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宏
記憶中,每年除夕,夜幕還沒降臨,還沒看到穿戴一新的人影,小鎮(zhèn)秧歌隊的嗩吶、鑼鼓和镲就把歡快的聲音傳遍了大街小巷。吃飽喝足的人們陸陸續(xù)續(xù)走出家門,連平日不愛出門的年邁老人也穿得暖暖和和的走到街上。故鄉(xiāng)的小鎮(zhèn)雖不算繁華,但卻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尤其是家鄉(xiāng)的大秧歌,曾給人們帶來無窮的快樂!
大秧歌在我們東北人人皆知,家喻戶曉,誰都能扭上一段。傍晚,不大的廣場上擠滿了人,吹嗩吶的鼓鼓的腮幫隆起的是歡樂,咚咚的鼓聲仿佛是新年鐘聲的回響。秧歌隊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絹如同彩蝶般翩翩飛舞,嗩吶的樂曲撒了歡似的不斷變換腔調,扭秧歌的人和隊伍也跟著樂曲不斷變換隊形和姿勢。走在最前面的是“秧歌頭”,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飾別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邊披著玫瑰紫鑲邊的金絲絨披風。他踏著鼓點,動作協(xié)調,一招一式透出獨有的美感,后面的隊員以他為核心變換隊形,扭什么樣式都跟著他的感覺走。
隊員們身著色彩各異的綢裝,排著齊刷刷的隊形,踏著輕快的鼓點有條不紊地扭著,跳著,展示著,彩扇當頭揮舞,如朵朵祥云;手帕飄飛,似朵朵盛開的鮮花。隊伍后頭往往是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小丑,一根紅頭繩把頭發(fā)扎成豎起來的沖天小辮兒,那臉涂得紅白分明,身穿紅綢襖,手持折扇,隨著鼓點扭著十字步,一走一退,做著鬼臉,風趣滑稽。隨著人越聚越多,秧歌隊也掀起一次次高潮,吹嗩吶的喇叭匠子使出全身的解數,調門時而悠揚,時而高亢,時而婉轉,時而激昂,似欲說,似欲訴,鑼鼓也跟著時驟時緩,扭秧歌的人忽快忽慢,無拘無束地盡情發(fā)揮,走、搖、顫、跳、騰、挪、抖、閃,令人眼花繚亂。
秧歌隊隊員們將古裝盛妝與現(xiàn)代時髦服飾巧妙融合,有的男扮女裝,輕搖腰肢,嬌滴滴美若天仙,顫巍巍眼波流動;有的扮作一對情侶,男的臉蛋兒擦得油光錚亮,表情滑稽,打情罵俏,黏黏糊糊,女的含羞帶怯,暗送秋波。腳踩高蹺、身披袈裟、手執(zhí)禪杖的唐僧前躥后跳、片刻不安定,除了唐僧,還有揮舞金箍棒的孫悟空、挺著大肚扛著釘耙的八戒、衣著龍袍頭戴皇冠威風凜凜的皇上。頭戴鳳冠,背插雙寶劍的白娘子和手擎藍傘、一襲藍衫、瀟灑英俊的書生許仙開道,兩位容光嬌俏的美貌宮女隨之緩緩前行,這似乎是中國經典故事的大雜燴。
東北大秧歌風格獨特,淳樸的黑土地風情賦予了它豪放的靈性和熱情,使其集潑辣、幽默、文靜、俏皮于一身,將這塊熱土上生活的人們的淳樸,憨厚,剛柔相濟的特征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芭さ美恕笔菛|北大秧歌的特色之一,身段表情將幽默和滑稽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繁多的鼓點花樣和各式嗩吶曲調是大秧歌的魂,節(jié)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和嗩吶引導著大秧歌的表演者如癡如醉、盡善盡美地融在演繹的角色中。
東北大秧歌來源于鄉(xiāng)土文化,是勞動人民長期勞動積累的文化精髓,整個精彩場面在這個辭舊歲、迎新春的夜晚以最精彩的表演形式展現(xiàn)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