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璜 魏國武 羅羽喬
摘 要造成名校效應的深層社會原因是學校階層分割。重點學校制度的遺留、民辦學校的視優(yōu)而擇,以學區(qū)為基礎的居住分割、名校的巨型化傾向等都是造成學校階層分割的原因。從政策層面給予強制引導,從教育理念層面進行觀念引導,從學校教育層面進行師資隊伍水平的整體提升,可以降低因學校階層分割而導致的教育不公平,繼而在深層次上實現減負。
減負增效;名校;學校階層分割;教育機會;教育公平
G41
A
2095-1183(2018)04-00-06
關 鍵 詞中圖分類號文獻編碼文章編號
以教育部等四部委下發(fā)的《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為標志,我國的教育減負工作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將這份文件與上一份“減負令”(《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對比會赫然發(fā)現,減負的工作重心已經從校內轉向了校外。這表明,人們已經意識到,造成學生學業(yè)負擔加重的深層原因或許不止于學校教育,而更多來自整個社會。為此,本文嘗試從社會學視角,對造成學生重負的深層原因作一剖析。
深入考察當前的社會現實會發(fā)現,當前大多數孩子的學業(yè)負擔主要來自對名校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爭奪。那么,名校究竟給學生帶來了多大的負擔,名校又是如何形成的,它究竟是如何破壞教育平衡生態(tài),進而最終導致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呢?社會學分析表明,名校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學校的階層分割,階層分割就會加劇教育競爭,繼而造成學生的重負。揭示這一深層原因,在此基礎上為減負提出相關建議,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這些年來,國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下大力氣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業(yè)負擔,但教育現實又如何呢?
(一)名校導致學習競爭低幼化
2017年9月,正值開學之際,一位上海退休老教授撰寫的《牛蛙之殤》網文刷爆了朋友圈,文中“6歲外孫因備戰(zhàn)‘幼升小而患上抽動癥”更是再次牽動了中國廣大家長“搶跑”焦慮之心。老教授在文中講述:在上海,民間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則:如果小孩能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就是“牛蛙”,若沒考上,就是“青蛙”。為了備戰(zhàn)“幼升小”,孩子往往從3歲開始,就被家長打雞血,以便贏得這場“牛蛙戰(zhàn)爭”。[1],我們可由此窺探到當前教育的現實:為入名校,學習的競爭已經出現了低幼化的問題。
(二)名校導致學習階段提前化
無獨有偶,去年朋友圈也被“學而思”教育培訓機構“50元搶暑假班兼顧所有年級且新生可報”的新聞刷屏。據了解,為了爭搶“新一年級數學”等預備班,曾一度導致學而思網站癱瘓。[2]這直接反映出家長對業(yè)余輔導的狂熱。其深層原因,在于這些機構能滿足家長們希望孩子“提前學”的需求。一位北京知名教授透露,進入名校剛上初一的孩子被老師問及“學過初一數學的同學舉手”時,全班只有教授的孫子一人沒有上過。老師再問學過初二數學的同學舉手,又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舉手??梢姡瑢W習階段的提前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名校導致學習內容高難度化
同樣,今年3月《中國青年報》一則“沒了奧數杯賽,孩子拿什么‘拼名校”的新聞引發(fā)無數家長共鳴。家長紛紛吐槽:連奧數杯比賽成績這條門路都沒有了,孩子現在拿什么“拼名?!??為何“與無數家長、學生們相愛相殺數十載的奧數杯賽”被禁止后,沒有被叫好,反而使家長愈發(fā)焦慮?那是因為名校對奧數、奧賽的追捧從未停歇。前不久上海一所全市知名的中學就因面試“口奧”而被通報批評。[3]這些年來,雖然奧賽表面上被叫停了,卻形成了一種“無奧賽,存奧題”的現象,“不少名校在考試時增設高難度附加題,人為增加考試難度”[4],提高難度成了名校掐尖的利器。而家長為了孩子能上名校,想方設法報各種奧賽班;學校為了提高重點升學率,加大教學難度,增強難題訓練。名校效應導致學習內容愈發(fā)高難度化。
種種社會現象的背后,無不折射出當前社會對名校的追逐。為了上名校,享受所謂的名校優(yōu)質教育資源,家長可以不顧孩子幼小的身心,給那小小的腦袋填滿各種跨學齡層知識;可以不顧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讓孩子提前學習更高階段的學習內容;可以不顧孩子的個性化成長規(guī)律,一味增加學業(yè)難度,以獲得競爭優(yōu)勢。在基礎教育階段,所有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競爭都已演化為孩子之間的學習競爭,在這樣的教育生態(tài)下,孩子的學業(yè)負擔談何減輕!
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名校背后所隱含的深層問題就是學校的階層分割。
分割(segregation)是社會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指不同社會特征的群體或階層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域,而不是均勻分布在同一區(qū)域內部。[5]分割被視為導致社會不平等甚至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結構性因素。[6]階層,在《辭?!分兄饕袃蓪右馑迹孩僦冈谕粋€階級中因經濟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層次。②指因某種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會集團。所謂學校階層分割,是指學校群體之間由于辦學質量的分化而導致的層級分割現象。學校階層分割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概念,是由于學校群體成員對各種教育資源的獲取能力和機會不同而逐漸呈現出的高低有序的層級分割現象和過程。
學校階層分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找到打破階層分割,進而實現減負的有效途徑。
(一)重點學校制度的歷史遺留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為實現工業(yè)化和現代化,急需大量專業(yè)技術人才。為了集中當時稀缺的教育資源,國家提倡實行重點學校制度。1962年,教育部頒發(fā)《關于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與高一級學校形成對接,并集中精力先辦好一批“拔尖”學校。盡管重點學校制度在“文革”期間曾遭到破壞,但“文革”結束以后,以1978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方案》為標志,國家重新建立了重點學校制度。[7]而后,面對嚴重的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校際差距等教育不均衡現象,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重點學校在制度層面自此終結。
重點學校制度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在當時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確實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各方利益博弈和90年代市場化因素的介入,重點學校非但沒有實現國家原本希望的帶動非重點學校提高學業(yè)的任務,反而與非重點學校拉開了差距,[8]引發(fā)了公辦學校的階層分割現象。首先,由于政府在經費投入、生源師資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形成了國家、省、市、縣等不同層級的重點學校。其次,雖然在制度層面被明令禁止,但是重點學校卻名亡實存,形成了一種“沒有重點學校的重點學校制度”[9]。一方面,原有的重點學校由于長期得到國家政策的傾斜,在同段學校中依然擁有高水平辦學質量優(yōu)勢,加之其高升學率聲譽,依然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化身,受民眾追逐。另一方面,“原來的重點學校被冠以‘實驗學校、示范學校等之名,不僅繼續(xù)享有政府的資金與政策支持,有些還通過名校轉制等方式從社會中獲得豐富的資源,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其與非重點學校之間辦學質量的分化”[10]。一言蔽之,重點學校制度名亡而實存,是現階段公辦學校階層分割的源頭之一。
(二)民辦學校視優(yōu)而擇加速學校階層分割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guī)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yè)”,正式將社會力量辦學作為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的《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鼓勵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在當地人民政府統一管理下,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舉辦本法規(guī)定的各類學校。自此,中國民辦學校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軌道。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了國家關于發(fā)展民辦教育的十六字方針,即“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推動民辦教育步入迅猛發(fā)展期。
民辦學校為什么會加速學校階層分割呢?主要原因來自其典型的市場化特征——“視優(yōu)而擇”。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對生源的視優(yōu)而擇。一方面,民辦學校以其更大的自主招生權,可以僭越政府就近入學制度的藩籬,進行跨學區(qū)擇生,同時不受政府公辦學校統一招生的桎梏,可以先于公辦學校擇生。另一方面,民辦學校以其雄厚的經濟資本對不同學區(qū)的優(yōu)質生源“掐尖”,造成了其他學校優(yōu)質生源的流失。優(yōu)質生源的累積與扎實的應試教育效果疊加,進而產生了良好的辦學成效,既迎合了家長的需要,又贏得了家長們的認可,繼而進入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周期,對公辦學校形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其二,對教師的視優(yōu)而擇。一方面,民辦學校雖然沒有編制這一“鐵飯碗”,但隨著國家教師編制的改革和人們觀念的變革,加之民辦學校的高福利待遇,很多教師都選擇投身民辦教育之中。另一方面,民辦學校為了提高辦學聲譽,以天價搶奪優(yōu)質教師,而普通學校則因優(yōu)秀教師的流失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長此以往,學校階層分割愈發(fā)嚴重,學生之間的競爭愈發(fā)激烈。
(三)以學區(qū)為基礎的居住分割加劇了學校階層分割
針對生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政府制定了“以學區(qū)為基礎的就近入學”制度。這一制度表面上看起來可以從源頭上打破學校階層的分割,卻從另一方面推動了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市場化競爭,“買房擇?!背蔀榧议L擇校的首選,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將再次通過市場而得以“分割”。
1.就近入學:教育公平的偽命題
198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我國就近入學方針。本意是希望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舉辦學校,保證所有適齡兒童就近入學,促進教育公平。但是,“就近入學=教育公平”這一命題成立的必要前提就是不同學區(qū)間的教育資源均衡。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不同學區(qū)間的教育資源本來就是不平等的。以北京為例,由于歷史傳統和城市規(guī)劃的原因,中小學優(yōu)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城、東城和朝陽三個城區(qū)。一方面是因為城市的發(fā)展有其自身規(guī)律, “城市的發(fā)展過程是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的物質基礎設施的創(chuàng)建”[11],受政策等的影響,優(yōu)勢群體所處的區(qū)域教育資源明顯優(yōu)于弱勢群體所處區(qū)域,就近入學制度反而使得優(yōu)勢群體子女享受名校教育資源的機會更多。另一方面,以居住地為基準來劃分教育資源的就近入學政策,給了人們購買優(yōu)質教育資源區(qū)域的學區(qū)房來擇校的機會。這意味著基于居住地分配的入學機會在事實上按照家庭資本占有量分配,而教育資源質量一定程度上“資本化”于房價之中,[12]最終導致學校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加劇學校階層分割。
2.“資本擇?!保罕欢ǜ竦慕逃龣C會
盡管國家層面明令禁止跨學區(qū)擇校,但由于不同學區(qū)間存在的學校質量差異,加之“進名校=將來好生活”及攀比等心理的影響,引發(fā)人們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從而呈現出新的擇校方式:買房擇校。不管是既有的以“幣”擇校、以“文”擇校、以“權”擇校,[13]還是現階段的買房擇校,都是資本擇校的具體表征。經濟資本為其他資本的根源,所以“以幣擇?!北憩F為:經濟條件優(yōu)越的家庭利用自身的經濟資本來換取下一代享受名校教育的機會;“以文擇校”:受教育程度作為文化資本重要組成部分,[14]文化資本雄厚的家庭子女能夠承繼父輩的文化資本,“因其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相似性和連續(xù)性,優(yōu)勢階層子弟比較容易成功”[15],從而有更多機會享受名校教育資源;“以權擇?!保杭醇彝{借其雄厚的社會資本幫助子女進入名校的方式——有學者實證研究得出“擇校成功概率與父母政治資本呈正相關”[16];“買房擇?!保簝?yōu)勢階層利用自身經濟實力,通過擇房來曲線擇校。以上可見,通過擇校的方式,經濟、文化、政治等社會資本源源不斷地向名校匯聚,進一步加劇了學校的階層分割。
如此,通過擇房而擇校,優(yōu)勢群體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途徑合法化。以促進教育公平為出發(fā)點的就近入學制度成了擇校合法化的推手,使得更多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優(yōu)勢群體聚合,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學校階層分割和教育機會的定格愈加嚴重。
(四)名校巨型化傾向加劇學校階層分割
為了緩解家長們對名校資源的爭奪,各級政府推出了新的政策:名校辦分校、組建教育集團、建設超級中學等。表面上,這樣的做法似乎增加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實則破壞了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平衡。中小學名?!熬扌突瘍A向”是指中小學名校朝著“在校生人數超過3000、班級總數高于60” [17]的趨勢發(fā)展。名校規(guī)模的擴張以掠奪普通學校的資源為前提。其一,名校教育資源稟賦強于普通學校。名校巨型化傾向帶有嚴重的政治色彩,為了走教育政績的捷徑,地方政府將經費、師資生源、辦學條件等教育資源向名校傾斜,而普通學校則“先天不足”。其二,名校教育資源獲取能力強于普通學校。一方面,名校在招收了當地大多數優(yōu)質生源的基礎上,憑借政府的“溺愛”,跨區(qū)搶奪優(yōu)質生源,加之憑借其長期積累的優(yōu)質辦學質量,吸引大量的擇校生并通過收取高額的擇校費、贊助費等進行資源的聚集。另一方面,名校利用編制、高額工資、晉升平臺等搶奪優(yōu)質教師資源,導致普通學校后天發(fā)育不良。長此以往,名校教育資源越積越多,規(guī)模越辦越大,辦學質量蒸蒸日上,資源掠奪能力愈發(fā)強盛,而普通學校隨著資源的流失、師資生源的淪陷,辦學質量每況愈下。無疑,中小學名校巨型化傾向成為了學校階層分割的催化劑。
由上分析可知,減負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學校階層分割,促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化。
(一)政策強制引導是基本
減負要治本,最根本的是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促進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從而消除學校階層分割。唯此,降低學校間辦學質量差異,淡化名校,緩解名校效應加劇的教育競爭,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才能切實減輕學生身心負擔。
1.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義務教育法》(2006年修訂)明確提出: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仍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各層級政府投入的責任不明,缺乏明確的責任劃分比例;中央和省級政府教育經費投入比例不合理等?;诖?,建議進一步明確各層級政府的責任,合理劃分可操作的責任比例。同時,我國東中西區(qū)域間經濟文化發(fā)展實力差異明顯,各地區(qū)各級政府財政實力厚薄不一,如果一味“由地方政府負責”,只能導致義務教育的非均衡發(fā)展。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義務教育經費的分擔機制,經費投入責任重心上移,經費投入以中央為主、省市為輔、縣市為補”[18]。加大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發(fā)揮中央統籌協調功能,進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另一方面,政府還應建立教育補償機制,讓更多的教育資源流向弱勢群體,不斷縮小優(yōu)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教育發(fā)展差距。[19]
2.完善義務教育入學制度
第一,完善就近入學制度,積極落實多校劃片,均衡各學區(qū)熱點小學、初中數量,促進各學區(qū)內優(yōu)質教育資源均衡化。同時,做到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統一招生,這里的統一體現在招生順序、招生范圍、招生方式的平等上,禁止任何學校以任何方式擇生。第二,嚴格把控免試入學制度,做到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能以任何形式測試學生,不能以任何機構的測試證明作為學生入學依據,嚴厲打擊培訓機構“占坑”“統一測試”行為。同時積極推進取消特長生、各種競賽加分制度。第三,積極引導民辦學校合理劃分招生范圍,規(guī)范民辦學校招生制度,引導其與公辦學校統一招生。
(二)革新教育觀念是本質
思想觀念是人們行動的先導,也是減負成敗的關鍵。當前,偏頗的社會本位教育價值取向、家長狹隘的人才觀嚴重阻礙了減負工作的前行。
1.社會:回歸教育育人本真,使孩子各有所長,各美其美
負擔久減不下,反映了當前教育價值的失真。受傳統“家國為上”思想的影響,我國教育價值一直被“社會本位”占據主流。強調教育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服務的工具價值,而忽視了教育對個體的本質、精神、靈魂塑造的本體價值。持社會本位教育價值的學校,往往將學生作為社會進步的工具培養(yǎng),視學生為知識的容器,一味采用被動接受式教學觀,給學生灌輸大量知識,將知識的識記作為考試的內容,只重學生的“成才”,卻忽視了學生的“成人”,這無疑給學生的身心造成沉重的負擔。同樣,秉承社會本位教育價值的社會,往往將教育視為文憑的獲取,形成了一種“文憑社會”。正是教育價值的偏軌,導致教育實踐的偏向,致使孩子承受過高的教育期望、承擔過重的教育負擔。好的教育應成人之美,使孩子各有所長,各美其美。育人——教育初衷之所在、教育之為教育之根本。何以減負?讓教育回歸本真。
2.家長:摒棄狹隘“人才觀”,尋找孩子成才的“立交橋”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對國人的影響甚為深遠。在家長的心里,孩子只有上了名校才是成功,考上大學成為文化人才是“人才”。甚至一度形成了病態(tài)“育兒鄙視鏈”:送孩子上學費15萬幼兒園的家長鄙視給孩子報5萬學費幼兒園的家長,送孩子學馬術、高爾夫的鄙視讓孩子學游泳、跆拳道的?!坝齼翰忍ぁ钡谋澈笫羌议L虛榮在作祟,也是一路走來深知生活不易的無奈,更是狹隘人才觀的弊端??忌厦拼髮W是一種成功,為國駐守邊疆也是一種成功,扎根偏遠山區(qū)支教同樣是一種成功,“成功”在于實現人生價值。在這個“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信息時代,成功可以多元,人才亦可多樣,需要家長放下面子,淡化分數,多點陪伴,發(fā)現孩子的過人之處,幫助孩子找到他們成才的“立交橋”。
(三)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是根本
提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有利于教師減負增效作用的發(fā)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有利于教師樹立“教育家”的信仰,讓教師的樂教善教推動學生樂學善學。減負的“負”,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教師機械無趣的教學給學生造成的心理負擔。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對于“教書匠”角色的滿足,造就了吉魯(Henry A.Giroux)筆下“教師工作無產階級化(the proletarianization of teacher work)”現象,所謂教師工作的無產階級化,是指將教師等同于學校科層體系中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傾向。這樣,教師的職能就變成管理與執(zhí)行課程計劃,而不是發(fā)展課程或批判性地使用課程,來適應具體的教學任務。[20]教師只有樹立了“教育家”的信仰,才能激發(fā)終身學習的動機,不斷提升教學藝術而使學生樂學善學,進而減輕學生內部心理負擔。第二,有利于教師樹立“核心”意識,拒絕學生“超載”。一方面,當今是信息、知識爆炸時代,以學生有限的認知能力、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去面對人類積淀幾千年的文明,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負擔。教師只有樹立核心意識,確定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選定學科核心知識,才能為課堂“瘦身”,向40分鐘課堂要質量。另一方面,這些年來,由“超前教學、難題偏題、重復練習”引發(fā)的學習難度的提升也給學生造成了巨大負擔。正如《學記》所言: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不講究教育規(guī)律只能導致教學的失敗。教師只有樹立核心意識,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精選學科代表性習題,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陵節(jié)而施,拋棄題海戰(zhàn)術,才能讓學生學不躐等,徹底減輕學生的外部學習負擔??梢哉f,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是保證教育減負增效的根本。
當我們把視角轉向社會時能發(fā)現,教育內部的問題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教育中減負問題也不例外。造成學生學業(yè)負擔重的根本原因就是學校階層分割,而學校階層一旦固化,想要打破并促進流動極其艱難。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新的減負令推動下,從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體整合的視角切入,固本清源,必能從根源上實現最有力的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網易教育.上海退休教授發(fā)6000字長文批幼升小“牛蛙戰(zhàn)爭”[EB/OL].http://edu.163.com/17/0905/14/CTIUL4PB00297VGM.html.
[2]搜狐教育.學而思刷屏分析[EB/OL].http://www.sohu.com/a/133464319_158767.
[3]中國青年報.沒了奧數杯賽,孩子拿什么“拼”名校[EB/N].http://zqb.cyol.com/html/2018-03/19/nw.D110000zgqnb_20180319_1-09.htm.
[4]21世紀教育研究院.我國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研究報告[EB/OL].http://www.21cedu.org/?dow.html.
[5]布勞,P.M..不平等和異質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137.
[6] Massey D S, Denton N A. American apartheid :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derclass[M]. 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21.
[7]楊東平.從權利平等到機會均等——新中國教育公平的軌跡[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2):2-11.
[8]勞凱聲.中國教育改革30年,政策與法律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42-245.
[9]劉遠碧.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校制度的歷史回顧及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1):4-5.
[10]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4.
[11]Blackmar E, Harvey D.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apitalist Urbanization[J].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1987, 18(3):511.
[12]鄭磊,王思檬.學校選擇、教育服務資本化與居住區(qū)分割——對“就近入學”政策的一種反思[J].教育與經濟, 2014(6):25-32.
[13]王代芬,王碧梅.“買房擇?!保罕欢ǜ竦慕逃龣C會[J].教育學術月刊, 2016(4):48-54.
[14]Graham Murdock.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10, 16(1):63-65.
[15]姜添輝.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M].北京:高等教育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2:266.
[16]葉曉陽.“權擇?!保焊改刚钨Y本與子女擇校[J].世界經濟文匯,2012(4):52-73.
[17]張新平.巨型學校的成因、問題及治理[J].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7(1):5-11.
[18]雷曉云.政府的責任及其實現:關于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探討[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1):54-58.
[19]許麗英.論教育補償機制的構建——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實現路徑探討[J].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0(19):74-75.
[20]亨利·A.吉魯.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邁向批判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48.
責任編輯 徐向陽