都關注了人的異化。馬克思在異化勞動理論主要闡述的是社會最底層的工人階級的異化。資本主義發(fā)展早期,資本家剝削工人,勞資關系不平等,貧富分化嚴重,工人生活窮困潦倒,因此,馬克思將目光鎖定在命運悲慘的工人階級身上。他認為,不合理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工人和自己的產品、勞動以及工人和工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系都發(fā)生了異化?!肮と说氖姑鼪Q定于社會需要,但是社會需要是同他格格不入的,是一種強制,他由于利己的需要、由于窮困而不得不服從這種強制,而且對他來說,社會需要的意義只在于它是滿足他的直接需要的來源,正如同對社會來說,他的意義只在于他是社會需要的奴隸一樣?!盵3]私有制生產關系中,工人階級是最卑微的存在,也是受壓迫、受剝削最嚴重的群體,是被異化了的群體,只有實現對異化的揚棄,工人階級才能真正地實現自身的解放。
馬爾庫塞重新審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已經是一百多年以后事了。他認為,在物質充裕的資本主義新時期,不僅是工人階級,社會上的所有人都發(fā)生了總體性的異化。馬爾庫塞發(fā)現,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是無孔不入的,已經從馬克思之前所指出的經濟領域向政治、文化等其他社會領域蔓延。以高壟斷、高消費、多福利為特征的壟斷資本主義已經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相當穩(wěn)定的階段,物質上的滿足已經讓社會中的人迷失了自己,根本無法判斷自己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生產極度過剩和對消費主義的崇尚和追求,對利益追求成功壓制了人們頭腦中的理智,在看似自愿的基礎上,無意識的接受著社會體制的整體灌輸與操縱。“只要他們仍處于不能自治的狀態(tài),只要他們接受灌輸和操縱(直到成為他們的本能)他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不能認為是他們自己的”,[4]這里的問題當然是指人們是否能分清自己的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在這里,馬爾庫塞認為,人們頭腦中的批判性、否定性向度已經成功被壓制,服從和順從已經使社會中的人的總體性發(fā)生異化,不只是工人階級,社會上的所有人都無意識地被操縱,發(fā)生了總體性的異化。只要人還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現象就很難克服,只有拒絕與資本主義合作,組織人們進行一場反抗性的“總體性革命”,才能完成對異化的揚棄。
三、異化理論的表現形式的演變
1、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表現形式
在《手稿》中,馬克思從工資、資本、地租等幾個方面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經濟剝削,由此引出了勞動異化理論,勞動異化是馬克思異化理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馬克思對工人和他所創(chuàng)造的勞動產品的關系進行了考察。“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5]工人和勞動產品發(fā)生了異化,勞動產品是工人辛勤勞動的結晶,本應由工人來支配,所有權應該屬于它的創(chuàng)造者。但事實上,私有制生產關系下,勞動產品非但不屬于工人,而且已經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與工人相對立而存在,支配著工人的行動。這就導致了“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他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6]
其次,工人同自己勞動的關系也發(fā)生了異化。勞動產品的異化源于勞動關系的異化,和勞動產品這種物的異化相比,勞動活動的異化則表現為人的異化,在勞動過程中,工人從屬于生產活動,只是生產資料的必要組成部分,工人不歸自己所有,而是隸屬于資本家,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歸自己所有,而是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叭绻麆趧拥漠a品是外化,那么生產活動本身就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盵7]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活動,是不屬于他本質的東西,工人厭惡勞動,但又不得不強迫自己去勞動,在這樣不自愿的勞動中,工人喪失了自己。
再次,在前面兩種異化的基礎上,便發(fā)生了人和人的類本質的異化。馬克思指出,人的類本質即人的“自由自覺活動”,人所創(chuàng)造的對象化世界,即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化的類本質。在生產活動中,勞動者從屬于生產,就他本人而言,隸屬于資本家,原本是生命的一部分的自由自覺的勞動活動變成了一種被強迫、被壓迫的活動,生產的產品也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人和人的類本質、人的對象化和人的對象化的本質是一種完全對立的狀態(tài),人和人的類本質異化了。
最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工人和勞動產品的異化、工人和自己的勞動活動的異化以及人和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使資本主義社會人和人的異化成為必然。工人同自己以及自己勞動成果的所有者對立起來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系,人和人自然而然就發(fā)生了異化。
當然,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的表現形式不只有異化勞動這一種,異化勞動形式是馬克思系統(tǒng)闡述過的。除此之外,自我意識的異化、政治的異化都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表現形式。在自我意識的異化中,馬克思主要從哲學的角度將異化的根源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轉向了人的自我意識,指出異化首先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變化。政治異化理論主要還是在和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做斗爭的過程中提出的,他指出,國家是市民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本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國家作為一種不同于市民社會的力量控制著市民社會,國家與市民社會發(fā)生分離,這便是異化在政治領域的表現。
2、馬爾庫塞異化理論的表現形式
馬爾庫塞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基礎上,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的新變化,從人自身出發(fā),對異化理論的形式有了新的探討,形成了他以人為核心的社會批判理論。馬爾庫塞主要從人的異化、意識形態(tài)的異化以及科技異化來闡釋他的異化理論。和馬克思一樣,馬爾庫塞首先關注的是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都認為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是,馬爾庫塞認為人的異化不是勞動異化的結果,而是在病態(tài)的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批判意識與反抗意識弱化甚至消失,每個人都是一種病態(tài)的順從,人的需求以及對需求的滿足都是被控制的,他認為,一個社會的社會制度和結構若不能有效地利用社會上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從而使人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這便是一個單向度的病態(tài)社會,社會中的人也是一種“單向度的人”。[8]
其次,是意識形態(tài)的異化。馬爾庫塞認為,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異化是意識形態(tài)異化的結果。意識形態(tài)是作為一種壓制和控制人的力量而存在的,資產階級的文化是一種“肯定文化”,它是為肯定資產階級而存在。但是,馬爾庫塞從哲學和藝術的角度指出,文化應該是表達人們理想的東西,包含了對現實的批判維度。很顯然,資產階級是不允許這種批判存在的,資本主義社會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都是一些褒揚現實的作品,這樣,藝術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完全淪為了統(tǒng)治階級控制人的思想的工具,這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異化。
再次,是消費異化。在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影響下,馬爾庫塞提出了消費異化。他認為,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需求具有虛假性?!疤摷傩枨蟆笔窍鄬τ凇罢鎸嵭枨蟆倍缘?。所謂“真實需求”就是指人對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需求,這是人們實現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先決條件?!疤摷傩枨蟆眲t是指統(tǒng)治者在特殊利益的驅動下強加給個體的需求?!霸谶@種狀態(tài)下,這些虛假需求包括:按照以媒體為中介的廣告來放松自己、娛樂自己和消費商品。”[9]個體在這些“虛假需求”的強制性刺激下,在追求永不滿足的物質享受的過程中逐漸被消費品奴役。馬爾庫塞認為,這種“虛假需求”并不是人的本質的體現,一旦將這種需求強加給社會個體,就會造成個人和社會制度的一體化,在這種情下,個人的利益也和社會利益也一體化了,人追求消費,既是自己利益的使然,又是社會利益的實現。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消費成為人的生活追求,人和物的關系徹底顛倒了,消費連同整個社會的人發(fā)生了一體化的異化。
最后,是科技的異化?!鞍l(fā)達工業(yè)社會是一個單向度的社會,是一個極權主義的社會,不過它是一個新型的極權主義社會,因為,它造成的極權主義性質不是恐怖和暴力,而是技術的進步?!盵10]馬爾庫塞首先肯定了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的空前進步。但是,伴隨著技術進步的卻是一系列不良社會現象的產生,這些現象的產生便是科技異化的結果。一是科學技術淪為政治統(tǒng)治工具,科學技術的合理性導致了政治統(tǒng)治的合理性,成為了維護現有統(tǒng)治秩序的大眾工具,科學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成為人的個性發(fā)展的桎梏。統(tǒng)治階級利用人對科學技術的依賴間接地實現對人的思想的控制。二是科學技術加深了物對人的統(tǒng)治,科學技術的產物是高科技產品,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這些高科技產品,成為科技產品的奴隸,并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萍籍惢邱R爾庫塞的一個重要發(fā)現,它是資本主義發(fā)展新時期的新問題。
四、“揚棄”異化途徑的演變
馬克思認為,異化是一種特定歷史階段的一種現象,必須消滅異化,消滅異化不是讓異化這種現象憑空消失,而是要對它進行“揚棄”,揚棄異化的途徑便是消滅私有制。在私有制生產關系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異化使人和勞動產品、勞動過程以及和人都對立起來了,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類本質也在勞動中喪失了,只有消滅了私有制,實現對異化的揚棄,人的活動才能成為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私有制產生的根源其實是分工,但分工不是一經產生就是異化產生的原因,只有資本主義社會不合理的分工才導致了勞動的異化,要消滅這種不合理的分工,就要寄希望于受這種不合理分工迫害最嚴重的無產階級,把這些受私有制生產關系束縛和壓迫的無產階級組織起來,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才是實現揚棄異化的唯一途徑。
馬爾庫塞和馬克思的認識不同,在意識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異化的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對人的操縱和控制已經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異化已經不僅僅只是在經濟領域發(fā)生,政治、文化等其他領域也發(fā)生了異化。因此,他認為,不僅經濟革命要進行,政治、文化甚至是其他領域也急需變革,社會需要一場“總體性的革命”。他說:“資本主義的實際情形機器特點不僅表現為經濟和政治上的危機,而且,也表現為人的本質在受巨大的災害,這種見解認為,只是在政治上或經濟上進行改革,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并且主張,必須無條件的通過總體革命來來徹底改變現狀?!盵11]在馬爾庫塞那里,“總體革命”是實現揚棄異化的唯一途徑。只有這樣,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和馬爾庫塞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批判理論雖然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并不是毫無聯(lián)系。首先,他們都對人的問題給予了很大的關注,他們的異化理論都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人的本質受到禁錮現象的深刻揭露,也是對資本主義非人性制度的無情批判,同時,他們也都致力于找到合適的道路,為人類的解放做出貢獻。所以,在研究的邏輯順序上,他們都是以人的本質以及現實人的生活狀況為切入點的。其次,嚴格意義上,馬爾庫塞對馬克思在《手稿》中的所提出的異化理論理解是存在偏差和誤區(qū)的,這也是馬爾庫塞對異化的理解和馬克思產生分歧的直接原因,雖然馬克思和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在對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研究的基礎上的得出的結論,都是以社會歷史的語境來闡述自己的異化理論。最后,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是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發(fā)展。特別是他提出要喚醒人的批判和反抗意識,這一點與馬克思不謀而合,但是他沒有堅持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導致他提出的“總體革命”的道路永久地停留在了理論層面。雖然馬克思與和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有種種不同之處,但二者對時代問題的關注、對人的發(fā)展的認識,在資本與勞動相對立、東方與西方相沖突的今天,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注 釋】
[1] 李娟仙.從馬克思到馬爾庫塞:異化理論的歷史演變及當代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5.
[2] 孫華英.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比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
[4][8][9][10] [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6、4.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6][7]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51.
[11] 張木榮.馬爾庫塞與馬克思不同異化觀的比較[J].深圳大學學報,1997.3.34-40.
【參考文獻】
[1] 王思鴻.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歷史生成及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4.5.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7.
[3]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49.
[4] 李娟仙.從馬克思到馬爾庫塞:異化理論的歷史演變及其當代啟示[D].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5.
[5] 孫華英.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比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5.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
[7][11][12][13] [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7.4-10.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33.
[9][10]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50-51.
【作者簡介】
潘星艷(1993-),甘肅平涼人,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