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銘
要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道”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字。它的本義簡潔明了,從“道”字的字形演變就可以看出。
甲骨文“道”字表達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站在十字路口,選擇朝哪個方向走;后來字體的演變越來越復雜,附加的意思也就越來越多。什么“加手指方向”啦,“伸手相牽”啦,等等,連文字學家都各說不一,我們就不必鉆進去了。從字體演變來看,小篆的“道”字,接近今天的寫法,含義也很明確:指人們所走的路。這個本義一直保留到今天。
后來,“道”的含義多到幾乎無所不包的地步:方向(志同道合),法則(道德),方法(門道),迷信組織(會道門),說話(能說會道),表達情意(道歉),量詞(兩道門),歷史上行政區(qū)域的名稱等。
而最重要的兩個含義一指“道家”,二指“道教”。
道家形成于春秋時期,代表人物老子又稱老聃、李耳,生于春秋末年,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人,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少年老子就已經(jīng)在思索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了,比如,“天”是什么?天之上又是什么?日月星辰是誰在推動?山川江海是誰在安排?……這些思考后來都反映在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一書中。憑借這本五千字的書,他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在西方,《道德經(jīng)》的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在中國,《道德經(jīng)》有670種不同的注本,為這本書作注者達三千余家。其核心思想可以簡括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則是和他并稱“老莊”的莊子。莊子名周,字子休,號南華真人,戰(zhàn)國中期宋國蒙人(故地至今待考),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對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現(xiàn)存的《莊子》文字雄美,想象豐富,跌宕起伏,妙趣橫生,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shù)文人學士的仰慕。
道家是先秦哲學流派之一,那么老子怎么又被尊為“太上老君”,成了道教的始祖呢?因為道家學說本身具有神秘色彩,關于老子又有很多傳說,所以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東漢人張道陵原本是道家,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后世尊稱張道陵為“老祖天師”,開創(chuàng)了道教。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道教的代表人物與領袖、南北朝新天師道(也稱“北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寇謙之(365~448)獻道書于太武帝,倡改革道教。次年,太武帝親至道場受箓,并建新天師道道場。后來,唐太宗尊道教為國教,先秦的道家就被宗教化了,《道德經(jīng)》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
哲學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水平。因此,我們應該為我們民族很早就誕生了“老莊”這樣兩位偉大的哲學家而自豪。直到今天,道家和道教所主張的崇尚和諧、順應自然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作文周刊(綜合版)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