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瑛 陳明輝
[摘要]馬來西亞華人普遍具有使用多種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國家教育政策的影響、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等。本文主要對這三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由此探討馬來西亞華人多語能力的養(yǎng)成對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啟示。
[關(guān)鍵詞]多種語言能力;國家教育政策;家庭語言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TTl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6- 0120- 03
凡是到過馬來西亞的人,想必都會對當?shù)厝A人的語言‘能力印象深刻。筆者在馬來西亞T作了近兩年,這期間也往往折服于當?shù)厝A人在交談過程中多種語言使用之間的無縫連接。對大多數(shù)當?shù)厝A人而言,華語、英語、馬來語是必備語種。除此之外,他們也能用廣東話、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甚至是海南話等地方方言與人交流,有些人還能夠聽懂淡米爾語。而與華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國土上的馬來西亞其他種族的人在這方面卻遜色很多。占人口大多說的馬來人除了會說馬來語外,很多人甚至都不能用流利的英語進行交談。當?shù)厝A人是天生具有超常的語言天賦還是環(huán)境使然呢?每每與當?shù)厝A人談及此話題,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往往不是自豪,而是有些許無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馬來西亞華人的多種語言能力呢?
一、國家教育政策的影響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種語言和多元文化的國家。在全國的30多個種族中,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個種族。其中,馬來人約占67%,華人約占24%,印度人約占7%。馬來人的母語為馬來語,華人的母語為華語(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漢語標準語被稱為華語),印度人的母語為淡米爾語。而從國家的層面上來說,馬來語為國語,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由于其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原因,所以在馬來西亞英語是各種族之間的通用語言,而華語是當?shù)厝A人溝通的共同語,淡米爾語則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間的交流。
為了推行馬來語,馬來西亞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教育上致力于實現(xiàn)“單元化”語言目標,強化馬來語的地位。
在小學階段,占主體的國民小學(簡稱“國小”)以馬來語為教學語言,即使是在以華文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簡稱“華小”),馬來文也是必修課,而且學時不能低于政府要求的時間。華小的學生如果馬來文科目不及格,則不能升人中學。通常,華小的學生在完成6年的學業(yè)后,需要再學習一年的馬來文才能升入國中。因此,雖然高達90%的華裔子弟在華小就讀,但他們同時必須掌握馬來語。另外,英語也是華小學生必修的第二語言。在三語并用的情況下,經(jīng)過華小的六年教育,絕大多數(shù)華人子弟都掌握了華語、英語和馬來語,并打下了用三語進行交流的基礎(chǔ)。
馬來西亞的中學教育以公立的國民中學(簡稱“國中”)為主,以半公立半私立的國民型中學為輔。國中以馬來人學生為主,使用的教學語言為馬來語;國民型中學以華人和印度人學生為主,馬來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英語為必修的第二語言,華語和淡米爾語為選修課。除國中、國民型中學和一些國際學校及普通私立學校外,馬來西亞目前有60所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獨中以華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但馬來語和英語為學生的必修科目,學生必須同時掌握這三種語文基礎(chǔ)。雖然這增加了獨中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但也強化了學生們的三語能力。
在高等教育階段,目前馬來西亞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以華語為主要媒介語的大學。即使是在由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創(chuàng)辦的三所最有影響力的大學(南方大學學院、新紀元學院和韓江學院)當中,也多以英語授課,而馬來語也是必修課。
在政府大力推行馬來語同時又不放棄英語,而且允許各民族保留自己語言的多元教育制度下,馬來西亞華人在學校教育中就已經(jīng)打下了華語、英語和馬來語三種語言的堅實基礎(chǔ)。
二、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
一個人使用的語言及所使用的語言數(shù)量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如果家庭交流中有多語存在,則家庭成員掌握多種語言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馬來西亞華人是指白明清至民國數(shù)百年間從中國遷徙到馬來西亞的移民后代。他們的祖籍主要是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南方省份。
明朝時,鄭和多次下西洋并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停留。一些華人便逐漸開始在馬六甲定居,并與當?shù)厝送ɑ椋瑥亩艿搅笋R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一支新的民族——峇峇娘惹。他們的家庭語言主要是華語、英語和由華人方言(主要是閩南話)慢慢轉(zhuǎn)變而來的夾雜著方言和馬來語的峇峇娘惹語。
大量的華人遷移到馬來西亞則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那時的華人到馬來西亞主要是充當廉價勞工,做苦力,從事采礦或種植業(y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華僑婦女也大量移民到馬來西亞,并在此繁衍下來,形成了又一個新的群體——土生華人。
由于最初的華人移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使用標準華語的能力有限,而英語和馬來語在當時只是通過學校教授,在中上層社會使用,所以他們之間主要用方言進行溝通。為了便于交流和相互幫助,相同籍貫、說相同方言的移民大多聚居在一起,從而逐漸形成了福建、廣東、客家、潮州和海南五大方言群體。與這種生活方式相適應(yīng),早期華人移民的教育也在各聚居區(qū)內(nèi)以各自的方言作為教學用語,主要在私塾和同鄉(xiāng)會館中進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華人移民從事商業(yè)活動的越來越多,人口流動也不斷增加,不同籍貫、不同方言區(qū)的男女通婚也隨之越來越頻繁,同一家庭中由此出現(xiàn)了不同的方言。另外,由于教育的不斷普及和新式學校的建立,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華人越來越多,華人移民在學校學到的語言也由方言轉(zhuǎn)為華語、英語和馬來語。因此,掌握華語和英語甚至是馬來語的華人越來越多。受此影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交流中,華人所使用的語言種類增多,家庭用語的選擇也日趨復雜。
以近三代華人家庭為例,祖父母輩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父母輩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子女輩大多JH{生于八、九十年代。祖父母輩之間普遍使用方言進行交流,父母輩與祖父母輩進行交流時也主要采用祖父母輩的方言。父母輩如果來自同一個方言群體,他們之間通常也會用方言交流,如果來自不同的方言群體,則有可能一方采用另一方的方言或采用各自的方言;如果雙方不具備對方的方言能力,則采用雙方都掌握的方言或直接用華語或英語交流。父母輩兄弟姐妹之間的交流通常會采用祖父母輩的方言或華語。父母輩與子女輩之間進行交流時采用方言的比例會大大減少,更傾向于采用華語,甚至有些父母會有意識的采用英語以培養(yǎng)子女的英語應(yīng)用能力。而子女輩與祖父母輩交流時會盡量使用祖父母輩的方言,有時夾雜華語。但與父母輩交流時,如果父母輩來自同一個方言群體,則會采用父母輩的方言,也會使用華語,有時也會夾雜著英語。如果父母輩來自不同的方言群體,子女輩與父母輩交流時則會更多地采用華語,有時也會采用父親或母親的方言,有時也會采用英語。與之不同的是,子女輩兄弟姐妹之間交流時會更多地采用華語或英語,如果用方言交流則更有可能采用當?shù)氐膹妱莘窖裕缭诩∑潞外?,年輕人更傾向于喜歡用廣東話,在檳城和馬六甲,年輕人則更傾向于用福建話。
另外,由于現(xiàn)在很多城市華人家庭會雇傭說馬來語的女傭幫忙做家務(wù)和帶孩子,所以一些華人從小就會說馬來語。
因此,家庭多語環(huán)境的熏陶為華人多語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chǔ)并提供了練習的機會。
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在馬來西亞,華人只用一種語言交流是行不通也是不可能的。
在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之前,華人的多語能力并不突出,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主要以方言和華語為主。當代華人的多語能力除了應(yīng)該歸功于馬來西亞的語言教育政策之外,還應(yīng)該歸功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在馬來西亞,雖然英語為通用語言,政府也允許各種族保留和使用本民族的語言,但由于馬來語為國語,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它在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場合與華語和其他語言的地位是不同的。加之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優(yōu)勢地位,馬來人占據(jù)了政府的大部分職位,所以在政府部門,工作語言以馬來語為主。即使是在其他工作場所,由于20世紀末期馬來西亞“新經(jīng)濟政策”的要求,企業(yè)必須雇傭一定比例的馬來族職員,所以在同一個單位中既有華人員工又有馬來人員工,也會有其他種族的員工。在多種族共同參與的工作場合,大家會盡可能的選用英語,但馬來人更愿意選擇馬來語。為了交流的順暢,華人在與馬來人交流時也盡量選用馬來語。另外,由于呈交給政府的所有文件必須以馬來文書寫,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也要有馬來文的版本,所以在T作場所,使用馬來語是華人必備的一種語言技能。
以華文小學為例,雖然其教學媒介語為華語,華人老師和學生也占絕大多數(shù),但華小在馬來西亞的教育體制中屬公立學校,政府會派完全不懂華語的人員充當華小的行政管理人員,而且學校的馬來文老師也幾乎甚至完全不懂華語。因此,在華小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華人老師之間相互交流時基本上用華語,非常熟悉的同事之間也會用方言;但與馬來人老師交流時用馬來語,有時夾雜著英語;有馬來人老師參加的會議用語通常也是馬來語。為了應(yīng)對政府的檢查,華小的教學材料基本上也是用馬來文書寫。
在工作場所,華人與馬來人和華人交流時會選用不同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華人與馬來人交流時多用馬來語,即使是在馬來餐館點菜時也通常選用馬來語,有時夾雜著英語;華人與華人交流時則視交流對象的籍貫或教育背景而選擇使用方言、華語或英語。但華人與華人在選用方言交流時,并不一定采用雙方或?qū)Ψ降姆窖裕袝r會選用本地區(qū)的強勢方言。
所謂的強勢方言也是社會環(huán)境所造就的。在馬來西亞,福建籍貫的華人移民最多,從而形成了最大的方言群體,福建話也自然就成為了強勢方言,特別是在福建人聚居的檳城和巴生。所以,一些在檳城的其他籍貫的華人也只說福建話,而不說自己的方言。
但在馬來西亞,最強勢的方言當屬廣東話。雖然廣東人不是最大的方言群體,但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以廣東話為媒介語的香港電影、電視和音樂風靡馬來西亞,掀起了華人學說廣東話的熱潮,人們一時以說廣東話為時尚。一直到現(xiàn)在,馬來西亞很多電視臺的節(jié)目仍然以廣東話播出,這大大推動了廣東話的普及。在首都吉隆坡,廣東話的使用極為廣泛,不是廣東籍貫的華人大多也會說廣東話。
由此可見,社會環(huán)境對人們在語言的習得和選擇上也有很大的影響。
四、馬來西亞華人多語能力養(yǎng)成的啟示
馬來西亞華人的多語能力經(jīng)常為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所羨慕,尤其是中國人。眾所周知,歐洲國家的很多人能比較容易地掌握幾種語言。比如,一個英國人在短時間內(nèi)可以掌握法語、德語、荷蘭語甚至是意大利語等。但對他們來說,學習漢語卻是難于上青天。因此,漢語被歐美國家的語言達人們稱作“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外國學生的表現(xiàn)也充分證明了他們的語言天賦很難在漢語上展現(xiàn)。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英語和大多數(shù)歐美國家的語言同屬印歐語系( Indo - European Languages),它們之間無論是在語音、詞匯還是語法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甚至有很多相似之處,這讓他們在學習當中可以融會貫通,母語的負遷移作用相對較小。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 Sino - Tibetan Langua-ges),它與印歐語系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以印歐語系中使用最廣泛的英語為例,構(gòu)成一個英語單詞的字母既表音又表意,而漢語表音的拼音系統(tǒng)和表意的漢字系統(tǒng)在歐美國家的人看來是完全不相關(guān)的兩個系統(tǒng)。另外,漢語中的四個基本聲調(diào)和一字多義、一字多音的現(xiàn)象以及紛繁復雜的量詞已讓他們頭疼不已,更不用說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的語法了。漢語與英語的巨大差別造成了他們學習漢語的最大障礙。
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中國人學習英語困難重重的原因了。
然而就是這兩種不同語系的語言卻是馬來西亞華人掌握的最基本的兩種語言,同時他們還掌握了屬于另外一個語系——南島語系的馬來語。如前所述,并不是馬來西亞華人具有超常的語言天賦,他們的多種語言能力是多語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更重要的是,掌握多種語言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交往甚至是生存的必需。
反觀中國的英語教育,雖然現(xiàn)在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英語就已經(jīng)成為了必修課,但英語學習主要還是局限在課堂上。課堂之外,大家既沒有使用英語的環(huán)境,也沒有使用英語的必需。中國雖然地域廣闊,擁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每個地區(qū)都有不同的方言,但從1956年開始推廣普通話以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大江南北的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基本上都可以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現(xiàn)在的年輕人能說自己家鄉(xiāng)方言的已為數(shù)不多,更不用說英語了。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國旅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即便如此,人們對于英語的需求也是暫時性的。況且,對世界上很多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市場,中國人是一個頗具潛力的消費群體,各國正在掀起“漢語熱”,以滿足中國游客的需要,從而使中國人在國外都有了賓至如歸的親切感,甚至還會油然而生一股說漢語的優(yōu)越感。因此,是否掌握英語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生活是沒有多大影響的。
換句話說,大多數(shù)中國人,包括學生,并沒有學習英語的迫切需要。很多學生學英語只是為考試而學,但求考試及格,其目的并不是真正掌握這門外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學習一門與自己的母語截然不同的語言更是一個既枯燥又艱難的挑戰(zhàn)。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我們學習的最強推動力,但興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養(yǎng)一大批人對于不是真心喜歡的事情的興趣需要更長的時間與耐心,并輔以科學的手段。因此,對于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在培養(yǎng)他們對英語的興趣的同時,恐怕更重要的是盡可能的創(chuàng)設(shè)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并要讓他們意識到英語的實用價值,真正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學習英語的動力和自我鞭策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要盡量提高目的語的輸入與輸出,要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溝通交流的能力為主,鼓勵他們張開嘴巴多說,用課本上的單詞、詞組和句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使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加深理解,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老師講解單詞和語法知識或分析課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上。在課外,除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多讀、多聽、多練習外,老師也要盡其所能提供充足的第一手視聽資料,并進行相應(yīng)的指導,提出具體的要求,從而使課外學習更有成效。
五、結(jié)語
總之,馬來西亞特殊的語言教育政策,特殊的種族構(gòu)成以及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其多語并存的語言環(huán)境,也造就了華人的多語能力。語言的習得有其方法和規(guī)律,它離不開環(huán)境的熏陶,更離不開社會需要這一主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洪麗芬.馬來西亞華人和語言[J].八桂僑刊,2005(4):69 -73.
[2]胡春艷,周聿峨.馬來西亞華人家庭語言的轉(zhuǎn)變[J].東南亞縱橫,2009(12):83 -86.
[3]洪麗芬.馬來西亞華人家庭語言的轉(zhuǎn)變[J].東南亞研究,2010(3):74 - 84.
[4]王煥芝,洪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政策的演變及未來發(fā)展趨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91 -195.
[5]梁悅悅.華語電視在馬來西亞:市場競爭與社會整合[J].東南亞研究,2014(4):93 -99.
[6]錢偉.變革中的馬來西亞華人高等教育[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7(2):76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