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珊 張存?!?李 薇
(1.武漢理工大學(xué)智能交通系統(tǒng)研究中心 武漢 430063;2.云南省交通規(guī)劃設(shè)計研究院 昆明 650041)
霧的存在會導(dǎo)致道路能見度下降,駕駛員產(chǎn)生猶豫、錯覺,給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帶來負面影響。2016年,我國因霧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共192起,單起事故死亡率高達86.5%[1],遠大于雨、雪等其他不良天氣,其嚴重的死傷率、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N.Chakrabartya等[2]認為霧天環(huán)境的低能見度會削弱駕駛員對周圍道路信息的感知、判斷和預(yù)測能力;若路面濕滑,則水分子和塵土、油污等雜質(zhì)結(jié)合附著在道路表面,使道路摩擦系數(shù)下降,車輛易行駛打滑、制動距離延長[3];一旦道路擁擠,則更易發(fā)生追尾、碰撞事故[4],降低了霧天行車的安全性。同時,駕駛員趨向于謹慎駕駛[5];采用更小的自由流速度和加減速,道路通行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6-7]。
限速是保障高速公路霧天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8]規(guī)定了不同能見度下車輛限速及相關(guān)措施,但其本質(zhì)是固定限速方式,不能根據(jù)天氣和交通流狀態(tài)實時對限速值進行動態(tài)調(diào)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實時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檢測的可變限速控制技術(shù)逐步發(fā)展起來。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改變限速值對高速公路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進行人工干預(yù),從而達到改善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緩解道路擁堵、提升行車安全的目的[9-10]。國內(nèi)外學(xué)者也對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做了一定的研究。李長城等[11]通過分析京港澳高速公路實測數(shù)據(jù),建立了霧天車輛平均行駛速度綜合預(yù)測模型;J.Perrin等[12]通過收集美國猶他州高速公路近3年的歷史數(shù)據(jù),建立不良能見度下的信息系統(tǒng)ADVISE,通過可變信息牌向駕駛員提示當前能見度下的限速值;楊鑫宇等[13]針對不同設(shè)計速度的高速公路,在考慮能見度距離和單車道交通流量的基礎(chǔ)上,對車輛進行分車道、分車型限速,但限速方法較為單一,難以適應(yīng)實時變化的道路交通環(huán)境;S.Choi等[14]提出了1套可變限速控制的邏輯算法,使用K-最近鄰算法預(yù)測下1個周期的氣象、交通流數(shù)據(jù),根據(jù)邏輯規(guī)則算法得出限速值,并在Vissim軟件中進行仿真驗證,但未考慮相鄰路段或相鄰周期限速值銜接問題。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的可變限速控制方法做了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研究大多針對平流霧(分布范圍較廣、能見度較均勻的霧氣),較少考慮到團霧(覆蓋范圍小、可在短時間內(nèi)使能見度迅速下降的霧氣)的特點;②已有的控制方法較少考慮到交通流因素,相鄰控制周期或相鄰路段的限速值差異較大,在銜接處因車輛突然加減速而發(fā)生交通波動,易產(chǎn)生交通沖突。
基于此,在現(xiàn)有可變限速控制的基礎(chǔ)上,提出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方案,包含系統(tǒng)布置、工作流程,以及可變限速控制策略,根據(jù)實時能見度和交通流數(shù)據(jù),考慮最大安全車速、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駕駛員遵從度等因素,綜合確定目標路段的限速值,并從安全和效率2個方面對可變限速控制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為保障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的交通運行提供技術(shù)支持。
霧天環(huán)境下的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系統(tǒng)主要包含4個部分:交通流檢測器、氣象檢測器、可變限速控制器和可變限速發(fā)布系統(tǒng)。
交通流檢測器用來收集車速、流量和占有率等交通流數(shù)據(jù);氣象檢測器用于收集能見度等氣象數(shù)據(jù);可變限速控制器根據(jù)實時交通流、氣象數(shù)據(jù)對各路段的限速值進行計算和優(yōu)化,可變限速發(fā)布系統(tǒng)包括路側(cè)的可變限速信息牌和針對此項功能開發(fā)的電子地圖、手機APP功能模塊等。
目前,在實際工程應(yīng)用中,交通流檢測器和氣象檢測器布設(shè)的較為均勻,可變限速信息牌通常布置在事故高發(fā)區(qū)或霧氣多發(fā)區(qū)。同時,由于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和道路能見度會隨著時間、空間而變化,需要根據(jù)道路線性、氣象環(huán)境特征、系統(tǒng)維護成本和檢測器安裝位置等因素對高速公路進行分段,每條路段長度通常在1.0~3.0 km,不含可變限速信息牌的路段使用電子地圖或手機APP功能模塊進行限速值的發(fā)布。在各路段的開始處安裝交通流檢測器和氣象檢測器,用于收集路段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各檢測器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與可變限速控制器相互通信;可變限速控制器完成相關(guān)計算及優(yōu)化后,將當前控制周期下路段的限速值顯示在可變限速發(fā)布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示意圖見圖1。
圖1 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系統(tǒng)示意圖
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系統(tǒng)的工作流程如下。
1) 使用交通流檢測器、氣象檢測器收集當前路段的實時交通流、氣象數(shù)據(jù),并傳輸至可變限速控制器。
2) 由可變限速控制器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判斷,設(shè)定的條件為當控制范圍內(nèi)任一路段的實時能見度低于250 m時,則需啟動可變限速控制。若進行可變限速控制,則由可變限速控制器對限速值進行計算及優(yōu)化;若不進行可變限速控制,則使用路段固定限速值對車輛速度進行控制。
3) 將目標路段在當前控制周期下的限速值顯示在可變限速發(fā)布系統(tǒng)中。
4) 若當前控制周期結(jié)束,則進入下1周期,并重復(fù)上述過程;否則可變限速發(fā)布系統(tǒng)中顯示步驟3中的限速值。
具體工作流程見圖2。
圖2 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可變限速系統(tǒng)工作流程
限速值的確定應(yīng)同時考慮實時能見度和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通過判斷其當前流量是否超過通行能力,從而制定不同的控制策略。限速值的取值應(yīng)慎重,若限速值設(shè)置的過高,則不能保證道路行車的安全性;若限速值設(shè)置的過低,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同時,也會使駕駛員對限速值的遵從度下降。同時,頻繁的改變限速值,會使交通流產(chǎn)生較大波動,導(dǎo)致車輛沖突增多,也會增加汽車尾氣的排放量。
可變限速控制啟動后,按照以下流程確定各路段限速值。
1) 根據(jù)道路實時能見度和路段固定限速值確定路段i在下一循環(huán)周期(t+1)的最大安全速度。
vs(i,t+1)=min{vp,v0(i,t+1)}
(1)
式中:vp為高速公路路段的固定限速值。目前在實際工程中,高速公路主線限速值為100~120 km/h,隧道、橋梁處為60~80 km/h[15];v0(i,t+1)為基于停車視距模型計算的車輛限速值。當車輛行駛時,駕駛員發(fā)現(xiàn)前方有車輛減速或障礙物而采取緊急剎車措施時,車輛制動至前車或障礙物前完全停車的最短距離稱為停車視距。車輛制動減速過程見圖3。
圖3 車輛制動減速過程示意圖
為確保后車能夠安全停車,需滿足:
L1(t0)+L2(t)-L3(t0+t)≤LJ
(2)
式中:L1(t0)為后車在駕駛員反應(yīng)時間t0內(nèi)的行駛距離;L2(t)為后車在制動時間t內(nèi)的行駛距離;L3(t0+t)為前車在(t0+t)內(nèi)行駛的距離;LJ為能見度距離。
考慮最不利的情況,在交通事故、貨物散落的情況下,前面障礙物處于靜止狀態(tài),即L3(t0+t)=0,此時,后車能夠安全停車的條件為
L1(t0)+L2(t)≤LJ
(3)
目前學(xué)者們對駕駛員反應(yīng)時間做了大量的研究,多數(shù)分布在1.0~2.5 s之間。史桂芳等[16]針對霧天場景在專業(yè)試車場進行試驗,要求駕駛員看到警示燈隨機亮起而采取制動措施,測得反應(yīng)時間t0取值在2.0~2.5 s之間可滿足大部分駕駛員的需求,為保證安全,取反應(yīng)時間為2.5 s。
通過對駕駛員反應(yīng)時間和制動距離的分析計算,選取霧天環(huán)境下車輛限速值的計算公式為
(4)
2) 判斷路段i的當前流量是否超過其通行能力。即判斷檢測的路段i的實時占有率是否超過占有率閾值osw[17](osw的建議范圍:10.0%~12.5%)。
①路段i的限速值不超過式(4)中計算的最大安全速度為
vlim(i,t+1)≤vs(i,t+1)
(6)
②同一控制周期內(nèi),相鄰路段的限速值差值不應(yīng)超過20 km/h。
|vlim(i,t+1)-vlim(i-1,t+1)|≤20 km/h
(7)
若速度差值超過20 km/h,則路段i及其上游的限速值應(yīng)重新選取、計算。
③同一路段中,相鄰控制周期的限速值差值不應(yīng)超過20 km/h。
|vlim(i,t+1)-vlim(i,t)|≤20 km/h
(8)
如果速度差值超過20 km/h,則路段i的限速值應(yīng)重新計算。此時應(yīng)當注意,若路段i在時刻(t-1)因能見度較高而限速值較大,而在時刻t因能見度驟然下降使限速值變低,無法滿足式(8),為保證高速公路行車的安全性,以及考慮時間序列的不可逆性,時刻(t+1)的限速值應(yīng)仍取式(1)計算的最大安全車速。
3) 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的限速值通常在40~120 km/h內(nèi)[8]。通過對霧天環(huán)境下大量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路段限速值與駕駛員實際行車速度的關(guān)系,見圖4。
圖4 路段限速值和實際行車速度的關(guān)系
當限速值為110 km/h時,約有14.8%的駕駛員會超過限速值,平均超速9.35 km/h;當限速值為80 km/h時,約有29.69%的駕駛員會超過限速值,平均超速9.62 km/h。由此可以看出,當限速值降低時,車輛的實際行駛速度超過限速值的比例將會增大,平均行駛速度會超過限速值約10 km/h,與Lu X. Y.[19]關(guān)于駕駛員遵從度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同時,為了方便管理以及保持系統(tǒng)運行的穩(wěn)定性,限速值應(yīng)取整數(shù)且為10的倍數(shù),即vlim(I,t+1)∈{40,50,60,…,100,110}。
以上,可變限速控制策略見圖5。
圖5 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策略
可變限速控制策略在高速公路系統(tǒng)運行一段時間后,收集相關(guān)道路交通流信息,從安全和效率的角度對可變限速控制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交通安全方面選取相鄰路段速度差作為評價指標,交通效率方面選取路段平均速度作為評價指標,綜合評價可變限速控制的實施效果。
G4高速公路是1條連接北京和珠海的南北向高速公路。選取其湖北省內(nèi)部分路段(里程樁號K1239+500—K1250+56)的真實氣象、交通流數(shù)據(jù)在Vissim軟件中構(gòu)建霧天場景,進行對比仿真實驗。選擇路段長約10 km,根據(jù)道路線型等因素分為8個路段,編號1,2,…,8。路段固定限速值為120 km/h。
為驗證不同霧天場景下,可變限速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構(gòu)建了平流霧和團霧2種場景。平流霧分布范圍較廣且能見度較為均勻,團霧的分布范圍僅為幾百米,且能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移動使道路能見度迅速下降,造成駕駛員心理恐慌,易發(fā)生追尾、碰撞事故。2組對比仿真實驗如下。
第一組。平流霧環(huán)境下,有/無可變限速控制。能見度分布見表1。
表1 平流霧環(huán)境下路段的能見度分布
第二組。團霧環(huán)境下,有/無可變限速控制。能見度分布見表2。
表2 團霧環(huán)境下路段的能見度分布
交通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并不統(tǒng)一;選取控制周期為5 min。仿真時長為90 min,前30 min為預(yù)熱期,待車輛充分布滿路網(wǎng)。
不同霧天環(huán)境、不同控制策略下,高速公路路段的平均車速見圖6~7。
不同霧天環(huán)境、不同控制策略下,高速公路相鄰路段在同一控制周期下的速度差見圖8。
平流霧與團霧、可變限速控制與無可變限速控制下,數(shù)據(jù)比較見表3。
從上述實驗結(jié)果中,可以得到如下結(jié)論。
1) 視能見度較低或交通較為擁擠的路段為瓶頸路段。無論是否運行可變限速控制策略,隨著道路能見度的下降,路段的平均速度均會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減小。
圖6 平流霧環(huán)境下路段的平均速度
圖7 團霧環(huán)境下路段的平均速度
2) 實行可變限速控制,可以提高路段的最低車速,減少相鄰路段的最大車速差,改善瓶頸路段的通行能力,平滑交通流。
3) 提出的可變限速控制方法,在不同霧天環(huán)境下,均可有效地改善交通運行狀態(tài),使車輛速度趨于同質(zhì)化,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更加穩(wěn)定,團霧環(huán)境下相鄰路段最大車速差下降比例更為明顯。
圖8 同一控制周期下相鄰路段速度差
平流霧無可變限速控制可變限速控制改變比例/%團霧無可變限速控制可變限速控制改變比例/%最低車速/(km/h)47.35(路段455~60min)60.25(路段555~60min)提高27.2442.39(路段455~60min)54.49(路段455~60min)提高28.54 同一控制周期下相鄰路段最大車速差/(km/h)43.1831.77降低26.4243.6125.33降低41.91備注 車輛速度的離散性較大 當能見度下降時,車速急劇下降,并且排隊向上游蔓延
1) 在現(xiàn)有可變限速控制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研究了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系統(tǒng)的組成、工作流程及控制策略。
2) 根據(jù)道路實時能見度和交通流運行狀態(tài),考慮實測駕駛員遵從度的情況下,制定不同的可變限速控制策略,并從安全和效率2個方面,對可變限速控制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在平流霧和團霧的環(huán)境下,提出的可變限速控制策略均可有效的提高最低車速、減小相鄰路段最大車速差,有利于保障霧天環(huán)境下高速公路系統(tǒng)安全、高效的運行。
3) 不同的道路環(huán)境下,占有率閾值及限速值折減系數(shù)應(yīng)有一定的差異,在此未進行深化研究。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事故統(tǒng)計年報[R].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7.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Transportation Bureau. The road traffic accidents statistics report in China[R]. Beijing: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Transportation Bureau,2017.(in Chinese)
[2] CHAKRABARTYA N,GUPTAB K. Analysis of driver behaviour and crash characteristics during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104):1048-1057.
[3] 謝靜芳,呂得寶,王寶書.高速公路路面摩擦氣象指數(shù)預(yù)報方法[J].氣象與環(huán)境學(xué)報,2006,22(6):18-21.
XIE Jingfang, LYU Debao, WANG Baoshu. Forecasting method of surface friction meteorological index for high way[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06,22(6):18-21.(in Chinese)
[4] YAN X D, LI X M. Effects of foggy conditions on drivers′ speed control behaviors at different risk levels[J]. Safety Science,2014(68):275-287.
[5] 高 坤,涂輝招,時 恒,等.霧霾天氣低能見度對不同跟馳狀態(tài)駕駛行為的影響[J].吉林大學(xué)學(xué)報(工學(xué)版),2017,47(6):1716-1727.
GAO Kun, TU Huizhao, SHI Heng, et al. Effect of low visibility in haze weather condition on longitudinal driving behavior in different car-following stages[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7,47(6):1716-1727. (in Chinese)
[6] HOOGENDOORN R,HOOGENDOORN S,BROOKHUIS K, et al. Longitudinal driving behavior under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Adaptation effects, parameter value changes and model performance in case of fog[C]. 13th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Portugal: IEEE ITSC,2010.
[7] AGARWAL M, SOULEYRETTE R R. Impact of weather on urban freeway traffic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facility capacity[C]. 2005 Mid-Contin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Symposium,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2005.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Z].北京:國務(wù)院,2004-05-01.
Regul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Z]. Beijing: the 49thExecutive Meeting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2004-05-01.(in Chinese)
[9] 李志斌.快速道路可變限速控制技術(shù)[D].南京:東南大學(xué),2014.
LI Zhibin.Variable speed limit control technique on expressways[D].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2014.(in Chinese)
[10] 干宏程,孫立軍.高速公路可變限速控制技術(shù)研究[J].交通科技,2004(6):91-93.
GAN Hongcheng, SUN Lijun. A study on the variable speed limits technology for freeways[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6):91-93.(in Chinese)
[11] 李長城,劉小明,榮 建,等.不同能見度條件下高速公路車輛速度特性研究[J].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2014,14(6):213-218.
LI Changcheng, LIU Xiaoming, RONG Jia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le speed for expressway under different visibility condi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14(6):213-218.(in Chinese)
[12] PERRIN J. Effects of variable speed limit signs on driver behavior during inclement weather[C]. The 79th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Washington,D.C.:TRB,2000.
[13] 楊鑫宇.霧對高速公路行車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xué),2014.
YANG Xinyu.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fog on expressway and countermeasures[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2014. (in Chinese)
[14] CHOI S,OH C. Proactive strategy for variable speed limit(VSL) operation on freeways under foggy weather conditions[C]. The 95th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D.C.:TRB,2016.
[15] 周廣振.高速公路隧道限速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xué),2008.
ZHOU Guangzhen. Study on the speed limit of highway tunnels[D]. Chongq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08. (in Chinese)
[16] 史桂芳,袁 浩,程建川.霧天交通限速計算[J].西南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2010,45(1):136-139.
SHI Guifang, YU Hao, CHENG Jianchuan. Calculation of speed limit on foggy days[J].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10,45(1):136-139.(in Chinese)
[17] LU XY,VARAIYA P, HOROWITZ R,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combined freeway variable speed limits and coordinated ramp metering[C]. 13thConference Record-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Portugal:IEEE ITSC,2010.
[18] 李志斌,金茂菁,劉 攀,等.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的可變限速控制策略[J].吉林大學(xué)學(xué)報(工學(xué)版),2013,43(5):1204-1209.
LI Zhibin, JIN Maojing, LIU Pan, et al. Evaluation of impact variable speed limits on improving traffic efficiency on freeways[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3,43(5):1204-1209.(in Chinese)
[19] LU XY,SHLADOVER S E, JAWAD I, et al. A novel speed-measurement based variable speed limit/advisory algorithm for a freeway corridor with multiple bottlenecks[C]. The 94th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TRB,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