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汐
摘 要:中職德育課的課堂現狀是吸引力不足,教育的效能較低。文章針對此現狀提出新聞播報模式的嘗試。學生上臺做新聞播報,此模式充分引導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性,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新聞播報;德育;效能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0-12
德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一門思想性極高的綜合學科,中職學校的學情也決定了應把德育學科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當前德育課程的教學現狀令人擔憂。原因有如下兩點。
1.學生學習主動性低
德育課程在中職學校受學生重視的程度日益下降。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德育是副科,可學可不學。部分學生感覺學習內容乏味,提不起興趣。由于教材局限及個人閱歷等問題,很多學生對教師所授內容似懂非懂,或者干脆不聽課做自己的事,課程講完了,給學生留下印象并不深刻,無法達到德育目的。
2.教師知識面有限
由于教師能力比較有限,并且因為代溝等客觀原因,教師未必能掌握學生真正感興趣的信息。筆者曾經體會到,就算學生在某節(jié)課上因某個案例有所觸動,出了教室,還未走出校門,這些觸動就已消失了。
1.前期準備
現階段,我們看到的是德育課“投入大,產出小,實效性低”的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日趨發(fā)展,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職德育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何走出這個困境,筆者認為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走一條新路子。
要有效地提升德育課的時效性,就應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信息,使之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信息的掌握,不應局限于教師的搜集,而應該從學生的主體認識出發(fā),讓他們來表達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筆者在課堂上嘗試實施新聞播報已逾一年。下文將分享我探索新聞播報模式的一些經驗。
在新聞播報的活動開始之前,每學期的導言課時,我會對學生做出細致規(guī)范的要求,盡量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工作是什么,以便更好地開展此活動。建議針對新生,在第一學期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前就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新聞播報的好習慣。綜合考慮中職生學習比較被動的特點,我采取將新聞播報進行打分、得分算入期末總評成績的方式,鼓勵學生多多上臺做播報。評分占總評成績的10%~20%為宜。隨著學生對新聞播報模式的熟悉和教師的教導鼓勵,會逐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收集整理
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傳媒選擇時下最新并且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同時防止過度隨意性或機械性,如避免做娛樂新聞播報。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選擇國際國內發(fā)生的重大時事或者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深受他們關注的話題。
3.上臺播報
每堂課在教授課程內容之前,我會按照學號順序,安排2~3名學生上臺做新聞播報,新聞播報的時間控制在3分鐘為宜。另外,我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整理自己的新聞。如采用脫稿或帶稿的方式,將新聞事件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進行整理;又如采用幻燈片的形式,可以在課件中插入與新聞相關的圖片、視頻、音樂等。學生在新聞播報最后附上自己的看法和評論。
4.引導點評
學生在播報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緊張情緒,教師應多激勵學生,做適當的交流互動。在學生新聞播報之前和之后,我會帶動全班學生鼓掌肯定新聞播報員的勞動成果。針對學生的新聞內容本身及評論進行適當的點評。每位學生都有自己播報的風格,教師要充分認識其特殊性,對其表現出的特色和優(yōu)點給予表揚。例如,有一位女生在做新聞播報時臺風極好,字正腔圓。因為想要拿到高分,她采取脫稿的方式,因而在播報過程中比較緊張,出現了忘詞的情況。我在播報結束后帶動全班對她掌聲鼓勵,稱贊她為“未來的女記者”,并且很有“大將之風”。在第二次做新聞播報時她的表現就更加自然自信了。
1.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德育課堂的“主人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闭n堂應該從學生的關注點入手,進而開展道德教育。新聞播報的方式就是幫助教師尋找到學生關注點的重要窗口。學生做從前期準備、收集整理到上臺播報,都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這種“自己找到的”比“老師給我的”知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學生們有了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機會,新聞播報及評論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更多地了解社會、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
2.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筆者希望德育課堂不單單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意識的課堂,還是能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課堂。新聞播報模式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國內國際大事的渠道,使學生知曉相關信息,既可以豐富德育課的內容、增加吸引力,又有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1)在選擇播報內容時,學生可以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媒介,掌握一些簡便實用的搜集信息的方法,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新聞的好習慣,培養(yǎng)檢索能力。之后,學生要對材料進行加工,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歸納、處理信息的能力。
(2)教師鼓勵學生運用PPT、Flash等方式,并在課件中插入圖片、視頻等進行播報,增加了新聞播報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同時,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鍛煉了運用電腦的能力。
(3)學生在講臺上向全體同學進行新聞播報,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當今中職生必備的一項能力,同時也是亟待提高的一項能力。新聞播報是學生展現自我的絕好方式,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把他們鍛煉成播報員、記者、主持人,充分克服膽怯和害羞心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評論環(huán)節(jié),教師除自身對播報員做點評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對一些爭議性的問題進行討論。例如,有位男生做了這樣一則新聞播報:西安一位企業(yè)經理在城市里騎馬上班已一年有余,美其名曰低碳環(huán)保。該生選材新穎有趣,播報清晰,得到了很好的反響。教師可以就此拋出問題:你認為該男子騎馬上班的目的是什么?利弊各是什么?如果是你會考慮選擇這種方式嗎?學生就此展開深入的思考。這種問題的設置立足新聞題材,開放性很強,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
3.深化教師對課堂的參與度
對教師來說,新聞播報也是一種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極佳途徑。教師可以一邊傾聽一邊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問題。播報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及時能夠及時點評,總結優(yōu)點和不足。對于一些比較敏感,學生爭議較大的問題,教師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對一些原則性的錯誤特別是認識上的偏差一定要有錯必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在中職德育課堂中進行“新聞播報”模式的探索,不僅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關注社會、關注世界的窗口,更潛移默化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必須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更合適的模式和方法,以探尋增強德育課實效性之路。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張 越.試論現代德育方法論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