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剛,許友軍,劉若男,李 偉
(南華大學數(shù)理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系泊系統(tǒng)設計的本質就是使得浮標吃水深度、鋼桶傾斜角度盡可能的小,游動區(qū)域盡可能窄[1-2]。在選定指定的電焊錨鏈,以及傳輸節(jié)點分布在水深、海水密度都已知的海域,針對海面風速v對應下的系泊系統(tǒng)(如圖1)狀態(tài),文中分別研究錨鏈存在部分沉底時的風速12m/s,錨鏈剛好不沉底時的風速24m/s,錨鏈被拉動時的風速36m/s下各自情況下的系泊系統(tǒng)具體狀態(tài),從而得出相對應速度區(qū)間下滿足的懸鏈數(shù)學公式模型。
圖1 系泊系統(tǒng)示意圖Fig.1 Mooring system schematic diagram
根據(jù)懸鏈線模型[1-8],考慮錨鏈沉底情況,假設理想狀態(tài)下(即剛好不沉底),錨鏈長度為22.05m(此處錨鏈長度是根據(jù)圖1中水深18m算出來的),并且改變風速時,重物球與鋼桶的高度改變很小,這里假定高度不變;再對得到的一系列的不同風速下的錨鏈方程,并利用Matlab繪制出一系列風速下的高度變化(見圖2),取同一高度下的錨鏈長度,找出一系列風速下的弧長等于22.05m時的風速V0,即為保證錨鏈恰好不沉底的風速。
圖2 不同風速下的錨鏈滿足的懸鏈線Fig.2 The anchors 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s meet the catenary lines
考慮其鋼管、浮標、重物等物體的浮力,結合一系列的不同風速下的錨鏈方程,滿足弧長s=22.05m、h=12.306m時的風速V0=23.5m/s,即:
(1)當V<V0時,錨鏈的底端是存在部分長度的沉底,即θ=0°(等于0),此時系泊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可以仿照12m/s風速時求出相對應的系泊狀態(tài);
(2)當V=V0時,錨鏈的底端與錨點恰好與海床保持水平,即θ=0°;
(3)當V>V0時,錨鏈在錨點與海床的夾角θ>0°,此時系泊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可以仿照24m/s風速時求出相對應的系泊狀態(tài)。
當海面風速V=12m/s時,錨鏈只有沒有接觸海床的部分滿足懸鏈線方程的條件,故而,考慮未沉底部分錨鏈:
根據(jù)錨鏈豎直高度Δh=12.306 m,利用弧長公式得到未沉底的錨鏈的長度Lx=15.3548m,從而得知當V=12m/s時,沉底的錨鏈長x'=6.6952m。
根據(jù)弧長[2]可得到錨鏈方程上每點的斜率滿足:
其中σ為鏈條單位長度的質量,H為錨鏈水平向左的張力,g為重力加速度,x為錨鏈水平長度。
當x=7.5567m,錨鏈與鋼桶接觸點的斜率為y'=4.4808,此時錨鏈在鋼桶節(jié)點處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12.5415°。
對上述過程進行多次迭代,得到當V=12m/s時,沉底的錨鏈長x'=6.6573m。當x'=6.6573m時,錨鏈在鋼桶節(jié)點處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12.6231°。
由上述討論,根據(jù)沉底錨鏈長以及未沉底錨鏈的曲線方程,到V=12m/s時錨鏈在水中的形狀,如圖3所示。
同理,考慮到V=24m/s時,錨鏈不存在沉底,故根據(jù)錨鏈方程得到V=24m/s時錨鏈在水中的形狀,如圖4所示。
圖3 12m/s時錨鏈整體形狀圖Fig.3 The overall shape of the chain at 12m/s
圖4 24m/s時錨鏈整體形狀Fig.4 The overall shape of the chain at 24m/s
(注:針對12m/s,以錨為坐標原點,0<x<6.6573m時錨鏈沉底,即豎直高度 y=0m;6.6573m≤x<14.2609m時,錨鏈形狀滿足懸鏈線方程)
取出鋼桶作為隔離體,并對其進行受力分析[4],如圖5所示。
圖5 鋼桶平移力系后產(chǎn)生彎矩分析Fig.5 Analysis of bending moment after translation of steel drum
FBy、FBx為1號鋼管BC施加給鋼桶的作用力,P2為鋼管自身重力,P1為重物球、重物球的浮力和錨鏈的重力之和,因此有
其中mm為不在海底的那部分錨鏈的質量,mz為重物球質量,g為重力加速度,F(xiàn)m為錨鏈受到的浮力,F(xiàn)z為重物球受到的浮力。
根據(jù)力的平移定理[5],可以求出力平移后產(chǎn)生的彎矩。同時根據(jù)平衡力系平衡條件可得:
解得鋼桶的傾斜角β為
其中ρ為海水密度,vgt為鋼桶體積。
由風荷載近似公式F=0.625×sv2,
(1)當v=12m/s,F(xiàn)=237.24N=H,錨鏈在鋼桶節(jié)點處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12.6231 °,吃水深度 y=0.682 時,可得可得鋼桶的傾斜角β=1.078698141°。
(2)當風速為v=24m/s,吃水深度為y=0.7010m,錨鏈在鋼桶節(jié)點處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 θ=31.7177°,可得可得鋼桶的傾斜角β=3.875574314°。
同理可得鋼管角度求解公式:
其中θi為第i根鋼管的傾斜角,L1為鋼管長度。
(1)當風速為12m/s時,x3≈0.0905m游動半徑為:r=x3+14.2519=14.3424m;
(2)當風速為24m/s時,x3≈0.3322m游動半徑為:r=x3+17.1581m=17.4903m。
根據(jù)臨界風速模型、力系平衡模型、游動區(qū)域的求解模型,針對水深18m的水域狀況,計算得出不同風速(12m/s與24m/s)下系泊系統(tǒng)各部分的角度改變參數(shù),如表1。
由上可得鋼桶及鋼管在海底的投影長度x3,即
表1 具體風速下的系泊系統(tǒng)狀態(tài)Table 1 The state of mooring system under specific wind speed
考慮到錨與錨鏈上端為整個懸鏈線的一部分,依據(jù)根據(jù)Δh=12.306m以及Lx=22.05m,據(jù)此得到錨的坐標點為(10.4286,30.8413),得到:x=28.4563m,此時錨鏈在錨點與海床的夾角θ'=19.0149°;同理求出此時系泊系統(tǒng)的狀態(tài)。
當v=36m/s時,角度及游動半徑都是在固定錨時計算出來的,實際上錨鏈已經(jīng)被拖動。此時,需要調節(jié)重物球的質量,使得鋼桶的傾斜角度不超過5度,錨鏈在錨點與海床的夾角不超過16度。
利用改變步長反復迭代來對相應的角度進行考慮,發(fā)現(xiàn)將重物球質量增加到3200kg滿足條件,此時浮標吃水深度由h=0.723m變?yōu)閔=1.3444m,同時考慮到鋼桶在36m/s的情況下的傾斜角θ=8.5589°以及鋼管的傾斜角,綜合得到Δh=12.3736m,相應的錨鏈方程改變?yōu)?/p>
當海面風速V=36m/s時,易知錨鏈底端不存在沉底的情況,得到對應的錨鏈方程:
經(jīng)過多次回代運算,使得浮標吃水高度不斷接近精確值,得到浮標吃水深度由h=0.723m變?yōu)閔=1.2156m,此時錨鏈與海床的夾角θ'=6.3405°<16°,鋼桶的傾斜角為β=4.7121°<5°,增加的重物質量為 2000kg。
針對市場上錨鏈的不同型號(見表2),這里對型號的選擇進行討論。
表2 錨鏈型號和參數(shù)表Table 2 Chain model and parameter table
這里對于錨鏈型號的確定,文中考慮等水平力作用下的不同型號下的錨鏈方程,并對同一高度下的錨鏈的重量進行比較,取等水平力作用下同一高度錨鏈的重量作為參考量,取五種型號中的重量最少的錨鏈。
對于Ⅰ,Ⅱ,Ⅲ,Ⅳ,Ⅴ型號的單位長度,并對于給定同一水平作用力1000N時,滿足:
以及不同型號下的錨鏈在等水平力的作用下,錨鏈的豎直高度的改變如圖6所示。
圖6 不同型號等水平力下的懸鏈曲線圖Fig.6 The catenary curve of the horizontal force of different models
對于給定的相對錨同一高度值12m,計算出不同型號下的弧線長
對應的重量為
Mi=(96.4950,155.5603,230.46125,320.1744,427.4718),
由于近海水深介于16m~20m之間,布放區(qū)域海水的最大速度為1.5m/s,風速最大達到36m/s,這里考慮最惡劣的情況下,即水深為20m,海水速度為1.5m/s,風速36m/s下的系泊系統(tǒng)的設計[7],倘若最惡劣的條件下都滿足要求的系泊系統(tǒng),在其他情況下系泊系統(tǒng)也滿足要求。
當水深為20m,海水速度為1.5m/s,風速36m/s時,通過多次對重物球重量的調整得到滿足條件下的懸鏈線方程:
此時,鋼桶的傾斜角β=4.7317°<5°,說明該懸鏈線方程下的系泊系統(tǒng)滿足最惡劣的情況。該系泊系統(tǒng)的錨鏈的長度s=23.0299m,重物球質量m=3500kg。此時,系泊系統(tǒng)各部分的角度改變參數(shù)見表3。
表3 36m/s風速下的系泊系統(tǒng)狀態(tài)Table 3 Mooring system state at 36m/s
這里研究了近淺海觀測網(wǎng)的系泊系統(tǒng)的設計問題,在系泊系統(tǒng)的設計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于其中的不足,可以在參考水流層流情況下對系泊系統(tǒng)進行具體研究,以得到更為準確解,或從多角度對錨鏈進行參考分析,以選擇最優(yōu)錨鏈型號。再可利用軟件對所得數(shù)值解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柳燕.從達·芬奇的問題到一條著名的曲線——懸鏈線[J].科技信息,2012,1:135-136.
[2]胡靈斌,唐軍.懸鏈線方程的求解及其應用[J].船舶,2004,1:17-20.
[3]楊萬昌,沈潘浩.多成分懸鏈式錨泊線靜態(tài)特性分析[J].中國水運,2016,37(03):36-37.
[4]王鐸,程靳.理論力學[M].(第 7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邢富沖.懸鏈線弛垂度的計算方法[J].數(shù)學的實踐與認識,2004,34(11):98-101.
[6]李淑一,王樹青.基于多體分析的淺水FPSO和水下軟鋼臂系泊系統(tǒng)運動特性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1,41(09):95-102.
[7]常洪波.傾斜海底及瞬態(tài)潮汐流對單點系泊系統(tǒng)的影響[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
[8]夏偉宇,朱家明,李德政,等.基于懸鏈線理論對系泊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J].西昌學院學報,2017,31(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