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一種改進的Stewart平臺Newton-Euler動力學模型

        2018-05-23 10:24:09何兆麒薛冬新宋希庚
        振動與沖擊 2018年9期
        關(guān)鍵詞:支桿萬向將式

        何兆麒, 薛冬新, 張 娟, 宋希庚

        (1. 大連理工大學 能源與動力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4; 2. 大連裝備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航海工程系, 遼寧 大連 116024)

        自1965年,Stewart[1]發(fā)表了最早的將并聯(lián)機構(gòu)用作飛行模擬器的文章以來,由于結(jié)構(gòu)剛度大、承載能力強、誤差小、精度高、動力性能好等一系列優(yōu)點,并聯(lián)機構(gòu)在空間對接、并聯(lián)機床、隔振、高精密平臺等方面得到廣泛應(yīng)用[2-12]。但因并聯(lián)平臺是閉環(huán)多剛體結(jié)構(gòu),使得運動學正解、動力學分析更加復(fù)雜。目前,用于Stewart平臺的動力學建模方法主要有牛頓-歐拉法、Lagrange法、虛功原理以及Kane法等。其中Newton-Euler法是由牛頓第二定律直接推導(dǎo)出來的,方法直觀,應(yīng)用廣泛。Fichter在忽略運動支鏈的質(zhì)量和鉸鏈摩擦的情況下,給出了平臺驅(qū)動與慣性力以及外力之間的關(guān)系。Do等[3]基于Newton-Euler法建立了忽略關(guān)節(jié)摩擦和支腿軸向轉(zhuǎn)動慣量時Stewart并聯(lián)機構(gòu)的逆動力學模型。Dasgupta等在充分考慮Stewart動平臺慣性、支腿慣性和關(guān)節(jié)摩擦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較為完善的Newton-Euler閉環(huán)動力模型(下文以經(jīng)典模型指代),在此后的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yīng)用。但逐漸有學者指出,該經(jīng)典模型存在幾點不足,① 忽略了支腿繞其自身軸線的回轉(zhuǎn)運動;② 假設(shè)萬向鉸處的約束力矩沿著支桿方向;③ 計算各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動慣量時沒有正確考慮平行軸定理。雖然以上這些假設(shè)簡化了模型,提高了計算效率,但這些假設(shè)不符合實際,會降低模型的準確性。李長春等[13]提出一種考慮支腿轉(zhuǎn)動的逆動力學模型,通過算例比較了忽略支腿繞自身轉(zhuǎn)軸轉(zhuǎn)動對運動學逆解的影響。Fu等[14-15]從不同的方面給出了修改建議,郭洪波[16]從能量的角度分析了忽略支腿繞自身軸線的回轉(zhuǎn)運動對動力學模型的影響。Pedrammehr等[17]綜合上述三方面,建立了改進的牛頓-歐拉動力學模型,逆動力學計算結(jié)果表明改進模型與Dasgupta的經(jīng)典模型有明顯的不同。

        由理論力學的相關(guān)知識可知,利用轉(zhuǎn)動慣量表示剛體的動量矩時,矩心是否為剛體固連點,將影響動量矩定理的具體表述形式。建立Stewart平臺的動力學模型時,通常將單個支腿簡化為上、下支桿,分別關(guān)于下鉸點取矩。下支桿受力關(guān)于下鉸點的力矩平衡可認為是對剛體固連點取矩,而上支桿受力對下鉸點的力矩平衡是對剛體外一點取矩,兩者應(yīng)做不同處理。但以往的研究忽略了這一點,因此,筆者認為經(jīng)典模型除了以上三點不足外,還存在以下問題,即:在建立支腿和動平臺的歐拉方程時,沒有合理區(qū)分力矩簡化中心是否固連于剛體?;谶@一考慮,筆者在文獻[18]僅針對上支桿歐拉方程的建立,給出了修改建議。本文首先闡述改進工作的理論依據(jù),其次針對6-UPS型Stewart平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區(qū)分矩心是否為剛體固連點,在第2、3節(jié)分別建立利用非質(zhì)心轉(zhuǎn)動慣量和質(zhì)心轉(zhuǎn)動慣量表示的兩種改進閉環(huán)動力學模型。最后通過求解文獻[4]的算例,比較本文改進模型和經(jīng)典模型動態(tài)響應(yīng)的不同,說明改進的必要性。

        1 理論依據(jù)

        如圖1所示,以O(shè)0為原點建立慣性坐標系O0x0y0z0,C是剛體質(zhì)心,B點相對于慣性系作任意運動,關(guān)于動點的動量矩定理可表示為

        (1)

        圖1 剛體上質(zhì)量微元dm的矢量表示

        (2)

        將式(2)代入式(1)得

        (3)

        當點B靜止時,式(3)變?yōu)?/p>

        (4)

        (5)

        當B點固定時,式(5)仍然成立。

        下文中為敘述方便,將式(3)稱為依據(jù)一,式(5)稱為依據(jù)二。

        2 6-UPS型Stewart平臺動力學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Stewart平臺結(jié)構(gòu)及第i支桿矢量表示如圖2所示。下平臺固定,連桿與上、下平臺分別采用球鉸、萬向鉸連接,支桿為直線運動副,機構(gòu)具有六個運動自由度。上、下平臺六個鉸鏈點中心分別為Pi、Bi(i=1,…,6)。為便于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在上、下平臺的幾何中心點P、B處建立連體坐標系{PX1Y1Z1}、參考坐標系{BXYZ}。

        圖2 Stewart平臺及第i支桿矢量圖

        以下符號被用于平臺建模中:tp為上平臺參考點P在{B}中的位置矢量;ωp,αp為上平臺角速度、角加速度;Rp為RPY角描述的上平臺的旋轉(zhuǎn)變換矩陣;pi為上平臺各球鉸鉸心Pi在{P}中的位置矢量;bi為下平臺各萬向鉸鉸心Bi在{B}中的位置矢量;Si為鉸心Bi到對應(yīng)Pi在{B}中的位置矢量;ei為第i根支桿單位矢量;ωli,αli為第i根支桿的角速度、角加速度;Iu0i,Id0i為上下支桿在各自質(zhì)心坐標系(坐標原點在上下支桿質(zhì)心處,方向與{D}相同)的慣量矩陣;Ip0:上平臺和質(zhì)量負載在質(zhì)心坐標系(原點在上平臺綜合質(zhì)心,方向與{P}相同)的慣量矩陣。

        2.1 第i個支桿運動學分析

        在Pi、Bi處建立上、下支桿局部坐標系{U}、{D},坐標系{D}的x軸沿支桿方向,y軸沿萬向鉸軸線方向,z軸由右手定則確定,{U}各軸與{D}相應(yīng)的軸線平行。此外,在Bi處還有支腿固定坐標系{BiXBiYBiZBi},方向與{B}平行。

        (1) 上平臺鉸接點速度、加速度分析

        由圖2可知,第i支桿的位置矢量

        Si=tp+Rppi-bi=tp+qi-bi

        (6)

        則支桿長度和沿支桿單位矢量可以表示為

        (7)

        ei=Si/Li

        (8)

        對式(6)兩端微分,得點Pi的速度、加速度為

        (9)

        (10)

        (11)

        (12)

        (2) 支桿滑動速度、加速度分析

        由式(11)、式(12),結(jié)合式(10)整理得支桿伸縮速度、伸縮加速度分別為

        (13)

        (14)

        (3) 支桿角速度ωli、角加速度αli分析

        如圖3所示,單位向量ki、yi、hi代表第i個萬向鉸模型,ki沿著萬向鉸的固定軸,yi沿著萬向鉸的旋轉(zhuǎn)軸,hi垂直于ki、yi組成的平面。由結(jié)構(gòu)特點知,yi與ki共面且相互垂直,與支桿單位向量ei也相互垂直,xi、yi、zi代表上文的坐標系{D}。因此,從{D}~{BiXBiYBiZBi}的旋轉(zhuǎn)變換矩陣為

        Ti=[xi,yi,zi]

        (15)

        由運動學約束知,ωli位于ki、yi組成的平面內(nèi)

        ωli=ωkiki+ωyiyi

        (16)

        式中:ωki、ωyi分別為支桿角速度沿著ki、yi的分量。

        圖3 萬向鉸結(jié)構(gòu)簡圖

        文獻[4-5]假設(shè)支桿角速度ωli⊥ei,即要求支桿垂直于ki、yi組成的平面。由結(jié)構(gòu)特點知,這就要求必須忽略支桿繞自身軸線的旋轉(zhuǎn)自由度,顯然這不符合實際,因此假設(shè)ωli⊥ei是不合理的。

        將式(16)代入式(11),整理得

        (17)

        (18)

        對式(16)兩端求導(dǎo),支桿角加速度αli表示為

        αli=αkiki+αyiyi+ωyiωkihi

        (19)

        此外,ωli還可以分解為垂直于支桿的分量ω和沿著支桿方向的分量ωeiei,即

        ωli=ω+ωeiei

        (20)

        將式(20)代入式(11),可得到

        (21)

        因ωli位于ki、yi組成的平面內(nèi),而hi垂直于該平面,所以ωli·hi=0。利用這一性質(zhì),由式(20)得

        ωei=-(ω·hi)/(ei·hi)

        (22)

        同樣,αli可以分解為垂直于支桿的分量α和沿著支桿方向的分量αeiei,即

        αli=α+αeiei

        (23)

        將式(23)代入式(12),整理得

        α=(ei×api)/Li+U2i

        (24)

        由式(23)和式(19)整理得

        αki=(α+αeiei)·ki

        (25)

        αei=[(α·ki)ki·ei+ωyiωkihi·ei]/1-

        (26)

        至此,將式(24)、式(26)代入式(23)得到支桿角加速度的完整表達

        u2iei

        (27)

        (4) 上、下支桿質(zhì)心速度、加速度分析

        上、下支桿質(zhì)心(圖2中的Gu、Gd)在{BiXBiYBiZBi}的位置矢量rui、rdi可表示為

        rui=Ti(vi+ru0i)

        (28)

        rdi=Tird0i

        (29)

        因此,上、下支桿質(zhì)心的加速度可分別表示為

        (30)

        (31)

        2.2 第i個支桿動力學分析

        應(yīng)用平行軸定理,上下支桿對點Bi的慣量矩陣為

        圖4是單個運動支鏈的受力簡圖,F(xiàn)si是球鉸處約束力,Cu和Cs是萬向鉸和球鉸處的黏性阻尼系數(shù)。Fui、Mui分別為萬向鉸處的約束力矢量和約束力矩幅值。因為萬向鉸在yi、ki兩個方向上有旋轉(zhuǎn)自由度,約束力矩只能沿著hi方向,因此約束力矩為Muihi,而不是經(jīng)典模型中的Muiei。

        圖4 第i個支桿受力分析示意圖

        根據(jù)第1節(jié)中依據(jù)一,結(jié)合受力分析,建立整個支桿關(guān)于Bi點的歐拉方程

        -rui×muaDi+(mdrdi+murui)×g-(Idi+Iui)αli-

        ωli×(Idi+Iui)ωli+Muihi+Si×Fsi-Cuωli-

        fi=0

        (32)

        式中:fi=Cs(ωli-ωp)為球絞摩擦力矩;aDi為該瞬時,上支桿上與Bi點相重合的點的絕對加速度。

        由運動學分析知

        (33)

        將式(14)代入式(33)整理得

        aDi=(ei·api)ei+U3i

        (34)

        將式(32)改寫為

        Muihi+Si×Fsi=Ni

        (35)

        其中,

        Ni=rui×muaDi-(mdrdi+murui)×g+

        (Idi+Iui)αli+ωli×(Idi+Iui)ωli+Cuωli+fi

        (36)

        式(35)兩端點乘、叉乘ei,得到Mui及Fsi為

        Mui=(Ni·ei)/(hi·ei)

        (37)

        Fsi=ei(ei·Fsi)+(Ni×ei-Muihi×ei)/Li

        (38)

        為了得到(ei·Fsi),考慮上支桿沿支桿方向的受力平衡

        (39)

        式中:Facti、Cp分別為滑移鉸處支桿主動力、黏性摩擦因數(shù)。

        將式(37)、式(39)代入式(38)整理得

        (40)

        將式(36)代入式(40),利用式(30)、式(14)、式(23)、式(33),并結(jié)合矢量計算規(guī)則化簡Fsi的表達式

        (41)

        其中

        U4i=u1iei+U2i×rui+ωli×(ωli×rui);

        U5i=mu(rui×U3i)+(Idi+Iui)(U2i+u2iei)-

        (mdrdi+murui)×g+ωli×(Idi+Iui)ωli+Cuωli+fi;

        為了推導(dǎo)式(41),需要用到以下矢量代數(shù)運算規(guī)則

        (a·b)c=(aTb)c=c(aTb)

        2.3 上平臺運動學、動力學分析

        上平臺和質(zhì)量負載的綜合質(zhì)心在{B}中的位置矢量表示為

        qc=tp+RpR0=tp+R

        (42)

        式中:R0為上平臺和質(zhì)量負載的綜合質(zhì)心在{P}中的位置矢量。

        對式(42)進行微分,得到綜合質(zhì)心的加速度

        (43)

        由平行軸定理,上平臺和質(zhì)量負載對點P的轉(zhuǎn)動慣量為

        (44)

        式中:mp為上平臺和質(zhì)量負載的質(zhì)量之和。

        圖5 上平臺受力分析簡圖

        上平臺的牛頓方程、相對點P的歐拉方程分別為

        (45)

        (46)

        式中:Fext,Mext分別為外界作用于上平臺的作用力和作用力矩在局部坐標系{P}中的表示。

        將式(43)、式(41)代入式(45)、式(46)進行整理

        (47)

        (48)

        合并式(47)、式(48),得到上平臺的完整動力學方程

        (49)

        其中,

        H=

        3 質(zhì)心轉(zhuǎn)動慣量表示的6-UPS Stewart平臺閉環(huán)動力學方程

        文獻[4-5]建立的歐拉方程,包含了質(zhì)心加速度項,如果從這一角度推導(dǎo)方程,則方程中轉(zhuǎn)動慣量項的計算需要做出調(diào)整。為了評估此誤差,本節(jié)以第1節(jié)的依據(jù)二為基礎(chǔ),利用質(zhì)心轉(zhuǎn)動慣量建立動力學模型。這種表述形式下,對支桿和上平臺的運動學分析同2.1、2.3,不同在于各結(jié)構(gòu)動力學方程的建立。

        第i個支桿關(guān)于Bi點的歐拉方程為

        (Idci+Iuci)αli-ωli×(Idci+Iuci)ωli+

        Muihi+Si×Fsi-Cuωli-fi=0

        (50)

        采用同式(32)類似的簡化運算,得到

        (51)

        其中,

        (Idci+Iuci)(U2i+u2iei)

        u1i,U2i,u2i的表達式同第2節(jié)。

        上平臺和質(zhì)量負載關(guān)于質(zhì)心坐標系(原點在綜合質(zhì)心,方向與{B}相同)的轉(zhuǎn)動慣量為

        (52)

        考慮上平臺相對點P的力矩平衡

        (53)

        將式(43)、式(51)代入式(53)進行整理

        mpR×[ωp×(ωp×R)-g]+ωp×Ipcωp+

        (54)

        合并式(47)、式(54),得到上平臺的完整動力學方程

        (55)

        其中,

        4 計算實例

        為了比較改進模型與原模型的不同,筆者利用兩種改進形式的Stewart平臺完整動力學模型式(49)、式(55)求解文獻[4]的計算實例,并與原文的結(jié)果進行比較。Stewart平臺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初始條件見附錄2。

        同經(jīng)典模型一樣,采用基于任務(wù)空間運動狀態(tài)反饋的PD控制算法求解支桿主動力,PD算法描述如下

        (56)

        式中:Kp=[4.0×1054.0×1054.0×1065.0×1045.0×1041.0×105]T;Kd=[1.0×1041.0×1042.0×1041.0×1031.0×1032.0×103]T。

        4.1 第一種改進模型式與經(jīng)典模型比較

        根據(jù)式(49)求解支桿長度、伸縮速度和上平臺位移、速度的響應(yīng)曲線,并與原模型計算結(jié)果一起顯示在圖6~圖9中,所有圖中實線、虛線分別為改進模型、原模型的響應(yīng)結(jié)果。圖6、圖7的第一張小圖右上角展示了Leg1長度和運動速度變化的局部放大曲線。可以觀察到響應(yīng)曲線的初始階段及峰值處,兩種模型下Leg1的長度和速度值略有不同,其余支桿也呈現(xiàn)類似的情況。

        同樣,由圖8和圖9可見,改進模型、原模型求解得到的上平臺位移、速度、轉(zhuǎn)角、角速度都具有相似的變化趨勢,但幅值不同。由于初始狀態(tài)和期望狀態(tài)線位移tp、角位移θp的X、Y方向分量為0,因此兩模型在這兩個方向上的差值數(shù)量級很低。而速度響應(yīng)在峰值處差值較為明顯。圖10描述了6根支桿所需的主動力,每個圖中的小圖描述了兩種模型的差值,峰值處最大的誤差值達到了45.94%。所以,從整體上來看,改進模型和原模型所有運動參數(shù)具有相似的變化趨勢,但在峰值處,幅值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不同。

        4.2 第二種改進模型式與經(jīng)典模型比較

        經(jīng)計算,由(55)得到的響應(yīng)曲線與第一種改進形式(49)的結(jié)果完全一致,因此,第二種改進模型式(56)與經(jīng)典模型的比較同圖6~圖10。由于篇幅有限,此處不再展示。實際上,第1節(jié)中的依據(jù)一、二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它們是動量矩定理的兩種不同表述。因此,以此為基礎(chǔ)得到的兩種改進形式本質(zhì)上也是一致的。

        5 結(jié) 論

        本文在考慮支桿繞自身軸線的旋轉(zhuǎn)自由度、修正萬向鉸約束力矩、合理應(yīng)用平行軸定理計算各部分轉(zhuǎn)動慣量、正確利用動量矩定理建立支桿及平臺的歐拉方程的基礎(chǔ)上,對原有基于Newton-Euler法建立的Stewart平臺經(jīng)典閉環(huán)動力學模型進行改進。得到質(zhì)心轉(zhuǎn)動慣量和非質(zhì)心轉(zhuǎn)動慣量表示的兩種不同形式改進模型,這兩種模型從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計算結(jié)果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此外,從改進模型與原模型的計算結(jié)果比較來看,所有參數(shù)變化趨勢相同,但所有時間點的響應(yīng)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誤差,尤其是曲線峰值處。由于算例中設(shè)置的初始條件和期望狀態(tài)的差值很小,而且整個Stewart平臺結(jié)構(gòu)尺寸、重量也較小,因此最終的比較結(jié)果并沒有表現(xiàn)出特別顯著的不同。從理論推導(dǎo)的角度來看,改進模型雖然只是對方程中某些項做了的修正,但提高了模型的準確性。對大型的平臺結(jié)構(gòu)這些修正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更顯著,因此改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對后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a) Leg 1

        (b) Leg 2

        (c) Leg 3

        (d) Leg 4

        (e) Leg 5

        (f) Leg 6

        圖6 支桿長度隨時間變化曲線

        Fig.6 Time response curve of pod length

        (a) Leg 1

        (b) Leg 2

        (c) Leg 3

        (d) Leg 4

        (e) Leg 5

        (f) Leg 6

        圖7 支桿速度的時間響應(yīng)曲線

        Fig.7 Time response curve of pod velocity

        (a)X

        (a) Leg 1

        (b) Leg 2

        (c) Leg 3

        (d) Leg 4

        (e) Leg 5

        (f) Leg 6

        參 考 文 獻

        [1] STEWART D. A platform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1965, 180(1): 371-386.

        [2] FICHTER E F. A stewart platform-based manipulator: general theory and practical construc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1986, 5(2): 157-182.

        [3] DO W Q D, YANG D C H. Inverse dynamic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a platform type of robot[J]. 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 1988, 5(3): 209-227.

        [4] DASGUPTA B, MRUTHYUNJAYA T S. Closed-form dynamic equations of the general Stewart platform through the Newton-Euler approach[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8, 33(7): 993-1012.

        [5] DASGUPTA B, MRUTHYUNJAYA T S. A Newton-Euler formulation for the inverse dynamics of the stewart platform manipulator[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8, 33(8): 1135-1152.

        [6] LEE K M, SHAH D K. Dynamic analysis of a three-degrees-of-freedom in-parallel actuated manipulator[J]. IEEE Journal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88, 4(3): 361-367.

        [7] YANG J, GENG Z J. Closed form forward kinematics solution to a class of hexapod robo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8, 14(3): 503-508.

        [8] WANG J, GOSSELIN C M. A new approach for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parallel manipulators[J].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1998, 2(3): 317-334.

        [9] TSAI L W. Solving the inverse dynamics of a Stewart-Gough manipulator by the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J].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00, 122(1): 3-9.

        [10] LIU M J, LI C X, LI C N.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Gough-Stewart platform manipulator[J].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00, 16(1): 94-98.

        [11] 羅波,李偉鵬,黃海.基于Stewart平臺的大柔性空間桁架結(jié)構(gòu)振動控制[J]. 振動與沖擊, 2012,31(23):148-153.

        LUO Bo,LI Weipeng,HUANG Hai. Vibration control of a large flexible space truss using a Stewart platform manipulator[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2,31(23):148-153.

        [12] 李喬博,王超新,黃修長,等. 基于Stewart平臺微振動主動控制分析與實驗[J].噪聲與振動控制, 2016,36(3):214-218.

        LI Qiaobo, WANG Chaoxin, HUANG Xiuchang, et 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of micro-vibration active control based on a stewart platform[J].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2016,36(3):214-218.

        [13] 李長春,延皓,張金英,等. 一種改進的6自由度運動模擬器逆動力學模型[J].兵工學報, 2009,30(4):446-450.

        LI Changchun,YAN Hao,ZHANG Jinyin, et al. An improved inverse dynamics model of 6-DOF motion simulator[J]. Acta Armamentarii, 2009,30(4):446-450.

        [14] FU S W, YAO Y. Comments on “A Newton-Euler formulation for the inverse dynamics of Stewart platform manipulator” by B. dasgupta and T.S. mruthyunjaya[mech. mach. theory 33 (1998) 1135-1152][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7,42(12):1668-1671.

        [15] VAKIL M, PENDAR H, ZOHOOR H. Comments to the:“Closed-form dynamic equations of the general Stewart platform through the Newton-Euler approach” and “A Newton-Euler formulation for the inverse dynamics of the Stewart platform manipulator”[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8,43(10): 1349-1351.

        [16] 郭洪波. 液壓驅(qū)動六自由度平臺的動力學建模與控制[D].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06.

        [17] PEDRAMMEHR S, MAHBOUBKHAH M, KHANI N. Improved dynamic equations for the generally configured Stewart platform manipulator[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26(3): 711-721.

        [18] HE Z, SONG X, XUE D. Comments to the:“Closed-form dynamic equations of the general Stewart platform through the Newton-Euler approach” and “A Newton-Euler formulation for the inverse dynamics of the Stewart platform manipulator”[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6, 102(10): 229-231.

        [19] WITTENBURG J. Dynamics of multibody systems[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7.

        附錄

        Stewart平臺機構(gòu)參數(shù)(均采用國際單位制)負載平臺(包括質(zhì)量負載)的質(zhì)量:mp=40.0; 上、下支腿的質(zhì)量:mu=1.0,md=3.0;負載平臺(包括質(zhì)量負載)的綜合質(zhì)心在{P}的位置矢量:R0=[0.04 0.03 -0.06]T;上、下支腿的重心位置:ru0i=[-0.6 -0.08 0.08]T、rd0i=[0.4 0.14 -0.18]T;萬向鉸、柱鉸和球鉸的黏滯阻尼系數(shù):Cu=0.000 1,Cp=0.001,Cs=0.000 2。

        虎克鉸固定軸的單位矢量

        k=

        支桿上、下連接點的在各自局部坐標系的位置

        上下支桿關(guān)于各自質(zhì)心坐標系(坐標原點在上下支桿質(zhì)心處,方向與{D}相同)的慣量矩陣

        上平臺和質(zhì)量負載在質(zhì)心坐標系(原點在綜合質(zhì)心,方向與{P}相同)的慣量矩陣

        任務(wù)空間初始狀態(tài)和期望狀態(tài)

        tp0=[0.1 0.0 0.395]T,θp0=[0.0 0.0 -0.2]T;

        tpd=[0.1 0.0 0.4]T,θpd=[0.0 0.0 -0.2]T;

        Fext=0,Mext=0。

        猜你喜歡
        支桿萬向將式
        萬向接軸常規(guī)設(shè)計中的易損點及優(yōu)化舉措研究
        AKNS方程的三線性型及周期孤立波解
        單支桿腹撐支架干擾測力及PIV試驗研究
        一種組合式萬向虎鉗的設(shè)計
        因子von Neumann代數(shù)上非線性*-Lie導(dǎo)子的刻畫
        重載萬向軸關(guān)節(jié)ZG34Cr2Ni2Mo鋼法蘭叉調(diào)質(zhì)裂紋原因分析及改進
        單自由度系統(tǒng)
        新型移動支撐架的制作與應(yīng)用
        教學用多功能支架
        教學用多功能支架
        久久久精品国产三级精品| 把女人弄爽特黄a大片| 无码喷潮a片无码高潮|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 亚洲精品久久视频网站|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国产无线乱码一区二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女优五十路中文字幕| 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网站30根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久久av| 538任你爽精品视频国产| 果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佳柔 |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传媒在线无码| 成人av一区二区亚洲精| 男人的天堂中文字幕熟女人妻|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暴力打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v在线久色播放|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少妇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日本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女同v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国产aⅴ天堂亚洲国产av| 熟妇人妻丰满少妇一区|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