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賢彬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108)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外力造成(從高處墜落或被重物砸傷)的胸腰椎骨質連續(xù)性破壞,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脊柱損傷。胸腰椎骨折患者常合并有脊髓損傷。胸腰椎骨折所致脊髓損傷的發(fā)病率占脊髓損傷總發(fā)病率的50%以上[1]。治療胸腰椎骨折應從盡快減輕患者椎管內的壓力、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及內固定等方面著手。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用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對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1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患者23例,女患者18例;其年齡為22~63歲,平均年齡(47.23±3.14)歲;其中致傷原因為摔傷的患者有15例,為被重物砸傷的患者有10例,為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患者有16例。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患者22例,女患者19例;其年齡為23~65歲,平均年齡(48.38±3.26)歲;其中致傷原因為摔傷的患者有11例,為被重物砸傷的患者有13例,為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患者有17例。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及致傷原因等基本資料相比,P>0.05。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的手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麻后,協助其取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做一個長度為10~20 cm的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脂肪組織和胸腰筋膜組織。在傷椎的椎板和兩側棘突上方對椎旁肌進行剝離,使兩側關節(jié)突、椎板及橫突充分暴露。使用釘棒系統(tǒng)撐開傷椎,然后對傷椎進行復位和固定。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觀察傷椎的復位和固定情況。使用生理鹽水清洗術區(qū)。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為觀察組患者采用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手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麻后,協助其取俯臥位(使其腹部處于懸空狀態(tài))。在傷椎上方做一個長度為5~10 cm的縱向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脂肪組織和胸腰筋膜組織。從腰背筋膜表面開始進行潛行分離操作,在傷椎棘突旁1.5~2 cm處,探查多裂肌與最長肌的間隙。之后沿著多裂肌與最長肌的間隙縱向切開肌筋膜,使傷椎兩側的關節(jié)突充分暴露。采用人字嵴定位法在傷椎上方和下方置入椎弓根螺釘。撐開傷椎,對其進行復位和固定。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觀察傷椎的復位和固定情況。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在術后,為兩組患者留置引流管1~2 d,告知其臥床休息2~3 d。在術后1~2周,指導其佩戴腰部護具進行下床活動。在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后,指導其進行腰背肌功能訓練(每次訓練20~30 min,2次/d),以防止其發(fā)生腰背肌痙攣,促進其腰背肌功能的恢復。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VAS評分、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開始進行腰背肌訓練的時間和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2]。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術后第1周,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術后第2周,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的比較(分,x±s)
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開始進行腰背肌訓練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x±s )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外力造成的胸腰椎骨質連續(xù)性破壞。近年來,隨著建筑業(yè)和交通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胸腰椎骨折的發(fā)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3]。學者Love于1942年提出的后正中入路手術方案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方法[4]。在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該手術時,施術者會通過剝離傷椎椎板上方和兩側棘突旁的椎旁肌等方式使傷椎椎板和兩側關節(jié)突充分暴露。但進行此操作可導致患者發(fā)生椎旁肌缺血壞死及神經損傷,從而可導致其在術后發(fā)生腰背肌無力、腰背疼痛等并發(fā)癥[5]。近年來,用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此手術時,施術者會以傷椎旁的肌間隙作為手術的入路,從而可在不剝離椎旁肌、不切開多裂肌的情況下完成對傷椎的復位及固定處理。筆者認為,與采用后正中入路的手術相比,用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具有以下優(yōu)點:1)手術切口小,有利于維持患者脊柱后方結構的完整。2)無需對患者進行椎旁肌剝離,可減少其椎旁肌的損傷,避免損傷其多裂肌的神經分支,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3)在分離患者最長肌與多裂肌的間隙時,不會損傷其橫突和關節(jié)突附近的血管節(jié)段分支,從而可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4)可更加充分地暴露傷椎的上下關節(jié)突,便于安置釘棒系統(tǒng)。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開始進行腰背肌訓練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第1周,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這表明,與采用后正中入路的手術相比,用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用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文武,申勇,姚曉,等.光后路長節(jié)段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6):487-492.
[2] 袁賢赟,吳駿,劉偉,等.經椎旁肌入路與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4):85-90.
[3] 彭小忠,肖侃侃.微創(chuàng)與開放方案置入椎弓根螺釘內固定修復胸腰椎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26):4212-4218.
[4] 姜雪卿.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后正中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比較觀察[J].中國校醫(yī),2017,31(3):178-179.
[5] 宋碧輝,劉萬軍,董學海.Wiltse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療效觀察[J].實用骨科雜志,2016,22(11):101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